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持戒


  护持戒法之意。即受持佛所制之戒而无触犯,为“破戒”的对称。《十诵律》卷十一云(大正23‧81c)︰“持戒者,不犯佛所结戒,随大戒教,知威仪,知应行处、不应行处,乃至破小戒生大怖畏。”大乘以之为六波罗蜜及十波罗蜜的第二项。在大小二乘之中,皆置于三学(戒定慧)之首。而所应持的戒品,在家、出家及声闻、菩萨各不相同。如比丘有二五0戒,比丘尼有五百戒。
  诸经论之中,述及持戒之功德利益者甚多,如《正法念处经》卷二十二云(大正17‧126b)︰“持戒智慧人,常得三种乐︰赞叹及财利,后生于天上。(中略)若人乐持戒,则得至涅槃。持戒人为贵,应亲近持戒。”《大智度论》卷十三云(大正25‧153c)︰“持戒之人具足安乐,名声远闻,天人敬爱,现世常得种种快乐,若欲天上人中富贵长寿,取之不难。”同卷又载,“下持戒”生人中,“中持戒”生六欲天中,“上持戒”又行四禅四空定则生色无色戒清净天中。“上持戒”有三种,下清净持戒得阿罗汉,中清净持戒得辟支佛,上清净持戒得佛道。
  ◎附︰印顺《成佛之道》第三章(摘录)
  颂文︰“克己以利他,坚忍持净戒。”
  解说︰现在要说到持戒福业。布施,(主要)是牺牲身外的财物来利益众生,是极有价值的德行,但还不是难得的。止恶行善,达到自心的清净,为佛法的宗要,所以比施舍身外物更殊胜的,是戒了。戒是从“克”制自“己”的私欲中,达到世间能和乐善生的德行,就是从克己“以利他”的。如持不盗戒,不是今日不盗,明日不盗,也不只是不盗张姓,王姓,而是从此以后,不盗取一切人,一切众生的资具。所以持不盗戒,是对一切人,一切众生的资财,给予安全不侵害的保障。如不邪淫,不是限定某些人,而是从此以后,对一切异性,决不以诱惑、强暴等手段,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而破坏其贞操,破坏其家庭的和好。所以,佛赞五戒为“五大施”,这种利他功德,实在比一般布施为大,更有高上的价值。
  受持戒行,要克制自己的私欲,所以要有“坚”毅的决心,“忍”受种种的考验︰忍受艰难困苦;忍受外来恶劣环境的诱惑,威胁,强迫;忍受内心的私欲而不让他胡闹,甚至要有“宁持戒而死,不毁戒而生”的决心。要这样坚忍的克制情欲,克服环境,才能“持”戒而保持“净戒”,不致毁犯戒行;不致多年的持戒功德,毁于一旦(只要一犯,就全部失败了。如人一生守法,一次犯法,就要受法律的制裁)。
  颂文︰“以己度他情,莫杀莫行杖,勿盗勿邪淫,勿作虚诳语,饮酒败众德,佛子应受持。”
  解说︰为什么要持戒?有些不了解持戒的意义,而只是羡慕持戒的功德而持戒,这虽然是好事,但不是理想的。从佛说《阿含经》《法句》,到大乘经,都说明,这是“以己度他情”,因而自愿克制自己情欲的德行。以自己的心情,推度别人(一切众生)的心情,经中称为“自通之法”,也就是儒家的恕道。如经上说︰“我欲生,欲不死,欲幸福,欲避苦。如有破此欲生,欲不死,欲幸福,欲避苦之我之生命(此据杀生而说),此为我之所欣爱耶?若为我所不喜爱,则我去破与我同欲生,欲不死,欲幸福,欲避苦之他生命,他亦不欣爱此。不独如此,凡为自己不爱不快之法,在彼亦为不爱不快之法,然则我如何以己所不爱不快之法而害他!”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与人。”耶稣也说过︰“要别人怎样待你,你也要怎样待人。”人与人间的正常道德,不难从这以己度他的意识获得(但基督教的道德,是从爱神的前提中得来)。自己厌苦求乐,别人与我一样,那怎可以夺他人的喜乐,增加他人的痛苦?怎可不同情别人的喜乐,不救济别人的苦痛?佛教“与乐拔苦”的慈悲,也就是这种精神的实践。所以克制自己的情欲而持戒,不是别的,就是自通之法,本于慈悲而自愿持戒的。这真是现(世)乐后亦乐的法行!
  [参考资料] 《中阿含》卷五十五〈持斋经〉;《决定毗尼经》;《菩萨地持经》卷四;《大智度论》卷三十、卷八十;《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卷上之一(上);《梵网经菩萨戒本疏》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