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摄大乘论(梵Mahāyāna-saṃgraha,藏Theg-pa chen-po bsdus-pa)
印度大乘佛教之重要著作,为瑜伽行派根本论典之一。无著(Asanga)着。有下列译本,皆收在《大正藏》第三十一册。
(1)佛陀扇多(Buddhaśānta)译,二卷。
(2)真谛(Paramārtha)译,三卷。
(3)玄奘译,八卷。
(4)达摩笈多(Dharmagupta)译。此本不是独立的译本,收在世亲之《摄大乘论释》中。
本书将大乘佛教的重要教义分十品论述,略如下列︰
(1)〈应知依止胜相品〉,论述阿赖耶识与缘起。
(2)〈应知胜相品〉,论述三性与实相。
(3)〈入应知胜相品〉,论述唯识观。
(4)〈入因果胜相品〉,论述六波罗密。
(5)〈入因果修差别胜相品〉,论述十地。
(6)〈依戒学胜相品〉,论述“戒”。
(7)〈依心学胜相品〉,论述“定”。
(8)〈依慧学胜相品〉,论述“慧”。
(9)〈学果寂灭胜相品〉,论述无住处涅槃。
(10)〈智差别胜相品〉,论述佛之三身。
本书是完成印度唯识说之重要论典,因此,在印度唯识哲学史上有重要地位。在我国,自真谛译本出现后不久,也形成摄论学派(摄论宗)。唐代的玄奘、现代支那内学院的欧阳渐,对本书也都相当重视。梵文原典尚未被发现,然有西藏译本,欧阳渐弟子吕澄曾将西藏译本重新译出。
◎附一︰印顺《摄大乘论讲记》〈悬论〉(摘录)
本论的组织
本论的魏译,是没有分品分章的。陈译与隋译,分为十品,每品又分为几章。唐译分为十一品,但没有分章。陈隋二译的分为十品,即依十种殊胜的次第,这本是自然而合理的科判。但第一品的初二章,实际是全论的序说与纲要,所以唐译又别立一品,合为十一品。这些品与章的科分,本非无著本论的原型,也不是世亲释论所固有的,大抵是后代学者的一种科判,夹杂在论文中,像《金刚经》的三十二分一样。
如从本论的文段次第,作严密的科判,应分为三分十章。(1)序说,(2)所知依,(3)所知相,(4)入所知相,(5)彼入因果,(6)彼因果修差别,(7)此中增上戒、增上心、增上慧,(8)彼果断,(9)彼果智,(10)结说。此十章的初章,即序说摄大乘;末一章,即结说摄大乘;中间八章,即个别的论述摄大乘的十种殊胜。所以可总束为序说、正说、结说(但结说的文句过少)──三分。
如专从十殊胜的组织来说,十种的前后次第,有着不可倒乱的理由,这在本论中自有说明。如从十种殊胜的名义,作深一层的研究,即看出本论的重心所在──唯识行证的实践。即是从实践的立场,统摄大乘的一切。十种殊胜,不是为了理论的说明,是为了大乘的修行而开示的。佛法本不外乎转迷启悟、转染成净的行践。转迷启悟与转染成净的关键,即是“知”。智、明、正见、正观、正觉、般若、阿毗达磨,这些都无非是知的异名。在声闻藏中,以知四谛为主;在此唯识大乘中,即以知三性为主。
此三性,即真妄、空有与染净,为大乘学者所应知的。所以世亲说︰“所应可知,故名所知,即三自性。”所应可知的所知,是开示修行的术语,含有指导去体认的意味,与能知所知的所知,意义不同。此应知自性的染净真妄(即三性),如知道他的因缘,即能使之转化,转化妄染的为真净的。因缘即是缘起,即一切种子阿赖耶识。从阿赖耶杂染种子所生起的,即依他起染分而成为遍计执性的生死;如对治杂染的种习,熏成清净种子,即能转起依他净分而成为圆成实性的涅槃。这与根本佛教的缘起中道一样,“此有故彼有”,即缘起的流转生死。“此无故彼无”,即缘起的还灭而涅槃。转染成净与转妄为真,是可能的,而众生不能,病根在无知。
所以,大乘的修行,以契入应知自性的真智为道体。依本论说,即由加行无分别智,修习唯识无义的观行,进而悟入境空心寂的平等法界,得根本无分别智。再从根本无分别智,引生无分别后得智,不断的修习。智的修习与证入,不但是无分别智而已。无分别智──般若,虽是大乘道的主体,但与五波罗密多有相依共成的关系。必须修行六波罗密多,才能证入应知自性;也唯有智证应知自性,六波罗密多才成为名符其实的波罗密多。
理证与事行,有互相推进的因果性。智证中心的六度大行,如从他的离障证真的前后阶段说,即有十地。如约智体前后相生而次第完成说,即由戒而定,由定而慧。本论对于慧学,有特别的发挥。由慧学而到达究竟圆满,即离分别的涅槃(应知自性的转妄染为真净),与无分别的佛智。此二者与三学,即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这样,本论的十殊胜,实即开示大乘学者应知的实行程序而已。
《摄论》在无著师资学中的地位
瑜伽系的法相唯识学,可以无著为中心,弥勒是他的老师,世亲是他的弟子。不管弥勒是从兜率天上下来,或是人间的大德,他的学说是由无著宏扬出去,这是不成问题的。世亲是传承弘布无著思想的人物。所以,研究法相唯识学,当以无著为中心。他的思想,确也是法相唯识中最根本的。(中略)
《摄论》主要的思想是︰(1)种子是新熏的,这点与〈本地分〉(《瑜伽师地论》)、《中边》《庄严》诸论所说的完全不同。(2)王所有不同的体系,这和〈本地分〉相同,而异于《中边》《庄严》诸论。(3)境就是识;(4)识与识之间是一心论的;这也同于《庄严论》,但已有转向多心论的趋势。这样看来,《摄论》的唯识说,虽是继承《庄严论》的,但又接受了经部种子新熏的学说。再看〈抉择分〉的思想︰〈抉择分〉是抉择〈本地分〉的,他的王所差别、诸识差别、心色差别,虽同于〈本地分〉,而种子则又与《摄论》的新熏思想相同。无著的后期思想,显然是放弃种子本有说而改用新熏的了。
世亲继承无著《摄论》及〈摄抉择分〉的思想,又有所发挥。他的名著《唯识三十论》,是继承〈摄抉择分〉而作的,继承无著世亲大乘不共的唯识思想者,要算安慧论师的一系;至于护法的思想,不能说是无著唯识的继承者。他的伟大,在于融合《瑜伽》《摄论》两大思想,而把唯识学建立在《瑜伽论》〈本地分〉的思想上。故护法《成唯识论》说诸识差别;王所差别;心色各别自体;种子本有(本地分)新熏(《摄论》及〈抉择分〉)合说。这和代表无著唯识学的《庄严》与《摄论》的思想,是有点不同的。有人说安慧学是唯识古学,护法学是唯识今学。护法的时代迟,他的学说,或许可称今学;其实,他并不怎么新,反而是复古的。看他《成唯识论》的思想,是回复到最初〈本地分〉的思想上去了,这不是复古吗?西藏说世亲唯识学的真正继承者是安慧论师。护法的老师陈那,是传承世亲的因明学;陈那与他的再传弟子法称,关于唯识的思想,叫做随理行派。陈那与他的弟子护法,思想上反流到〈本地分〉,与经部有部更接近了。《摄论》的思想,决与护法的唯识思想有所不同;所以要认识《摄论》的真意,须向本论好好的探讨一下,同时取《中边》《庄严》等论互相印证发明,方可了然。
◎附二︰欧阳渐〈摄论大意〉(摘录自《现代佛教学术丛刊》{30})
(前略)由种子义乃立赖耶,由赖耶义而著《摄论》,《摄论》宗旨在此。从前解论或有未善,今特发挥种子所依之义而解释之。《摄论》十殊胜语先提赖耶,为一切依据,即表示种子之所依也。至于法相差别之用且针对他宗者。在于第二殊胜语之依他起。此二分皆为境。入境为唯识性即入所知相,能入行相为六波罗蜜多,行相位为十地。又由六度开为三学,皆属于行。菩提是智,涅槃对缚而为解脱,就所断得名为断。断惑证智事不可混,故初地菩萨发二种愿,得果亦即为二。此皆属果。
法相义根本之书为《中边论》,唯识义根本之书则《摄论》也。法相譬之全身发露,唯识则犹画龙点睛。根本原委虽详法相,然无唯识,亦无睛之龙而已。(中略)
问︰《摄论》以何为宗耶?答︰世亲闻《十地经》悔小悟大,无著授此,俾之作释。据此则摄论学十地学也,《摄论》十殊胜实俱系属十地。凡谈教理有境行果别,依境起行证果。故所知依、所知相,境也。入所知相、入因果体、因果修及其三学,行也。果断、果智,果也。果由行而证,与境必起行,故注意在行,所谓乘故。行中之修,十地也。入所知,十地前之加行也。六度为因果体,乘是入唯识,唯识者无所得也。十地有无相杂,六地以还为见修,六地以后纯无相行为修,归无所得也。三学已摄,六度中特举而别之,种种区于小乘故也。然则摄论学十地学也,何以异耶?曰︰《十地》直叙地上事,《摄论》针对小乘,抉择料简之语多。然则谓之为阶梯可乎?是虽亦可,然《摄论》境行果具,一切菩萨藏提纲挈领之书,又非第十地阶梯已也。
[参考资料] 《唯识学的论师与论典》(《现代佛教学术丛刊》{96});高崎直道(等)着‧李世杰译《唯识思想》;宇井伯寿《摄大乘论研究》;上田义文《摄大乘论讲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