【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护法(2)
(一)(巴Dhammapāla)西元五世纪末的印度注释家。音译达磨波罗。被尊为阿遮利耶(ācāriya)。南印度建志补罗(Kāñcipura)人。早先学于锡兰的大寺(Mahā-vihāra),后住南印度达密拉(Damila)国帕达罗梯达寺(Padaratittha-vihāra),从事著述。关于他的年代不详,但可以确认是大注释家觉音(Buddhaghosa)的后辈。有一部分学者认为他与《大唐西域记》卷十所说的达磨波罗菩萨是同一人,但现代学者盖格尔(W. Geiger)等人则否定此说。其一生最大成就,是从事觉音所未完成的巴利三藏的注释工作。
(二)(梵Dharmapāla;530~561)印度唯识十大论师之一。以注释《唯识三十论》闻名于世。梵名音译达磨波罗。尝就陈那受法,穷究世亲、无著等人之大乘唯识学奥义。出家后,于那烂陀寺弘化,学徒众多。二十九岁以后,隐遁于大菩提寺,专事禅观,并从事著述。时清辩论师闻其道誉,曾遣使来求礼谒。师顾及二者之相承有异,为避免诤论,遂辞而不受。三十二岁示寂于大菩提寺。(参阅附录)
(三)(梵Dharmapāla;八世纪中期)即护法王。波罗王朝(建于印度东部)的第二代国王。此王于扩大领土的同时,也从事护卫佛教。尝于恒河河畔创建超戒寺(Vikramaśilā)。此寺是当时密教的根本道场,住有甚多精进修行的学者,然至1203年为回教军队所坏,遗迹不存。
◎附︰吕澄〈护法的唯识思想〉(摘录自《印度佛学源流略讲》第五讲第四节)
护法(530~561)是南印人,是建志城一个大臣家的子弟。出家以后,便去那烂陀寺。据西藏传,他在那烂陀寺入陈那之门,其后并在该寺当住持,年事很轻,仅二十余岁。他还在中印一带,对外道、小乘加以很不客气的破斥。《大唐西域记》中记载有这方面的故事。他在那烂陀寺做住持时,得到比他大一岁的戒贤为弟子,成为他门下非常出色的高足。护法在二十九岁那年,感到身体不适便退休了。离开该寺到佛成道地伽耶,在大菩提寺住了三、四年,修习禅观与从事著作,年仅三十二岁就死了。
后世传说他在退休几年间写了大量著作,现在知道的有《广百论释》(他将提婆的《四百论》分作两分,前分叫法说,后分叫论议,他注释的是后分),《观所缘论注》。西藏虽然传说他是陈那门下,实际上是不是还不清楚,不过他的说法是与陈那有关。传说他对因明有很多著作,内容不详。此外,他对世亲的《广五蕴论》《二十唯识论》《三十唯识论》都有注。他在声论(文字学)方面有很高的造诣,义净传说,他的声论著作,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学声明的必须学了他的著作才算到家。唐人传他有《杂宝声明论》二万五千颂,好几十卷,可惜这些书都不传了。与唯识有关也是特别重要的,乃是《二十唯识论释》和《三十唯识论释》两书。前者义净有翻译,后者则为玄奘所独传。玄奘关于此书有一个传说︰护法把《三十论释》写成后,并未外传,将手稿交给当地一位信徒,嘱其得人而传。玄奘去印,即得到这份手稿,回国后,以它为基础,吸收其他九家的注,就编译为《成唯识论》。因此,护法此释在印度反而没有流传,而成为玄奘独家的传译本了。
从玄奘所传的《成唯识论》看,护法的唯识说有了很大的发展,比较特殊的看法有下列各点︰
首先,他对世亲《三十唯识颂》作了改动,中间修改了唯识性的一个颂。他将三十颂分为三大段,开始二十四颂是一段,讲唯识相;中间一颂是一段,讲唯识性;最后五颂是一段,讲唯识位。这种分法,与忠于世亲原本的安慧所传相比较,前一段落还很清楚,中间一颂与唯识性很不相称,可见护法对此一颂是作了改动的。
其次,关于心分,护法主张四分说。这是在陈那三分说基础上,引用后出的《密严经》的说法构成的。他认为“见”、“相”二分是一重关系,对于心的全体来说,这是比较外围的一部分。到了“自证”,就属于心的核心部分,属于内缘,而内缘复有能所,能,就是“证自证”;所,就是“自证”。这又是一重关系。由这两重关系就构成了四分说。唯识说发展到四分说算是最完备的了。
第三,关于种子说,难陀主张新熏,一切种子均由熏习而成,后来还有一家护月,主张本有,不是新熏,这都是一种极端的说法。护法则调和二家,认为种子既有本有,也有新熏,在发生作用时,两者均发生力量。因为本有与新熏的重点都是放在无漏方面,护法认为本有、新熏都可以有无漏种子。就是说,他既同意本有种可以有无漏的,也同意新熏种也可熏成无漏。不过,难陀新熏说连带认为种姓是不固定的,而护法却认为种姓是固定的。
第四,关于唯识的性质问题,一般认为唯识的含义是︰一切法说到究竟,性质上属于识的一类,以识为性,所以是唯识。护法则认为一切法只要不离识就可以,不单独脱离识而存在就是唯识。
最后,从护法的学说里我们还可以看出这样一个问题︰其时那烂陀寺的学风已有转变。护法的主张重要根据都出于较晚的《密严经》。经中提到有个超世界的地方,即所谓密严净土,佛就住在那里。佛身是无形色的,是变易身,虽然可以被看到,但并无形像。这种说法显然带有密教的色彩。护法对这部经很重视,这说明在他主持下的那烂陀寺,学风已有改变。该寺的学风,原是对各派学说,采取兼收并蓄的态度,此时密教开始兴起,而且也在调合之列──那烂陀寺除瑜伽行派之外,还有中观派,例如,清辨、佛护就是标榜自己为中观派。清辨虽未去过该寺,但寺中也有他的学说。密宗,那时已有萌芽,所以那烂陀寺当时已是三者合而为一︰以中观为性,瑜伽为相,密教为密的结合。这种调和,在护法的著作《广百论释》中答覆清辨不同主张时,就有反映。在此之前,清辨听到护法学说在该寺很有影响,就想找他面决是非,比个高低,但其时护法已退休去伽耶大菩提寺了;他又想去大菩提寺,听说必须实有所得的人才可进入该寺,清辨自忖无此资格,只得作罢。但问题并未解决,于是又写信约护法辩论,护法似乎避免同他面谈,即在此释中答覆了中观派提出的疑难。
[参考资料] (二)《唯识学的发展与传承》《唯识学的论师与论典》(《现代佛教学术丛刊》{2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