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报身(梵saṃbhoga-kāya,藏lon1!s-pyod-rdsogs-paḥi-sku)


  (一)指酬报因位无量愿行,恒受用法乐之佛身︰乃圆满修行,万德具足之佛身。按佛之三身中,“法身”指普遍的真理,“应身”指应现于世间的佛;前者永远不灭,但缺乏人格性,后者具人格性,然而却无常变迁;而统合此二者的理想的佛身,就是报身。西方极乐净土的阿弥陀佛,及东方琉璃净土的药师佛所现之身,即是报身。由于报身是指受用报果之佛身,因此也称受用身。受用身可分为二︰(1)佛自受用法乐身,(2)他受用身。《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二云(大正3‧298b)︰
  “其受用身,有二种相,(一)自受用,(二)他受用。自受用身,三僧祇劫所修万行,利益安乐诸众生已,十地满心,运身直往色究竟天,出过三界,净妙国土坐无数量大宝莲华,而不可说海会菩萨前后围绕,以无垢缯系于顶上,供养恭敬尊重赞叹,如是名为后报利益。尔时菩萨入金刚定,断除一切微细所知诸烦恼障,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是妙果名现报利益。是真报身有始无终,寿命劫数无有限量,初成正觉,穷未来际,诸根相好,遍周法界,四智圆满。是真报身,受用法乐,一大圆镜智,转异熟识,得此智慧。如大圆镜,现诸色像。”
  (二)指依业识而感受的佛身︰即菩萨依大乘之教,决意修行,从此发心之位及至证悟之间,于其心中所应现、所感受之佛身。按佛之报身,数量无限,具无边之色相庄严;而此报身,随顺众生种种机类应现,永不消失破坏。《大乘起信论》云(大正32‧579b)︰
  “二者依于业识,谓诸菩萨从初发意,乃至菩萨究竟地心所见者,名为报身。身有无量色,色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所住依果亦有无量种种庄严,随所示现,即无有边,不可穷尽,离分齐相,随其所应,常能住持,不毁不失。”
  ◎附一︰印顺《成佛之道》第五章(摘录)
  颂文︰“法性所流身,念念现一切。佛事菩萨事,二乘众生事;三世尽十方,依正悉无碍。于一现一切,一切入于一。”
  解说︰佛的“法性所流身”,或称法性所生身,就是平常所说的报身。在很多大乘经里,法身与法性所流身,并没有严格的分别(二身说)。只是约大菩萨所见的,显现无边功德的庄严相,所以又从法身中别出这报身,这是因契证法性而有的功德身。流是流类、等流,无边的功德庄严,都是法性的等流,如光与热为太阳的等流一样。
  功德圆满的法性所流身,现在略为解说。法性所流身,是“念念”显“现一切”的。一切是什么呢?如“佛事”︰如佛身的功德相好,佛土的清净庄严,佛的法会圆满,佛的音声遍布,佛的寿命无量,佛的智慧、神通、利益众生、八相成道等。“菩萨事”︰如初发心,受菩萨戒,行六度四摄,遍游十方世界,亲近供养十方诸佛,闻持十方佛说法,度一切众生,种种难行苦行,种种本生等。“二乘事”︰如声闻与缘觉的初心,修行,住阿兰若,行头陀行,游化人间,入涅槃等。“众生事”︰六道众生,有种种住处,种种名字,种种形态,各式各样的生活,各式各样的苦难等。这四类,就是十法界凡圣的事。还有,“三世”事,约时间说︰前生、今生、后生;一念、无量劫等。“尽十方”事,约空间说︰十方的无量无数,不可说不可说世界,或大或小,或正或侧,或苦或乐;山河大地,草木丛林等。这一切,不外乎“依”报──器世界;“正”报──众生与佛。这一切,有各式各样的事,从一念到无量无数不可说不可说劫,从一微尘到十方无量无边不可说不可说世界。无限时空中的无限依事正事,在念念中显现,都是“无碍”的。因为,法性所流身,遍一切处,无处不在;也就无一法而不在法性所流身中。法性所流身是无差别的,尽虚空,遍法界,等真如的,所以不离法性所流身的一切,也展转无碍而无二无别。随举“一”点,都是显“现一切”,那“一切”也就是“入”于“一”。古代天台与贤首宗师,都曾拟出了重重无尽的境界。这如《华严经》广说。
  颂文︰“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大悲三不护,妙智佛功德。”
  解说︰清净圆满的法身,与一切功德相应。但约证法性而成就佛功德来说,为法性所流身所摄。佛的果德,难以思量,或说一百四十不共功德等。现在举几项共知的来说。佛有“十力”德,以降伏魔外的胜能而安立。十力是︰处非处智力、业异熟智力、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根胜劣智力、种种胜解智力、种种界智力、遍趣行智力、宿住随念智力、死生智力、漏尽智力。(2)又有“四无”所“畏”德,表示自利他利的绝对自信。四无所畏是︰说一切智无所畏、说漏尽无所畏、说尽苦道无所畏、说障道无所畏。(3)又有“十八”佛“不共法”德,约不共凡夫、小乘而立。十八佛不共法是︰身无失、语无失、念无失、无异想、无不定心、无不知已舍;欲无灭、精进无灭、念无灭、慧无灭、解脱无灭、解脱知见无灭;智知过去无著无碍、智知未来无著无碍、智知现在无著无碍;身业随智慧行、语业随智慧行、意业随智慧行。(4)又“大悲”德。(5)“三不护”德。三不护是,如来的三业,清净现行,决无过失,不用怕人知而藏护自己。(6)“妙智”德,就是如来的无师智、自然智、一切智、一切种智等。这些“佛功德”,都是最清净、最圆满的。
  颂文︰“佛住于净土,十八事圆满。与诸菩萨众,受用于法乐。”
  解说︰法性所流身“佛”,是一定“住于净土”的。但这是遍法界土,以“十八事圆满”来表显的;不可说东方、西方,多大多小的。这圆满净土,如《佛地经》,〈解深密经序〉说︰“薄伽梵住最胜光曜七宝庄严,放大光明,普照一切无边世界;无量方所,妙饰间列;周圆无际,其量难测;超过三界所行之处;胜出世间善根所起;最极自在净识为相;如来所都;诸大菩萨众所云集;无量天龙人非人等常所翼从;广大法味喜乐所持;作诸众生一切义利;灭诸烦恼灾横缠垢;远离众魔;过诸庄严,如来庄严之所依处;大念慧行以为游路;大止妙观以为所乘;大空无相无愿解脱为所入门;无量功德众所庄严,大宝华王众中建立大宫殿中。”这一段净土的叙述中,有十八圆满︰(1)显色圆满;(2)形色圆满;(3)分量圆满;(4)方所圆满;(5)因圆满;(6)果圆满;(7)主圆满;(8)辅翼圆满;(9)眷属圆满;(10)任持圆满;(11)事业圆满;(12)摄益圆满;(13)无畏圆满;(14)住处圆满;(15)路圆满;(16)乘圆满;(17)门圆满;(18)依持圆满j。
  十八圆满净土的佛,是法性所流身。又可分为二︰约佛说,又名自受用身;约大菩萨所见来说,又名他受用身。为什么叫受用呢?如前任持圆满说︰“广大法味喜乐所持”。佛住在净土中,自受用法乐,而为大菩萨说法,菩萨们也就受用法乐。在这圆满的净土中,法喜充满,所以说︰佛“与诸菩萨众”,都在净土里,“受用”大乘微妙的“法乐”。
  ◎附二︰〈真身〉(摘译自《望月佛教大辞典》)
  真身,谓佛之真实身。即指报身、法身。为应身、化身的对称。《大智度论》卷三十谓佛有真身、化身二种,佛真身者,遍于虚空,光明遍照十方,说法音声亦遍十方无量恒河沙等世界,众生见佛真身,无愿不满。魏译《摄大乘论》卷上说有三种佛身,即真身、报身、应身。其中,《大智度论》的“真身”作“报身”解,《摄大乘论》的“真身”则作“法身”解。
  《大乘义章》卷十九说三身有“开真合应”、“开应合真”二种。《十地经论》卷三、《金刚般若波罗蜜论》卷上等所出的三身,属开真合应,即开真身为法身及报身二者,合应身为一应身,而非应、化二身。《金光明经》卷一等所出之三身则属开应合真,即开应身为应身、化身二者,合真身为一法身。又,《大乘义章》卷十九论及真应二身之别,云(大正44‧838c)︰
  “真应不同,开分为二,自德名真,随化所现说以为应。真则是其法门之身,应则是其共世间身。(中略)法门身者,如世阴阳五行等法,亦如一切众生体识。心虽是有而无一相,虽无一相而实有之。(中略)又复平等法门之身,形无所在,无所不在。无所在故,菩提无处。以无处故,德满法界。”
  [参考资料] 《法华经论》卷下;《佛性论》卷四〈无变异品〉;《无上依经》卷上;陈译《摄大乘论释》卷十三;《究竟一乘宝性论》卷四〈身转清净成菩提品〉、〈如来功德品〉;《佛地经论》卷七;《十地经论》卷三;《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七(本);《菩萨本生鬘论》卷三;《五教章》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