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报土
(一)佛净土之一︰菩萨在完成其所立之誓愿时,因其往昔所发之誓愿而得成佛。报土即指此报身佛所住之处所。
(二)指阿弥陀佛因本愿成就而成立的西方极乐净土︰即法藏菩萨(阿弥陀佛的因位)依其四十八本愿之行践,成为报身佛后所住的净土。也称为受用土。可分为自受用土与他受用土二种。在“自受用土”,阿弥陀佛自己受用法乐;在“他受用土”,阿弥陀佛使住在其净土世界的众生也可享受法乐。
(三)众生依自业所感而往生的国土。
◎附︰〈报土〉(摘译自《望月佛教大辞典》)
报土指酬报因业的国土。计分两种,即众生依自业而感的依报国土,及酬报菩萨因位愿行的清净佛土。兹分述如次︰
(1)众生自业所感之报土︰又名果报土。据《仁王般若波罗蜜经》卷上〈教化品〉、《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上〈贤圣学观品〉所述,唯佛所居称为净土。除了佛之外,其余的三贤十圣乃至一切众生所居之土,皆是惑业所感,皆名之为果报土。
吉藏《净名玄论》卷八云(大正38‧906a)︰
“夫净秽诸土,不出三界内外,而佛既无三界内外惑业,故无复土。今有土者,皆是应物,名为应土。故仁王云︰三贤十圣住果报,唯佛一人居净土。此明三贤十圣有三界内外报土,佛则无也。”
又,《大乘玄论》卷五说佛土有净土、不净土、不净净土、净不净土、杂土等五种。并说此五种土皆是众生自业所起,应名之为众生土。但因佛有王化之功,故名为佛土。报土既然有五种,应土也应如此。“报”系据众生之业感,“应”系就如来所现。也就是说,众生自业所感的报土,有净、不净等五种差异;而佛并无三界内外的惑业,故无土,唯入众生报土施化,故名为应土。合报应之土,可成十土。据吉藏《华严经游意》所述,此五土之说,系僧睿所唱。凝然在《维摩经疏庵罗记》卷七另举五种报土之说,即流转门之报土、发趣门之报土、解行愿之报土、有相门之报土、无相门之报土。
慧远《大乘义章》卷十九说净土有事净、相净、真净等三种。智《维摩经略疏》卷一则举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无障碍土、常寂光土等四种土。吉藏《大乘玄论》卷五等也揭举凡圣同居土、大小同住土、独菩萨所住土、诸佛独居土等四土。元晓《无量寿经宗要》说净土有因果相对、一向不一向相对、纯杂相对、正定非正定相对等四类。此中,智及吉藏之前三土、元晓之后三土、慧远之前二土与真净土中之离妄净土,皆相当于今之果报土。慧远真净土中之纯净净土、智顗及吉藏之第四土、元晓之初土是唯佛一人所居之真净土。
(2)佛报身所居之土︰又名实报土、真实报土。与受用土相同。据陈译《摄大乘论释》卷十三、《法华经论》《大乘义章》卷十九所述,佛之报土是因位无漏行业所熏发而显现之无量庄严清净刹土,属第一义谛。世之劫火所不能烧尽。
由于佛之报身有自受用、他受用之别,故其所居之土也有两种。吉藏《法华义疏》卷十云(大正34‧609c)︰
“应身有二种︰(一)内,(二)外。内与法身相应,名曰应身,此犹属法身与法身同土。法华论云,我净土不毁而众见烧尽者,报佛如来真实净土第一义摄。故此即是报身土也。若外应之义名为报身化大菩萨于净土成佛。此以宝玉为净土。此土乃不为劫火所烧而终有尽灭。所以然者,今开身有常无常三句。一者法身但常非无常,二化身但无常非常,三者应身亦常亦无常。内应身义名之为常。外应之义名为无常。身既三种,土亦例然。法身之土但常非无常;化身之土,但无常非常。应身之土亦常亦无常。内应身土,此即是常。外应身土,此即无常也。”
此中,内应外应二土,相当于《佛地经论》卷一所说的自受用、他受用二土。其中,“内应自受用身土”常住而不毁坏,“外应他受用身土”则系无常而终将毁灭。
迦才于《净土论》卷上举出二种报土。即(大正47‧84a)︰
“报身净土者,有其二种︰一者实报土、二者事用土。实报土者,亦人土同体。谓始起万德为其土体。如摄大乘论,十八圆净中云︰大空无相等为门,三慧为路也。及维摩经中,总持之园苑,无漏法林树等也。若论能住人者,即总揽万德,成一佛人也。此人及土,一切下位乃至金刚心菩萨,亦不得见,唯佛与佛自相见耳。言事用土者,此即人土别体,谓颇梨柯莲华藏世界等。为所住土体,故摄大乘论云︰净土以莲华王为依止也,大定大悲妙色相好等。为能住人体,故摄大乘论云︰应身以大定大悲,为体也。此人及土,初地已上菩萨随分得见,乃至十地,见皆不同。谓地即上下之别,见亦粗妙之异也。”
此外,智俨《华严经孔目章》卷一〈十种净土章〉、《法苑珠林》卷十五、《游心安乐道》等也说报土有实报、事用等两种差别。但慧远将离妄真净等三土分为菩萨所感之土及佛所得之报土。也就是以离妄真净为菩萨所感之土,而将佛所得之纯净土之中,分法性、实报、圆应等三土。又智顗《维摩经略疏》卷一说凡圣同居土及方便有余土是应佛所居,实报无障碍土是报佛所居,常寂光土是法身所居;并说除菩萨所感之实报之外,别无报佛所居之净土。而吉藏《净名玄论》卷八亦说应土是报土,谓(大正38‧906a)︰“如来昔日起于佛行,以土应物。今成佛果,遂能以土应物,当知此土即是报土。”
[参考资料] 《金刚仙论》卷五;《略论安乐净土义》;《成唯识论》卷十;《法华经玄义》卷七(上);《法华文句》卷十(上);《仁王经疏》卷下(末);《大乘玄论》卷五;《维摩经疏庵罗记》卷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