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拉达克(藏Ladakh)
印度最北部之一地名。位于占姆‧喀什米尔洲(Jammu & Kashmir)境内西部。地处喜马拉雅山与喀喇昆仑山系间,西邻巴基斯坦,北与东边接邻中国,是四周环山的高山地带。西藏语Ladakh,系出自西藏语La-dwags之语源。La指山。La-dwags是“越过山”之意;由于要进入拉达克须越过四千公尺的高山,故称Ladakh。
此地在古代原是一与世隔绝的古王国。西元三世纪时,阿育王将印度佛教传入,后又深受西藏佛教及西藏文化的影响,至今当地居民的信仰仍以西藏佛教为主流,因此拉达克有“小西藏”、“西西藏”之称。
现今在拉达克的深山幽谷中,仍存千年古寺,到处又可见到土制佛塔,而首府列城(Leh)附近更是寺院林立。如里基尔及阿尔齐寺(Likir & Alchi),建于十一世纪初。系由三十五位喀什米尔的艺术家所设计,颇有“喀什米尔学院派”的艺术风味。寺中的壁画艺术成就,令人叹为观止。黑米斯寺(Hemis),其艺术上及金制佛像之丰富,位居拉达克之冠,唐卡藏量亦丰。史比托克(spituk)寺,以拥有唐卡、面具及凶恶神像等艺术作品闻名。穆尔别克(Mulbekh)寺,寺旁的尖石上刻有一站立之弥勒大佛,甚为著名。散喀尔(Sankar)寺,寺内供奉一巨型观音佛像,并收集大量的宗喀巴雕像,为黄教寺院。其他,另有拉达克最古老的拉马优鲁(Lamayuru)寺,以及飞扬(Fiang)、榭(Shey)、迭克榭(Thiksey)等寺院。
又,喇嘛在拉达克的社会地位相当特殊而且重要,是教师、医生、星相家等特种职业的专家,居民出生大都经由喇嘛命名,结婚亦请喇嘛祝福,人死时由喇嘛念经超渡,每一家庭与其附近寺院之关系相当密切。而德高望重的喇嘛,死后并以转世的方式,再返回世间,继续未竟之入世弘化事业。然而,近年来由于与异国文化接触,尤其被并入印度版图后,拉达克的社会文化有所变迁,喇嘛的地位降低,愿意当喇嘛者更少,因此许多寺院逐渐凋零。
◎附一︰佐藤久光〈拉达克的风土〉(摘录自《西藏密教研究》第二章第二节)
拉达克的气候可以分成冬季及春秋两期。六月、七月、八月相当于春、秋的季节,此外都是冬天的季节。因此,气温整年都很低,年平均的气温,例如北边的拏布拉是3.9℃,列城是2.8℃,冉斯喀尔是3.9℃。但拉达克夏季最盛期的七、八月的白天气温,常常超过30℃。相反的,夜晚因为散热作用,温度急降。因此,一天当中最高及最低气温之差,常常有20℃之多。这种气候状况,是由于空气稀薄且清澄,使遮热作用无法产生所致。
所以拉达克的气候状况,除去冉斯喀尔及喀尔基尔一部分的豪雪地带外,中央拉达克是属于空气稀薄,降雪降雨极少,吹干燥风且低温的情形。
在这种自然气象的条件下,人的身体自然也就养成顺应的习惯。其七、八月的春、秋气候,白天气温上升且太阳直射强度极高。但因空气干燥,所以不会流汗,背太阳的地方气温也低。由于人们长时期习惯穿着厚重的衣服,所以这个时期也穿着拉达克特有的外套。这种外套有防止日光直射,使体温保持一定程度的作用;寒冷的时候则具有防寒的功能。当地的人由于长时间的习惯,因此对寒冷可以保持基础的体力。例如,七、八月间寒气袭人,夜露下降时,孩子们在屋内也很少铺盖毛毯睡觉。
拉达克的气候,冬季占绝大部分,特别是在十二月、一月及二月间的严寒时期,为了避免寒风,人们大都尽量少出门。为了节省取暖的能源,起床的时间也延后。但是,尽管冬天严寒,因为是农闲期,所以这个时期结婚及祭祀的行事特别多。
位于印度西北的拉达克,北与东边接邻中国,西则接邻巴基斯坦,是平均高度超过三千公尺的高山地带。其自然条件是岩山与草木不生的沙漠地形,以及寒冷的气候情况,部分地区则为喜马拉雅山的万年雪所覆盖,相反的,也有吹袭干燥寒风的地带。由于是高山地带,不适合植物的生长,所以仅以有限的食物与融解的雪水作为生命的粮食。拉达克人就居住在这种极为苛酷的自然条件下,接受从西藏传来的西藏佛教,并将西藏佛教培育得十分兴盛。
但是,能培育西藏佛教文化并将它维持到
现在,是由于国内统治与国外关系的重要因素。特别是,拉达克与其周围的西藏与喀什米尔的关系,对拉达克有很深的影响。拉达克与西藏由于国境问题等,曾发生几次战争,但其解决的方式,都对两国的佛教文化很有帮助。拉达克从西藏输入西藏佛教,并加以培育振兴,这不仅造成了社会、文化的交流,两国间的通商交易也因而格外兴盛,可以说西藏与拉达克是一体化的社会。
此外,由于回教与西藏佛教的敌对关系,以及被周边社会扩大势力威胁时的援助,或者是在喀什米尔的宗主权下等因素,造成了拉达克与喀什米尔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总而言之,拉达克的社会、文化与西藏的关系十分浓厚,而与喀什米尔在回教的宗教对立,以及政治关系上,也有很深的关系。
◎附二︰赖富本宏〈拉达克的寺院(衮巴)概况〉(摘录自《西藏密教研究》第三章第二节)
拉达克在地理上,可细分成三部分,即列城(Leh,西藏语Gle)、喀尔基尔(Kargil)、冉斯喀尔(Zanskar,西藏语Zaṅsdkar)三地域;下面所列是列城地区的喇嘛教寺院及其所属宗派的分类︰(原则上,从东部的寺院说起。此外,各衮巴的称呼则依据英语发音)
(1)噶举派(bKaḥ-brgyud-pa)
{1}鲁格派(ḤBrug-pa)
齐地衮巴
黑米斯衮巴
史他克那衮巴
榭衮巴
列克尔衮巴
巴斯格衮巴
{2}瑞根派(ḤBri-guṅ-pa)
飞扬衮巴
拉马优鲁衮巴
格鲁派(dGe-lugs-pa)
迭克榭衮巴
沙布衮巴
散喀尔衮巴
史比托克衮巴
里基尔衮巴
阿尔齐衮巴
里宗衮巴
萨迦派(Sa-skya-pa)
马拓衮巴
(4)宁玛派(rñiṅ-ma-pa)
塔克托克衮巴
由上述分类可知,将拉达克势力二分的,是以马尔巴(Mar-pa)为开山祖的噶举派,以及宗喀巴开创的格鲁派。其中,噶举派因为较早传入拉达克,且与当时的南姆格尔(rnam-rgyal)王朝有密切的关系,所以比格鲁派有更多的大寺院。
但是,格鲁派在鲁格‧噶举派的大成就者塔格壮瑞巴(stag-tshaṅ ras-pa,别称stag-tshaṅ ras-chen,1574~1651)殁后,由于得到西藏本国强有力的援助,势力也渐渐侵入拉达克,而形成现在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