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授记(梵vyākaraṇa,巴veyyākaraṅa,藏luṅ-bstan-pa)


  佛说法之一种形式。九部经之一,十二部经之一。音译和伽罗那、毗耶佉梨那、弊迦兰陀、和罗那。又作授决、受决、受记、受□、记别、记□、记说、记。梵语vyākaraṇa有说明、分别、解答诸义。原本指分析教说,或用问答体解说,后则专指有关佛弟子未来世证果等事之证言。经典中,述说此类内容者,即称授记。《瑜伽师地论》卷八十一云(大正30‧753a)︰“记□者,谓广分别略所标义,及记命过弟子生处。”《顺正理论》卷四十四云(大正29‧595a)︰“言记别者,谓随余问酬答辩析,如波罗衍拏等中辩。或诸所有辩曾常现真实义言,皆名记别。”
  然而对于“授记”一词,一般多用来指对未来成佛的预言,如《阿含经》载有燃灯佛于释迦过去世为之授记,释迦记弥勒当来成佛,大乘经典说及授记成佛者更多。南本《涅槃经》卷十四云(大正12‧693c)︰
  “何等名为授记经?如有经律,如来说时为诸天人授佛记□,汝阿逸多,未来有王名曰蠰佉,当于是世而成佛道,号曰弥勒,是名授记经。”
  授记的形式,系佛先微笑,从面门放光照耀十方,次问上座弟子微笑之因缘,以之为发端而与记别。关于授记的条件,《大乘庄严经论》卷十二谓有六项,即于刹土、有名号、经时节、有劫名、得眷属、正法住世期间。
  关于授记的类别,有多种说法。《首楞严三昧经》卷下谓有四种,即︰
  (1)未发心而与授记︰有众生往来于五道,然诸根猛利,好乐大法,故先行记其经若干劫发菩提心,乃至得菩提。
  (2)发心即与授记︰有人久植德本,修习善行,乃至发心而入菩萨位时即授记之。
  (3)密授记︰有菩萨未得授记,常精勤求菩提,乃至久行六度,有成佛之相,故于其他菩萨等之前记别此一菩萨,然不令其人知之。
  (4)现前授记︰有菩萨于一切法得无生忍,乃于一切大众中现前授记之。
  《大日经》卷一则谓授记有二种,即︰(1)指出其人在未来将会成佛。此为完全授记,称为无余记。(2)指出其人在未来当会灭罪。此是先行预示的不完全授记,又称为有余记。又,《宝雨经》卷六又列举出︰现前授记、不现前授记、秘密记三种。
  此外,佛典中又常记载佛陀预言未来之事,如《阿育王经》卷一预言佛灭后百年,将有阿育王出世云云。此种对未来事件之预言,谓之“悬记”。其与“授记”同为预言,但内容并非陈述某人在未来即将成佛,故与“授记”之内容仍有差别。
  [参考资料] 《增一阿含经》卷十一、卷四十;《中阿含》卷十三〈说本经〉;《成实论》卷一〈十二部经品〉;《大毗婆沙论》卷一二六;《五佛顶三昧陀罗尼经》卷三;《悲华经》卷三~卷八;《法华经》卷二~卷四;《菩萨地持经》卷八;《慧琳音义》卷三十八;印顺《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第八章;平川彰(等)着‧林久稚译《法华思想》第六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