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拘尸那揭罗(梵Kuśi-nagara,巴Kusi-nara,藏Ku-śaḥi gron-kher)
古印度之都城名。即佛陀入涅槃处。古印度称之为拘舍婆提(Kuśavati)。此外,又译拘尸那伽罗、拘夷那伽罗、俱尸竭伽罗、拘季那罗、拘尸那伽、鸠夷那竭、矩奢揭罗、拘尸那、拘夷那、俱尸那、鸠尸那、瞿师罗、劬师罗、拘夷,又称究施城、拘尸城。意为吉祥草之都城。意译上茅城、香茅城、茅宫城、少茅城、茅城、草城、角城。佛在世时,系十六大国中末罗国(Mallas)之一市镇,位于今印度北方哥拉克浦(Gorakhpur)县凯西(Kasia)之北,现名摩达孔瓦尔(Matha Kunwar)。
拘尸那揭罗为佛教圣地之一,在古代,佛教徒曾于此地进行宗教与文化活动。佛陀入灭后,被并入摩揭陀国。至五世纪法显游历至此时,人烟已甚稀少,大部分寺院亦已毁圮。唐‧玄奘游此城时,城郭颓毁,邑里萧条,居人稀旷。1853年,卡莱里(M. A. C. Carlyle)开始从事发掘拘尸那揭罗的工作,至今所发现的古迹,有下列几处︰
(1)卧佛殿︰系卡莱里所发现。殿内供有佛入涅槃的大卧像,此像长二十呎,睡在一榻上,雕刻精美。榻上还刻有阿难、苏婆达(Subhadda)、瓦吉拉婆尼(Vajrapaṇi)及另外五个不知名的人像,并有刻文。造像与刻文皆是西元五世纪的形式。
(2)大涅槃塔︰在佛入灭处所建的塔。于1912年完成发掘此塔的工作。塔高一六七呎,塔中发现一铜器,内装甚多贵重物品,其中较重要者,系一有刻文的铜盘,及柯玛罗笈多(Kumara Curta)时代(413~455)的铜币。
(3)发掘区︰包括少数寺院的遗址及石窟。在此发现者,较值得注意的是刻文。文中记载大涅槃寺的修建及其他寺院名称。
(4)安加罗塔(Angara Chaitya)︰相传建于佛身荼毗之地,当地人今称之为兰巴尔(Rambhar)。塔中贵重物品,已被盗掘一空。
(5)圣者殿︰系近时为供奉一尊佛像而建。此佛像乃于一小丘上所发现,高五点六呎,为迦腻色迦王时代(79~110)的作品。
◎附︰《大唐西域记》卷六(摘录)
拘尸那揭罗国,城郭颓毁,邑里萧条,故城砖基,周十余里,居人稀旷,闾巷荒芜。城门东北隅有窣堵波,无忧王所建,准陀之故宅也。宅中有井,将营献供,方乃凿焉,岁月虽淹,水犹清美。城西北三四里渡阿恃多伐底河,西岸不远至娑罗林,其树类槲,而皮青白,叶甚光润,四树特高,如来寂灭之所也。其大砖精舍中,作如来涅槃之像,北首而卧,傍有窣堵波,无忧王所建,基虽倾陷,尚高二百余尺。前建石柱,以记如来寂灭之事。虽有文记,不书日月。……精舍侧不远,有窣堵波,是如来修菩萨行时,为群雉王救火之处……雉救火侧不远,有窣堵波,是如来修菩萨行时,为鹿杀生之处……,有窣堵波,是执金刚辟地之处……金刚辟地侧有窣堵波,是如来寂灭已七日供养之处……停棺侧有窣堵波,是摩耶夫人哭佛之处……城北渡河三百余步,有窣堵波,是如来焚身之处,地今黄黑土,杂灰炭,至诚求请,或得舍利……。
[参考资料] 《长阿含》卷二〈游行经〉;《八大灵塔名号经》;《阿育王传》卷三;《高僧法显传》;《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一;《印度佛教圣迹简介》;《岛史》第五章;《印度佛迹实写解说》;A.Cunningham《The Ancient Geography of India》;V.A. Smith《Early History of In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