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摄摩腾(梵Kāśyapa-mātaṅga;?~73)
相传系最早将佛法输入中国,且首度翻译佛经之印度僧人。音译又作迦叶摩腾、竺叶摩腾、摩腾。中印度婆罗门种。性聪敏,通大小乘经律。尝游西印度一小国,应请讲《金光明经》。其时适有邻国起兵来攻,师曰︰“能说此经,地神为护,所居安乐。”乃往和劝,遂使该国免于兵祸。师因而声誉大振。
东汉明帝永平七年(64),帝曾夜梦金人飞行殿庭。因此乃诏遣郎中蔡愔等十八人,前往西域访求佛法。愔等至大月氏国遇师与竺法兰,遂请同归洛阳。其时,师携来《宝积》等经及画像,并以白马驮之,时为东汉‧永平十年。明帝甚加嘉赏,因建白马寺于洛阳西雍门外馆之。师与竺法兰共译《四十二章经》一卷,是为我国译经事业之始。
相传永平十四年正月一日,五岳八山之道士褚善信等六九0人上表,奏请火验佛、道二教之优劣。帝遂于同月十五日集众,在坛上验烧二教经典。结果道教之书尽成灰烬,而佛经则丝毫无损。摄摩腾、竺法兰由此而更尽力宣扬佛法。永平十六年示寂于洛阳,年寿不详。
◎附︰黄忏华《中国佛教史》第一章第一节(摘录)
所谓永平十年说,略谓永平七年,明帝夜梦金人飞行殿庭,旦以问于群臣。太史傅毅对以“西方有神,其名曰佛。陛下所梦,得无是乎?”帝乃遣中郎将蔡愔、秦景、博士王遵等十八人使西域,求之。十年,愔等于大月氏国遇沙门迦叶摩腾、竺法兰二人,得佛像经卷,载以白马,共还洛阳。帝为立精舍以居之,名曰白马寺。是为此土有沙门之始,亦为此土有寺院之始。于是摩腾、法兰译出《四十二章经》。是亦此土译经之始。关于此说之记载,有如下列︰
“初明帝梦见金人,长大,项有日月光,以问群臣。或曰︰西方有神,其名曰佛。陛下所梦,得无是乎?于是遣使天竺,问其道术,而图其形像焉。”(《后汉纪》卷十)
“世传明帝梦见金人,长大,项有光明,以问群臣。或曰︰西方有神,名曰佛。其形长丈六尺,而黄金色。帝于是遣使天竺,问佛道法。遂于中国图画形像焉。楚王英始信其术,中国因此颇有奉其道者。”(《后汉书》〈西域传〉第七十八)
此上二说,祇概说明帝感梦遣使问佛道法事,而未明记其年代,亦无腾、兰随汉使东来之说。至〈西域传〉“楚王英始信其术”一语,似英之为浮屠斋戒祭祀,实在明帝求法之后。如《资治通鉴》述明帝诏报楚王英奉缣帛赎罪后,续云︰
“初帝闻西域有神,其名曰佛。因遣使之天竺,求其道,得其书及沙门以来。……于是中国始传其术,图其形像。而王公贵人,独楚王英最先好之。”(《资治通鉴》〈汉纪〉三十七显宗孝明皇帝下)
即据《后汉书》并摘录《后汉记》,绮互而成。明记佛教东来之年代为永平十年者,《佛祖统纪》。而佛家一般所采用者,即此。其说如下︰
“七年,帝梦金人丈六,项佩日光,飞行殿庭。旦问群臣,莫能对。太史傅毅进曰︰臣闻周昭之时,西方有圣人者出,其名曰佛。帝乃遣中郎将蔡愔、秦景、博士王遵十八人,使西域,访求佛道。”
“十年,蔡愔等于中天竺大月氏,遇迦叶摩腾、竺法兰,得佛倚像梵本经六十万言,载以白马,达雒阳。腾、兰以沙门服谒见,馆于鸿胪寺。”
“十一年,敕雒阳城西雍门外立白马寺。摩腾始译《四十二章经》。藏梵本于兰台石室,图佛像于西阳城门及显节陵上。”(《佛祖统纪》第三十五)
《统纪》此说,似根据《历代三宝纪》。《三宝纪》既云“至明帝世,永平七年,忽感神梦,觉已欢悦,命使西行。”复于所七年下注云︰
“是年帝梦金人飞来殿庭,……命使西行,寻求佛经。”(《历代三宝纪》第二)
又于十年下注云︰
“使还,得迦叶摩腾、竺法兰来,到雒阳,即翻《四十二章经》。以白马驮经来,即起白马寺。”(同上)
更于第四卷〈后汉录〉之卷端云︰
“……孝武皇帝第四子庄继立,谥为孝明帝。至永平七年,夜梦金人,身长丈六,项佩日轮,飞空而至,光明赫奕,照于殿庭。旦集群臣,令占所梦。通人傅毅进奉对云︰臣闻西方有神名佛,陛下所见,将必是乎?帝以为然,欣感灵瑞,诏遣使者羽林中郎秦景、博士王遵等一十四人,往适天竺。于月支国,遇摄摩腾,写得佛经四十二章。并获画像,载以白马,还达雒阳。因起伽蓝,名白马寺。诸州竞立,报白马恩。……于即翻译《四十二章经》,缄置兰台石室阁内。”(《历代三宝纪》第四)
《三宝纪》此说,不知所本。然道宣云︰“房所撰者,瓦玉相谬。得在繁富,未可凭准。”又智升云︰“房录事实杂谬。”则此说固未可尽信也。又有永平三年说,出《汉显宗开佛化法本传》,《广弘明集》引用之。其说如下︰
“明帝永平三年,上梦神人,金身丈六,项有日光。寤已,问诸臣下,傅毅对诏,有佛出于天竺。乃遣使往求,备获经像及僧二人。”(《广弘明集》第一)
又有永平七年说,出《佛祖历代通载》。其说如下︰
“辛酉(永平四年),帝梦金人,身长丈六,项佩日轮,飞至殿庭。旦集群臣,令占所梦。通人傅毅奏曰︰臣按周书异记,昭王二十四年甲寅四月八日平旦之时,暴风忽起,宫殿人舍,咸悉震动。夜有五色光气,入贯太微,遍于四方,尽作青红色。王问太史苏由曰︰是何祥也?对曰︰西方有大圣人生也。王曰︰于天下何如?对曰︰此时无他,后一千年,声教被及此土。王使镌石记之,埋在南郊天祠前。以年计之,至今辛酉,一千一十年也。陛下所梦,将必是乎?帝信以为然,即遣中郎将蔡愔、博士王遵、秦景等十有八人,西访其道。至大月氏国,(甲子──永平七年)果遇迦叶摩腾、竺法兰二三藏,持优填王第四造白叠像并《四十二章经》。愔等奉迎,而归于洛矣。”(《佛祖历代通载》第五)
《汉法本内传》者,后世之伪作。《通载》此说,虽颇为学者所征引,然亦不知所本。固亦未可凭准者也。总之,综览以上所征引之典籍,关于汉明求法事,其年代,有永平十年、三年、七年等说。其所遣使,有蔡愔、王遵等十八人,蔡愔、秦景、王遵等十八人,秦景、王遵等十四人,张鶱、秦景、王遵等十二人(《出三藏记集》所载〈四十二章经序〉)等说。其所至地,有天竺、月氏等说。其使者所为,有问其道术、图其形像说,有奉迎迦叶摩腾、竺法兰而归于洛说,有写得佛经并获画像说。异说纷纭,莫衷一是。汉明是否有求法一事,腾兰是否实有其人?遂成疑案。即汉使西上腾兰东来之说非伪,其译出《四十二章经》一说,是否属实?亦待稽考。玆撮录关于译出此经之典据如下︰
“始于月支国,遇沙门竺摩腾,译写此经,还洛阳。”(《出三藏记集》第二)
“永平年随逐蔡愔,至自洛邑,于白马寺,翻出此经。依录而编,即是汉地经之祖也。”(《历代三宝纪》第四〈迦叶摩腾〉条下)
“右一经,后汉明帝世中天竺国婆罗门沙门迦叶摩腾所译。”(《大唐内典录》第一)
“初共腾出《四十二章经》,腾卒,兰自译。”(《历代三宝纪》第四〈竺法兰〉条下、《大唐内典录》第一)
“初共腾译《四十二章经》,腾卒,兰自译《十地断结经》等四部。”(《开元释教录》第一)
“佛说《四十二章经》,后汉‧迦叶摩腾同竺法兰译。”(本经经题)
“时蔡愔既至彼国(中天竺),兰与摩腾,共契游化,遂相随而来,会彼学徒留碍,兰乃间行而至。既达雒阳,与腾同止。少时便善汉言,愔于西域获经,即为翻译《十地断结》《佛本生》《法海藏》《佛本行》《四十二章》等五部。移都寇乱,四部失本不传。江左唯《四十二章经》今见在,可二千余言。汉地见存诸经,唯此为始也。”(《高僧传》第一)
“竺法兰于即便译《四十二章经》。”(《大唐内典录》第一)
综览上所征引,有云摩腾于月支译写此经,有云摩腾于白马寺翻出,有云摩腾共法兰译,有云法兰译。(又《历代三宝纪》于〈支谦〉条,列《四十二章经》名,注云︰第二出,与摩腾译者小异。)译主不一,译地不一,其文为魏晋以后文体,其体裁模拟《道德经》《孝经》。道安所撰《综理众经目录》,于经录为最初,复不载此经。如《出三藏记集》第二云︰“旧录云︰孝明皇帝四十二章,安法师所撰录,阙此经。”故有此经为后世之伪作说。然有谓此经所以为《安录》所不载者,以藏在兰台石室中故。如《出三藏记集》第二云︰“藏在兰台第十四间中,其经今传于世。”又《高僧传》译经上竺法兰二云︰“初缄在兰台石室第十四间中。”然此不足为此经伪作有力之反证也。又《历代三宝纪》本经条下云︰“旧录云︰本是外国经抄,元出大部,撮要引俗,似此孝经一十八章。”《开元释教录》亦有“且撮经要以导时俗”等语。亦足证明此经非自梵本译出。故有谓佛教东渐,实以前汉哀帝元寿元年月氏王使伊存口授《浮屠经》为最初。佛教自月氏方面,渐次流布民间。而如《四十二章经》,实后世之伪作。而伪作之年代,在道安(东晋)以后,僧祐(齐梁间)以前。以《安录》阙此经,而《三藏记》则记载竺摩腾译写此经始末,且有古经现在莫先于四十二章说也。然其内容,大都自当时译出之经典中抄出,而以简洁之文笔改撰之。如梁启超所说,即与此说为近。启超于其所作〈四十二章经辩伪〉中,引《三宝纪》︰“《四十二章经》,本是外国经抄”一节后,续说如下︰
“此言此经性质最明了,盖并非根据梵文原本比照翻译,实撮取群经精要,摹仿此土《孝经》《老子》,别撰成篇。质言之,则乃撰本,而非译本也。然则谁实撰之耶?吾以教理及文体衡之,则其撰人,应具有下列三条件。(一)在大乘经典输入以后,而其人颇通大乘教理者。(二)深通老庄之学,怀抱调和释道思想者。(三)文学优美者。故其人不能于汉代译家中求之,只能向三国两晋著作家中求之。
要之,此书必为中国人作,而非译自印度。作者必为南人,而非北人。其年代,最早不过吴,最晚不过东晋。而其与汉明无关系,则可断言也。”(《佛学研究》十八篇〈四十二章经辩伪〉)
[参考资料] 《四十二章经》序;《高僧传》卷一;《后汉书》卷四十二、卷八十八;《魏书》卷一一四;《出三藏记集》卷二;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二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