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掉举(梵auddhatya,藏rgod-pa)
心所名。七十五法之一,百法之一。指浮动不安之心理状态。如《俱舍论》卷四云(大正29‧19c)︰“令心不静。”《发智论》卷二云(大正26‧925b)︰“诸心不寂静、不止息、轻躁掉举、心躁动性,是谓掉举。”俱舍家以此为大烦恼地法之一,唯识家以此为随烦恼之一。
关于掉举之体的假实,俱舍家以为掉举另有别体。唯识家则有二说︰(1)是贪的一分,无别体;(2)依一切烦恼而假立,有别体。此中,以第二说为正义。至于此心所之所障,有种种异说。有部与《阿毗达磨杂集论》《成唯识论》同,皆谓其能障碍定;经部及《瑜伽师地论》之说则反之,咸主张其能障慧。
《大毗婆沙论》卷四十二认为掉举与心乱恒展转相应,并就其体之同异列举多说;就中,心乱非一境性,以染污三摩地为自性,以掉举体别为正义。且对其增用亦分别为四句,即(1)有掉举非有心乱,谓于一境三摩地极躁动时;(2)有心乱非有掉举,谓于多境三摩地不极躁动时;(3)有掉举亦有心乱,谓于多境三摩地极躁动时;(4)无掉举亦无心乱,于一境三摩地不极躁动时。
◎附一︰《瑜伽师地论》卷十一(摘录)
掉举者︰谓因亲属寻思,国土寻思,不死寻思,或随忆念昔所经历戏笑欢娱所行之事,心生諠动腾跃之性。
◎附二︰《显扬圣教论》卷一(摘录)
掉举者︰谓依不正寻求,或复追念曾所经见戏乐等事,心不静息为体。能障奢摩他为业。乃至增长掉举为业。如经说︰汝为掉动,亦复高举。乃至广说。
◎附三︰《成唯识论》卷六(摘录)
云何掉举?令心于境,不寂静为性。能障行舍、奢摩他为业。有义︰掉举,贪一分摄。论唯说此是贪分故,此由忆昔乐事生故。有义︰掉举,非唯贪摄。论说掉举,遍染心故。又掉举相谓不寂静,说是烦恼共相摄故。掉举离此无别相故,虽依一切烦恼假立;而贪位增,说为贪分。有义︰掉举别有自性,遍诸染心,如不信等,非说他分,体便非实;勿不信等,亦假有故。而论说为世俗有者,如睡眠等,随他相说。掉举别相,谓即嚣动,令俱生法,不寂静故。若离烦恼,无别此相,不应别说障奢摩他。故不寂静,非此别相。
[参考资料] 《品类足论》卷三;《法蕴足论》卷六;《百法问答钞》卷一;《杂阿毗昙心论》卷二;《俱舍论》卷二十一;《俱舍论光记》卷四、卷二十一;《顺正理论》卷十一;《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