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拉萨(梵Lassa,藏Lha-sa)
西藏自治区首府。位于雅鲁藏布江支流拉萨河北岸,喜马拉雅山北部的高原上。西藏语Lha,神之义;sa,土地之义。因此Lha-sa即灵地、圣地之意。又作喇萨、拉撒,古称逻些、逻娑。七世纪时,吐蕃国王松赞干布(弃宗弄瓒)迁都于此,并为迎唐代文成公主及尼泊尔国公主,而于市街北方建布达拉宫。十七世纪中叶,五世达赖喇嘛就布达拉宫之旧址重建。此后,历代达赖喇嘛均在此处理政教事务。汉族、回族及外国商人至拉萨经商者渐多,形成一小型之国际市场。
另外,市街中央及西北,有松赞干布所建的大昭寺、小昭寺,为西藏最古老的寺院。城东则有格鲁派始祖宗喀巴所建的甘丹寺,城西及城北有宗喀巴门徒所建的哲蚌寺、色拉寺,此三寺为著名的拉萨三大寺。此外,市内尚有三十大寺及无数小寺院,以及七世、八世达赖喇嘛相继修建的罗布林卡园林(夏宫)等古建筑。
◎附︰任乃强〈喇嘛教徒之圣城──拉萨〉(摘录自《康导月刊》1942年十一月第四卷八、九合期)
圣城之核心
询拉萨核心于普通人,必误举布达拉宫以对。其实布达拉宫仅为拉萨重要部分之一,尚非核体,更不得为核心。拉萨核体,为大招寺。核心,为大招寺之觉阿佛像。藏人有极繁重浮夸之文记与诗歌描写此佛像,认为佛教之根荄,内法之重宝,使蕃、蒙、羌、氐、摩些、布丹之属,不远万里,赍其家产,以倾泻于大招之前者,为此像也。兹拾其说,简略言之如次︰
藏人之说,释迦牟尼涅槃后,上居天界,与四大众俱。文殊菩萨请造法报化三身,俾供佛者有所依集。释迦颔之。由其笑靥,放射四种光明,指示三施主与一匠师。于是大梵天王(诸天王之主)布施诸宝,造释迦法身。形如梵塔,质如烟云,浮游空中,人间不得而触也。复次大曜遍主(日月众星之主)布施诸宝,造释迦报身,高十八由旬(每由旬相当四十华里),在南方大海中。脐以下浸没于水,前后身各半日程。海舶偶能至,常人不得近也。复次帝释天子(居须弥山顶,为欲界之主),布施天界五宝、人间五宝及其它众宝,造释迦十二岁时身量之相,是为化身。皆神匠必夏噶马所作,蒙佛亲为开光,散花加持。
此化身像,先经诸天迎请,住于天界一百年。复经诸智慧空行母迎请,至乌旃国,住五百年。其后像自腾空,降于印度金刚台,住五百年。时值中国有支丁王者,遣使奉书,向天竺求迎三宝,天竺王念印度佛法已盛,即以此像及另一名贵之旃檀佛像并诸经典,派僧伽用海舶随中国使者运赠华王。自是以后,印度佛法渐衰,中国佛法转盛。迨文成公主运输此像入藏后,中国佛法寖衰,西藏佛法始盛云。
又传此像由中国大力士名贾拉噶与鲁噶二人,用车载运入藏。行达饶木契平原,车轮陷入泥中,二力士不肯复挽。藏人初就其地竖立结彩供祀之。其后文成公主就其地建甲拉饶木契神殿,即所谓小招也。(乾嘉时记藏事各书,谓唐公主建大招,尼公主建小招说,不足信。)迨松赞干布卒,藏人谣传唐军五十万来攻,目的在迎回觉阿佛像,乃自小招移此像入大招,藏于明镜南门(大招初作南门,继筑三合土涂油,明净如水,反映上方鱼龙雕刻,如在湖中,故曰明镜南门),泥封复壁内,外塑文殊像掩蔽之。其后金城公主入藏,谒小招,询此像,启而出之,始安置于大招中央之威灵殿堂。
威灵殿堂者,在大招东端,为四层楼阁构成之巨大殿堂。始建于隋‧开皇十年庚戌,竣成于十二年壬子,距今已一三五0年,西藏最古之建筑也。初供尼泊尔公主输入之释迦八岁时身量像。自是,乃以唐公主输入之释迦十二岁身量像主之。其像大小如普通人,色暗,似铜铁五金所合铸。矬短粗陋,殊不似一般印缅佛像之曼妙。惟全身嵌装珍贵之珠宝殆遍,盖千年来喇嘛教徒次第布施积装所致也。后方及两侧,配诸佛坐像,有甚高者。殿门暗黑,惟有真金制之酥油灯多盏,四时照耀。四壁及天棚上诸艺术品,悉被烟炱熏坏,殆难辨识。惟于藏僧赞笋变灵殿之长歌,知其梗概。藏人皆信此殿为松赞干布化身为一0八木匠所造成,故又曰神变威灵殿也。
正殿四周,绕以走廊,旁通之神殿甚多,光线晦暗,道路分歧,初至者如入迷楼,莫知所届。大抵各神殿中,龙王殿,护法殿,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尼泊尔公主殿,又尼后专殿(此殿为藏人所最信奉,谓后为司财帛之神也),最为汉人所注意。松赞干布与二公主,皆作菩萨状,由导引人指述为某某,以知之耳。有一殿陈列金像甚多,皆历世自印缅迎入藏者。亦可受贵族信徒布施雄厚者备价迎请。另有数殿供吐蕃帝国时代,远自印尼乌蔓等国输入之名贵佛像,如前述之葛西夏旃檀像,蛇心旃檀像,哈日旃檀像,圣喀萨巴里像等是。导引喇嘛,例能逐一说明其来历。大都谓自然生成,或天外飞来。各有奇迹,穷年月不能尽其辞也。各殿皆施铁幔防窃,燃酥油长明灯。供役喇嘛,常数十人。每有小鼠成群,出没殿堂间,依依近人,未虞加害。盖其忘机已数百世,未知人类足为其害敌也。
全寺殿宇参错,在拉萨市内,挺起最高。向西有大门,门内大空场,回廊绕之,廊间遍装转经幢轮。礼大招寺,例有布施,始得入门。入门依一定方向,循廊转幢轮,达于正殿。更依一定方向,循正殿回廊,旁参各殿。再由空场侧回廊出门。亦可自其它旁门经出。各门皆有守者,接受布施,缴于商上。商上收入,恒能超过常年田赋之额。西藏政教各费,大都恃于此款。布施之物,或为金银,或为衣饰,或为珠宝,或牲畜,或钱币,或茶砖,或谷物,或家用器皿之属。凡可出售者,皆得用之。来布施者,以蒙古人及青康藏之贵族与牛厂牧民为多。藏人居近者,逐日思往礼拜,而不能逐日布施,则多于门外叩长头可致极敬之意。
叩长头者,先直立,合掌触额,触口,触心窝,乃长伸向前,足随跪地,举体前仆,伸两臂,俾合掌达最远处。然后起立,重复为之,为佛教徒最敬礼。多数信徒,入大招后,就各神殿外,如此礼神,致殿前石板,磨陷六、七寸深。亦有近拉萨市即磕长头,入寺出寺,以至礼拜其它寺院完毕,始起立直行者。
圣城三环
礼拜拉萨圣城者,须绕三环道。其方向,黄白红花教徒,皆自左进。黑教徒反之。其仪式,或叩长头(第二长头,立足于前时合掌所立之地藉可前进),或手摇转经幢筒徐行。惟口中必诵“唵嘛呢叭咪吽”六字不辍。缘此六字,为千手观音度脱一切有情之唯一法宝。诵读一遍,胜读全部甘珠尔经典也。
内环可称为核心圈,即大招寺神变威灵殿堂之回廊。喇嘛教徒之说︰人生无论累积若何功德,茍非绕此殿堂一周,终不得成善果。因此中有代表释迦佛之觉阿像,为世界无上稀有、唯一真正之佛体。人茍不能闻之望之见之触之,即不得为近佛也。礼拜者至此,为金光宝气所震眩,阴森寒肃所慑服,庄严静穆所胁迫,亦每忘失本性,仿佛如梦,恍然如已在梵天,与诸佛菩萨对晤,不禁体为之肃,色为之恭,语为之噤,五体为之屈贴地,心灵为之迷惘幻惑,以至于倾其所有以布施之,率其妻孥以事之。拉萨之所以成为今日之拉萨,喇嘛教之所以成为今日之喇嘛教,固赖有历世法王大德之推阐。究其为术,不祇一端。然而最大成功处,是在于此。
中环可称为核圈,即大招寺外大环道。多有梵塔与嘛呢竿(竿上悬有印刷经文之绢布者)、嘛呢堆(刻有六字真言,或其他经像之石堆)标识其间,周回约一里许。拉萨市民及外来人士之有闲者,每每整日环绕诵经,或叩长头。因绕拜此圈不须纳费,且所礼拜者,除代表释迦身相之觉阿像外,尚有其他甚稀有、不可思议之名贵佛像,皆已如一同参谒,功率与入寺礼拜略同也。
第三圈为包括拉萨全部圣迹之一大环道。藏人称为灵科,为比较宽坦类似近代公路之一走道。叩长头者,每日能绕一周。居住拉萨者,每早起绕行,凌晨已绕一周。外人瞻礼者,缓步徐行,沿途流连瞻仰圣迹,则须整日甫能一周。所谓灵科包绕之圣迹,除大招外,有布达拉宫磨盘山、龙王塘、小招寺、木鹿寺等,为数甚繁,兹概叙其部位形势如次。
大招大门向西,正对(寺内西侧)噶厦,即四噶伦办公处,西藏之责任内阁也。商上亦在其侧,收受布施,兼管全藏财政。又有浪子辖在此,主管全市,相当于警察厅。大招门外有唐柳,传为文成公主手植,藏人以为释迦之发。其旁有汉藏文双镌之唐蕃甥舅和盟碑,为唐穆宗长庆二年镌物。汉文似李北海书。又南为大广场,藏人、尼泊尔人、缠回、拉达克及布丹、锡金蒙人之携商品来礼拜者,就地设临时市场于此。此外环大招寺有繁盛街道,五方巨贾居之,山海珍奇,无不具备。商户约五百家,人口约一万余。平房错叠,悉较大招为低。商肆闹街之外,为平民住宅。又外有城垣。卑小,多已圮坏。或就民宅墙壁联缀为之。城西南隅,有旧驻藏大臣衙署,赫然踞列于全藏之最上位者约二百年,今已成为废墟,仅石狮一对,破屋一聚,供人凭吊而已。城外多属沼泽卑湿之地,或为苇塘。惟当大招西约二里处,突起双峰。北为红山,布达拉宫踞其上。南为铁山,汉人曰磨盘山,有招拉笔洞寺,喇嘛皆习医药。医药为五明之一,佛学所重博通僧伽,必兼习之。今日藏中考革[格]西,辩论范围,内明、因明、声明而已。医药、工巧,多被遗弃。赖此寺专门习之。然其为术殊幼稚,岌岌乎不能存于今之世矣。铁山与布达拉间,连峰凹陷处,建巨梵塔,其下为门洞,大道贯之,东行经琉璃桥达大招,通内地。西行经哲蚌寺、桑鸢寺,通印度。一般称此塔下门洞曰西门。为游拉萨者所必经,多数乞丐云集于此。城外与苇塘间空地,多植白杨,为贵族住宅。中有数区,划居屠户、皮匠与葬业者,是皆习近杀业,为藏俗极卑贱之人,故别居之。全市南侧,有大江河绕流,是为克曲。直卫铁山西南,激折向西,自曲水入于雅鲁藏布江。河湖以内,游鱼成群,严禁捕取,而以施食为功德。
凡远道来此膜拜者,谒大招后,例须先赴布达拉宫。途中,过琉璃桥。桥石碧色,桥亭覆琉璃瓦,故名。藏名玉夺桑巴(绿石桥),传亦唐代所建。由此桥西行约一里便至布达拉宫下。亦有露天商肆,有贵族住宅,无大商店。布达拉宫外,有圆柱形藏文碑,记赤松德赞蹂躏大唐京畿武功。又有乾隆平定廓尔喀碑(即十全记),及乾隆论防天花碑。宫殿外形如巨堡。其内房屋复杂,随导引人穿行半日,不能知其结构。有佛殿,有贮藏前辈达赖遗体之塔,亦有前辈达赖所居之室。又有宗喀巴遗于酥油盘上之掌印足印。最大目的,则在叩谒现存达赖,讨其舍头。舍头者,达赖以其座旁黄绫缚裹之杖轻叩膜拜者头顶,以为降福。其义等于摩顶。达赖亦为千手观音之化身,肉体至为神圣,不能轻与凡俗人体接触,故摩顶降福,不用手而代以杖也。凡入布达拉宫者,亦必须有布施,有达赖宫中管掌之。此项布施,不归商上,专作达赖私供。宫中管吏,视人布施之多少,分配有等差之导引人导引之。或游览数处即出;或游览全部始出;或仅在达赖室外遥拜,或拜达赖座前,由侍者持杖击之;或拜座下,由达赖手自击之;或拜已,引头近座,由达赖手自摩顶。报施相当,有若贸易然。往时驻藏大臣或中华官吏谒晤达赖,达赖须以宾礼延见,赠送松卡(色绫所挽小结)、瓦搭哈达(白色绢布)。此项松卡与哈达,甫经携出,恒即有人以重价购去,或以好马兑换。藏人相信,曾经活佛加持之物,或接近佛体之物(如敝衣败絮),甚至于佛排泄之物(如屎尿涕唾),佩之皆能避邪、降福、免殃、消罪故也。
出布达拉宫,穿西门塔洞西行,入灵科大环道。近有嘛呢堆。巡礼者自左向右,回环绕数周,亦足以慰瞻礼活佛之志。过功德林外,循一堤岸,达龙王塘,内有巨池,有龙王庙。神像以蛇为饰。藏人以蛇喻龙,且相信拉萨原为湖海,龙王所治,经松赞干布降伏龙王,转为护法之神,圣地始得安静。故对龙王祀典,甚为隆重。其旁有汉式建筑之亭阁,池中多异鱼及羽禽,风景甚美。汉籍称为禄康插木,为拉萨八景之一。距龙王塘不远,有达赖象房,其侧有塔及嘛呢竿为标识。先是乾隆平廓尔喀,得驯象五头,以二头分赐达赖、班禅,拉萨始有象房。其后布丹续进驯象于达赖。每拉萨有盛节,则饰象游行,以炫世俗焉。
灵科自龙王塘折东向小招寺。拉萨惟喇嘛得用火葬。又因恐污秽圣河禁止水葬。普通人死,以布包束缚,交业葬者负向山地,割裂饲雕,或以饲犬。不尽举行天葬仪式也。业葬者皆业乞丐。或人格在业屠者上,普通人下。居宅有定式。限居此区。亦颇有中产小康者。小招为文成公主所建,已详前节。现其内仍祀文成公主。寺外有大道,横经灵科通于札什城(旧时中国兵营,乾隆末年所建,现已毁败)及色拉寺。是为拉萨北门。
自小招而东,再穿业葬者聚居之帐幕区及广阔原野。道北为贵族别墅与柳林,道南为木鹿寺。寺有经园,为拉萨经板制造与印刷地。康藏印经业,以德格为最大,此寺约与相敌。又向东行,绕拉萨城之东北角,折而南过一小桥,有石路可通甘丹寺。又南为屠户住区。又南近西,当城与克曲河之间,为皮业者住区。有路,渡克曲,通甘丹寺。自康来藏者,恒出此途。上游浮来之木材,亦自北部上岸,堆积待沽。沿河多柳林及富户住宅。循城垣而西,过拉萨南门,渡小桥,穿大柳林,为拉萨人士夏秋郊游之所。出柳林,行近克曲河也,有石堤护路,多已被水冲坏,水中游鱼极多极巨,出没游戏,仰人施食。相传此为水怪窟宅,经松赞干布收伏,每岁有喇嘛作法祀之。沿岸多植嘛呢竿,亦所以压镇水怪也。灵科缘岸而西,至铁山下,山水相激,凿崖梯山为路。缘崖造作佛像及六字真言。相传松赞干布收伏水怪时,雷水激射此崖,即自现出诸像,后经尼泊尔匠师雕刻明显。然历世屡有增益,多至不可胜数,谁为最先显现者,非有博通喇嘛指导,莫能辨也。逾山道而西,为一陡坡,礼拜者至此停止仪式,疾趋而下,不得稍驻。下坡有大转经幢轮。巡礼者例转动数回补偿下坡怠释之工作。折北行,当铁山后方,崖上刻佛尤多,巡礼者皆须于固定之礼拜石上,对诸像叩头,致其石光滑无伦。此段崖道,为灵科重要部分。嘛呢竿密植,远达河岸,表示其为圣灵之地。再北穿柳林,回至最先走入灵科之十字路上,完成一环。
三大柱石及其他名寺
藏俗用锅,唯三大长石支之。如喻拉萨为蒸腾佛焰之巨锅,则甘丹,色拉,哲蚌三大寺,即其三柱石也。
甘丹寺,在拉萨东六十里,谷中倚山,随高低为重楼,形势与布达拉宫相类,金碧光彩亦足匹敌。常有僧侣三四千修持。宗喀巴于明‧永乐五年所建,黄教之发源地也。中多宗喀巴遗迹,与克主杰手制之宗教品。克主杰兼通五明,尤擅工巧,其所作佛像、塔幢之属,精巧无匹,今皆保存寺内。此外收藏名贵经典亦多。
色拉寺,在拉萨西北十里,平原近处,因山为寺,微彷甘丹。宗喀巴初至拉萨,即拟建寺于此。其后移建于甘丹。其弟子坚庆曲结萨迦伊西,曾去内地,受封禅师,赍所得赏赐及蕃蒙布施归,承宗喀巴意,建寺于此。所供旃檀佛像,系自内地运回,又有降魔杵一枚,长近二尺,传建寺之日,自天竺飞来。堪布珍藏之,每年开放一度,任人参观。贵族有病者,每以重大布施,迎请此杵来家供养,卜期送还。如获迎供此杵,病尚不愈,则是恶孽沉重,非佛法所能救也。寺僧亦三千余。
哲蚌寺,在拉萨西南二十里,印藏大道侧山坳内,依山建筑。宗喀巴弟子沧洋曲结札什巴丹,梦神示其地宜建寺宇。因得聂乌富民巨大布施,请准宗喀巴建寺于此。并遗海螺一具,为镇寺瑰宝。达赖二、三世皆驻于此。此寺经典丰富,蕃蒙汉人留此习经者甚多。常有喇嘛五千人,寺外有垂仲庙,常降法神,决休咎,传甚灵验。达赖十三世时,主张恒与此护法神违逆,故哲蚌寺恒与达赖意见相左,为强烈之亲华反英主张。直至近年犹然。
凡朝拉萨者,礼拜三环道后,例须谒拜三大寺,布施熬茶。布施,为以财物献于寺庙,作神祀供养。熬茶,则献茶包于僧厨,熬供诸僧吸饮。茶贵僧多,所费辄巨万。亦有熬茶之外,更以藏币献请主僧分给大众者。亦有不熬茶而专献藏币者。主僧受金,依固定分配法,孰为单分,孰为双分,孰为三至若干分,传集众僧,依次授与。各人所得虽微,受必郑重,多数贫苦僧人,专恃布施果腹,各方布施之多,由是可见。
三大寺虽以修习经典为主,然在政治上,有绝大潜力。重要政务,必以咨询。噶伦及重要官吏之产生,必须得其同意。西藏议会,即以三大寺为骨干。考授革[格]西,亦由三大寺主持。人民信奉三大寺,与信奉政府之力,约略相当,茍遭三寺反对,未有能令行者也。
桑鸢寺,在拉萨西南四十里,为西藏之最古红教寺院,现因黄红两教派甚融洽故,此寺仍能维持千年来固有之重要地位。凡红教僧侣及其信徒,朝大招,谒达赖,礼拜三圣路环后,俱来此寺瞻礼布施,亦如黄教派之于三大寺然。西藏若干政务,此寺亦得干预,故又与三大寺合称为四大寺也。
拉萨北七十里浪孜地方,有白教教皇曾经坐床之地曰楚布寺。又有黑教名寺曰业朗寺。在宋元明代,皆曾兴盛一时。自黄教兴后,渐归沉寂。然究不失为喇嘛教名寺。与后藏萨迦寺同为各该派教徒所尊崇。黑白各教徒朝拉萨后,必往谒之。
拉萨东北二日程,有热振寺,由黄教呼图克图主之。寺以风景幽美富珍禽异兽著名。现热振呼图克图为西藏摄政。
拉萨城内,又有四林,曰功德林、丹吉林、罗布林、仲吉林(四林应为功德林、丹吉林、敏珠林、策墨林──编者),皆黄教小寺,建筑精好,财力雄厚,僧侣富有势力。传皆藏王家之私庙。所谓藏王,盖即清代有力之噶伦也。丹吉林寺,因民元之役,资助汉军,反对达赖,被达赖夷为平地。遗址在琉璃桥东。以上各寺,皆足分拉萨灵脉之一线,故附三大寺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