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摄论师


  陈隋之际,有很多传习讲说真谛所译《摄大乘论》的佛教学者,后世统称他们为“摄论师”。
  《摄大乘论》是印度大乘学派中“瑜伽派”的重要著作,由无著造论,世亲作释。此论在北魏已由佛陀扇多译出论本,但释论未译,文义未显,因而流行不广。到了梁武帝中大同元年(546),西印度‧真谛(499~569)来华,因值梁末战乱,辗转流寓各地,后于陈文帝天嘉四年(563)应广州刺史欧阳纥之请,译出《摄大乘论》(本)三卷,世亲《释论》十五卷。真谛“虽广出众经而偏宗摄论”(《续高僧传》〈拘那罗陀传〉),所以在陈‧光大二年(568,即他临死的前一年)八月,值他的高足慧恺病卒,遂与法准、道尼、智□等十二人发誓弘传《摄大乘》与《俱舍》二论,使无断绝。其弟子中传《摄论》之学的有慧恺、智□、道尼、法泰、曹毗、僧宗、慧旷。
  慧恺(518~568),即智恺,俗姓曹氏,住建业阿育王寺。陈‧天嘉中(560~565),他与法泰先后至广州,师事真谛。谛译《摄论》与《俱舍》,均由恺笔受。他于《摄论》尤致力钻研,撰《摄论疏》二十五卷,并自讲《俱舍论》,未讫而卒。
  智□(?~601),循州人。真谛译《俱舍》时曾预其席,慧恺讲《俱舍》,□与道尼等二十人掇拾文疏,笃志研习。后为广、循二州僧正,并在循州宣讲《摄论》十余遍,撰真谛《翻译历》,对于部卷人世,无不详载。
  道尼,九江人,曾亲炙于真谛。后归乡,依真谛宗旨,开讲《摄论》,知名海内。开皇十年(590)奉诏入长安,于是真谛之学大行于京师。那时南方反而很少讲究《摄论》的人了。道尼的弟子多人,其中知名者有道岳、慧休、智光。道岳(568~636),俗姓孟氏,河南洛阳人。十五岁出家,依僧粲为弟子。开皇十年,道尼来长安,弘讲《摄论》,岳从他受学。后改攻《俱舍》,其弟子有僧辩(568~642)、玄会(582~640)。玄奘在去印度之前,即曾从岳及玄会学《俱舍》。慧休(548~645),姓乐氏,瀛州人。十六岁投勖律师出家。后从昙迁及道尼听讲《摄论》、周涉三遍,即造章疏。弟子有道杰(573~627)、神照(569~627?)等,玄奘亦曾从慧休学《摄论》。智光随道尼入长安,也屡讲《摄论》。
  法泰,住建业定林寺,有名于梁代。及真谛来广州,泰遂去广州从真谛笔受文义,并述义记。至陈宣帝太建三年(571)真谛死后,他才还住建业,开讲新译经论。但当时好尚《大品》、三论,泰虽屡讲《摄论》《俱舍》,均不为时人所重,只有彭城靖嵩独得其传。靖嵩(537~614),俗姓张氏,涿郡固安人,十五岁出家,后去京邺,从法上弟子融智学《涅槃》与《地论》。周武灭佛,他又与同学法贵、灵侃等南下到建业,从法泰学《摄论》与《俱舍》。数年间精通二论;还对于《佛性》《中边》《无相》《唯识》等论四十余部,都能会通纲要,剖会区分。后北归彭城,住崇圣寺,讲《摄论》,撰《论疏》六卷;又撰《九识》《三藏》《三聚戒》《三生死》等玄义。隋文帝封禅泰山,关中义学沙门从过徐州,均到嵩寺听讲受业。从此门徒兴盛,所撰章疏大行于世。其弟子有智凝(562?~609?)、道基(577?~637)、道因(586~657)、法护(撰《摄论指归》等二十余篇)等。智凝弘法于四川,他的弟子有智则、道积、僧辩等。后在大业初住禅定寺,作《摄论》章疏。玄奘去印前,也曾从他学过《摄大乘论》。道基曾作《摄大乘义章》八卷,今残存第四卷;又作〈摄论序〉(今存)。与之同时在蜀郡弘扬《摄论》的有慧景、宝暹,师承不详。
  曹毗,为慧恺的从弟。他随恺至广州,从真谛学《摄论》;又听明勇讲说,颇有成就。晚住江都白塔寺弘扬《摄论》,听讲者多知名之士。又撰《真谛别历》。门下有法侃(551~623)、僧荣等。法侃弟子有道抚。僧荣的弟子慧琎(574?~634),仁寿中(601~604)从荣入长安,住禅定寺。
  僧宗,扬州人。陈‧天嘉中(560~565)与法准、慧忍等度岭就真谛受学,听讲《摄论》,极有心得。真谛《摄论疏》后四品,据传说是他手定的。真谛死后,他又为谛撰行状。继而与法准、慧旷等携带新译经论还归庐山传播。法准弟子有净愿(537?~609)。慧旷后来更往湘、郢二州弘化。
  真谛《摄论》之学盛行于北方,除道尼、靖嵩两系而外,还有昙迁一系。
  昙迁(542~607),俗姓王氏,博陵饶阳人。少时,从舅氏齐国子祭酒博士权会学《周易》《诗》《礼》《庄》《老》等。年二十一,从定州贾和寺昙静出家,复师事《地论》名匠慧光弟子昙遵。隐居林虑山净国寺,精研《华严》《十地》《维摩》《楞伽》《地持》《起信》等经论。齐幼主承光元年(577 )周武帝灭北齐,将毁佛法,迁遂南逃金陵,住道场寺,与陈地名僧智璀、慧晓及高丽沙门智晃等友善。国子博士张机向他学习《庄子》《周易》与佛法,并将他的学说在国学中传授。后来他在桂州刺史蒋君宅得真谛所译《摄大乘论》,如获至宝。
  这时隋文兴起,他与同辈北归彭城,住慕圣寺,弘扬《摄论》,兼讲《楞伽》《起信》《如实》等经论,北方从此创开《摄论》之学。开皇七年(587),他与洛阳慧远、魏郡慧藏、清河僧休、济阳宝镇、汲郡洪遵等同奉诏,当选为大德。他在长安大宏《摄论》,撰《论疏》十卷。慧远的弟子辩相、净业、净辩等,并皆研习《摄论》,辩相还撰有《论疏》七卷。他的弟子灵润,曾从道奘受业,住弘福寺,讲《摄论》三十余遍,撰《义疏》十三卷、《玄章》三卷。昙延门人有道□、法常、慧诞等,都善《摄论》。其中法常撰《摄论义疏》及《玄章》,大宏其说。法常的门下智俨,并注有《无性摄论释疏》四卷。至于昙迁的弟子,如道英(560~636)、道哲(564~635)、静琳(554~640)、玄琬(562~636)、慧休等也都是《摄论》名家。慧休有弟子灵范、神照、道杰等,其门下盛况可知。
  摄论师自靖嵩、昙迁再传之后,逐渐衰微。及至玄奘学派兴起,遂终于绝传,这在学说发展上,是有其原因的。盖隋唐之际,佛学宗派即已逐渐成立,如三论、天台等宗,建立门庭,务求博大,网罗一切教相以相增上。《摄论》原以世亲之学为主,其学广涉法相唯识,在印度已蔚成大宗。玄奘从印度游学归国,大弘其学。晚年更把世亲所作《唯识三十颂》及火辨等十师前后所释,杂糅而成为《成唯识论》,其中又以护法为主。同时又以六经(《华严》《深密》《如来出现功德庄严》《阿毗达磨》《楞伽》《厚严》)、十一论(《瑜伽》《显扬》《庄严》《集量》《摄论》《十地》《分别瑜伽》《观所缘缘》《二十唯识》《辩中边》《集论》)为典据。这么一来,原先盛行于南北各地的《摄大乘论》只算诸论之一,就不能特尊了。而且玄奘重新译了《摄大乘论》,综核名实,力求信达,远较旧译为胜。在法相唯识学中,不但摄论师旧义失其重要意义,就连真谛的学术地位,在相形之下也较逊一筹了。专弘《摄论》的摄论师之趋于衰歇,亦属必然之势。
  在各摄论师的中间,原无严格的传承,故各家学说并不完全一致。举其大纲则都以《摄论》的十种胜相为依据,主要说第八阿梨耶识是妄识,为一切法之所依;但此妄识中又有一分纯净之识。这略同于真妄和合之说,而与当时地论师北道派主张相近。于八识之外,又将阿梨耶识中纯净之识立为第九阿摩罗识,即无垢识,亦即真如佛性。修行的人由于阿梨耶识中纯粹之识(净分)继续发展,对治妄识(染分),这样就可以证入阿摩罗识而成为佛,因此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没有永不成佛的众生。这是各家共同的说法。
  另外,从境行果三方面的教理来分析,他们还有一些重要的主张。如关于境的,他们说真如有其二义,一所缘境为真如,亦即实际;二能缘心亦为真如,相当于第九阿摩罗识,亦名本觉。二者合一,称为能所统一,理智不二。又就五法(相、名、分别、正智、真如)与三自性(分别性、依他性、真实性)的关系而论,正智通于依他性与真实性,五法中亦包含分别性。又三性中不但分别性是空,而依他性亦空,三无性(相无性、生无性、胜义无性)不但遮遣分别性,而亦遮遣依他性,因此有历观三性的三重次第观之说。另外,第八识为能变,相当于相分,其余七识为能缘,相当于见分。此即《摄论》身识、身者识等十一种识平列之说。又关于行的方面︰他们说三乘种性,皆由因缘所生。此即新熏种子之说。关于果的方面︰谓定性小乘入无余涅槃,亦可还生回入大乘。这些主张,在道基、灵润诸师之说里,已有了变化,及至玄奘学派成立,就更一一加以否定了。(田光烈)
  ◎附一︰黄忏华〈摄论宗〉(摘录自《中国佛教史》第二章第十五节)
  摄论宗者,依《摄大乘论》,主张无尘唯识义,兼立九识义,唱对治阿梨耶识,证入阿摩罗无垢识之一派。(中略)《摄大乘论》,立十种胜相,以阿梨耶识为一切法所依止,又明一切法之相性,有依他(依他起)、分别(遍计所执)、真实(圆成实)三种。摄论宗者,诠明此义旨者也。
  摄论宗,于八识上,更举第九识。但《摄大乘论》,实际说八识,不举九识。真谛别依《楞伽经》及《决定藏论》等,唱九识义。即于八识外立阿摩罗识,为第九识。第八阿梨耶者,有漏随眠识。第九阿摩罗者,真常净识。如《决定藏论》云︰
  “断阿罗耶识,即转凡夫性。舍凡夫法,阿罗耶识灭。此识灭故,一切烦恼灭。阿罗耶识退治故,证阿摩罗识。阿罗耶识,是无常,是有漏法。阿摩罗识,是常,是无漏法。得真如境道故,证阿摩罗识。阿罗耶识,为粗恶苦果之所追逐。阿摩罗识,无有一切粗恶苦果。阿罗耶识而是一切烦恼根本,不为圣道而作根本。阿摩罗识,亦复不为烦恼根本,但为圣道得道得作根本。”(《决定藏论》卷上)
  是即真谛九识义之论据也。又真谛译《三无性论》,说生如如、相如如、识如如、依止如如、邪行如如、清净如如、正行如如。七种如如中,于第三识如如下,明十二入等一切诸法皆是乱识所作。此乱识又是分别依他法。故唯阿摩罗识,是无颠倒法,是无变易法,是真如如。(中略)
  真谛名第七识为阿陀那,唯烦恼障我执,而无法执。第八阿梨耶识,有解性、果报及染污三种义。就中,染污即法执,缘真如,起四种谤。果报第八识,缘十八界。解性第八识,有成佛义。又第九阿摩罗识,即本觉,取真如二义中能缘义,名为识。又定宾之《四分律疏饰宗义记》云︰
  “真谛三藏云︰阿摩罗识,有二种。一者所缘,即是真如。二者本觉,即真如智。能缘,即不空如来藏。所缘,即空如来藏。若据通论,此二并以真如为体。即当《金光明经》法如如、慧如如是也。”(《四分律疏饰宗义记》卷三本)
  是亦明阿摩罗识者,真如智;当《金光明经》所谓慧如如。又二如来藏中不空如来藏,即此识义。又炖煌出土、作者不详之《摄大乘论抄》,叙《摄论》之宗旨,谓此论若约世谛论,以唯识为所诠宗旨。若约真谛论,以二无我真如为所诠宗旨。又约佛性论,此论十种胜相中,初应知依止胜相、应知胜相二,明自性住佛性。次应知入胜相以下六胜相,明引出佛性。后学果寂灭胜相、智差别胜相二,明至得果佛性。就中,自性住佛性者,所证理,即真如。阿梨耶识,虽为诸法之根本依止,开展种种因缘。若据实,即心真如,亦名不空如来藏。一切法之相性,虽有依他、分别、真实三种之别。若据实,三性本非有,即空真如,亦名空如来藏。此与定宾所传之学说有合。又炖煌出土、作者不详之《摄大乘论章》,说阿梨耶即无没识,有识生灭、识真如二义。识生灭门,能受净熏,终能转依,成应身功德,名为无没。识真如门,终能显了,成就法身,名为无没。
  ◎附二︰吕澄《中国佛学源流略讲》第七讲(摘录)
  摄论师有的直接出自真谛,有的间接与真谛有关,来源是一个,传授的又只限于《摄论‧世亲释》一书,似乎讲法应该一致了,但事实不然,各家之间,分歧很大,他们传记上就有记载。如《法常传》说︰“论门初辟,师学多端。”这种分歧是有原因的,《摄论》的内容丰富,义理复杂,要完全理解它,颇有困难。而且世亲的著作除《摄论释》外还有多种,因其学历关系,前后说法的变化很大。当时还不可能了解这些变化的原由,各家各以自己的理解推论,当然就会产生分歧。加以这些人的讲授地点分散各处,各自传播,难得一致,这就无怪道宣有“寰宇穿凿,时有异端”之叹了。现在著述引用到各家《摄论》的章、疏之说的,有慧远的《大乘义章》、道伦的《瑜伽论记》、圆测的《解深密经疏》等(欧阳竟无先生对这些不同的说法曾作了一些节要,编成《解节经真谛义》,可以参考)。此外,在敦煌卷子中有一些章疏残本,如道基的《摄大乘义章》(残本,已校刻),可以看到当时的理论都因自由发挥而更加显得复杂了。后来玄奘重译《摄论》,不论文字上还是义理上都比以前完备,《摄论》各家师说便为玄奘一系所淘汰。
  [参考资料] 《唯识思想》(《世界佛学名著译丛》{67});《唯识学的发展与传承》《唯识典籍研究》二(《现代佛教学术丛刊》{24}、{30});宇井伯寿《佛教泛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