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摩呾理迦(梵mātṛkā,巴mātikā)
指经义或戒律之纲目;也是论藏的另一种称呼。又作摩怛理迦、摩呾履迦、摩帝利加、摩窒里迦、摩得勒伽、摩德勒迦,或摩夷。意译母、本母、智母、行母、行境界。即指在诸经中循环研核,或在诸论中正确分析之法义纲目。因而此词亦可泛称十二分经中的优婆提舍、三藏中的阿毗达磨藏。《瑜伽师地论》卷八十五云(大正30‧773a)︰
“当说契经摩呾理迦。为欲决择如来所说、如来所称所赞所美先圣契经。譬如无本母,字义不明了,如是本母所不摄经,其义隐昧义不明了,与此相违义即明了。是故说名摩呾理迦。”
同论卷八十一云(大正30‧753b)︰
“论议者,谓诸经典循环研核摩呾理迦。且如一切了义经皆名摩呾理迦。谓于是处,世尊自广分别诸法体相。又于是处诸圣弟子已见谛迹,依自所证无倒分别诸法体相,此亦名为摩呾理迦。即此摩呾理迦亦名阿毗达磨。犹如世间一切书算诗论等皆有摩呾理迦,当知经中循环研核诸法体相亦复如是。又如诸字若无摩呾理迦即不明了,如是契经等十二分圣教若不建立诸法体相即不明了;若建立已,即得明了。又无杂乱宣说法相,是故即此摩呾理迦亦名阿毗达磨。又即依此摩呾理迦所余解释诸经义者,亦名论议。”
《有部毗奈耶杂事》卷四十云(大正24‧408b)︰
“摩窒里迦我今自说,于所了义皆令明显。所谓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四无畏、四无碍解、四沙门果、四法句、无诤愿智及边际定、空无相无愿、杂修诸定、正入现观及世俗智、苫摩他、毗钵舍那、法集法蕴,如是总名摩窒里迦。”
此谓诸经中佛陀亲自循环研核分别诸法性相,提纲挈领以令其义明了者称为摩呾理迦。又,佛弟子证谛理而正确分别诸法性相的阿毗达磨藏等也称为摩呾理迦。譬如诸字若无摩呾理迦,即无字母,字义则不明了。譬如世间书算等事都各有一定原理,诸经论中也有被循环研核的诸法性相,此等基本义理亦称为摩呾理迦。至于将摩呾理迦称为论议,可说是依其循环研核的形式而命名的。
有关摩呾理迦的语义,《玄应音义》卷十六云︰“此译云母,以生智故也。”又,卷二十三云︰“此云行母,亦云本母,或云行境界,谓起行所能生行故也。”
此谓摩呾理迦是在梵语mātṛ(“母”之义)一词之后加接尾语kā而成的女性名词,意即“生智(或生行)之本母”。
◎附一︰吕澄《印度佛学源流略讲》第五讲第二节(摘录)
“摩呾理迦”(本母)是论藏的别称,但与通常称作“阿毗达磨”(对法)的论藏稍有不同。首先,“摩呾理迦”出于佛说,也包括有部分佛弟子说,而“阿毗达磨”则主要是佛弟子说。其次,内容方面,“摩呾理迦”不但解释经,也解释律,范围广泛;而“阿毗达磨”则主要是解释经,其解释律的叫“阿毗毗奈耶”,后来归在律里去了。最后,体裁方面,“摩呾理迦”是提纲挈领地解释佛说宗趣,所以叫作“本母”,有可以作为发挥根据的意思;“阿毗达磨”重在法门分别,把法相分成各式各样的门类,则有枝末的意思。《菩萨地》之为“本母”,是将散见的关于大乘道(实践方法)、果(实践效果)的佛说加以综合编辑而成,现存《菩萨地》的本子,则是以“持、相、分”等十法来总括大乘道果的。
◎附二︰印顺《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第一章第三节(摘录)
摩呾理迦(Mātṛka,P. Mātikā),或音译为摩窒里迦、摩呾履迦、摩得勒迦、目得迦、摩夷等;义译为母、本母、智母、行母等。此名,从Mat(母)而来,有“根本而从此引生”的意思。《中阿含经》说︰“有比丘知经,持律,持母者。”持母者,就是持摩呾理迦者。与此相当的《中部》,虽缺少同样的文句,但在《增支部》中,确曾一再说到︰在持法者、持律者以外,别有持母者(Mātika-dhara)。既有持摩呾理迦者,当然有(经、律以外的)摩呾理迦的存在。所以,摩呾理迦有成文(起初都是语言传诵)的部类,与经、律并称,是在《增支部》集成以前的。
古典的摩呾理迦,有两大类︰属于毗奈耶的、属于达磨的。属于毗奈耶的,如《毗尼母经》《十诵律》的“毗尼诵”等。这都是本于同一的摩呾理迦,各部又多少增减不同。毗奈耶的摩呾理迦,是僧伽规制的纲目。凡受戒、布萨、安居,以及一切日常生活,都随类编次。每事标举简要的名目(总合起来,成为总颂)。僧伽的规制,极为繁广,如标举项目,随标作释,就能忆持内容,不容易忘失。
属于达磨的摩呾理迦,出于说一切有部(譬喻师)的传述,如《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四十说(大正24‧408b)︰
“摩窒里迦(中略)所谓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四无畏、四无碍解、四沙门果、四法句、无诤、愿智,及边际定、空、无相、无愿、杂修诸定、正入现观,及世俗智、苫摩他、毗钵舍那、法集、法蕴,如是总名摩窒里迦。”
《杂事》所说,与《阿育王传》《阿育王经》相合。四念处等,都是定慧修持,有关于圣道的项目。佛的正法,本是以圣道为中心,悟入缘起、寂灭(或说为四谛)而得解脱的。佛法的中心论题,就是四念处等──圣道的实践。以四念处为例来说︰《四念处经》的解说,四念处的定义,四念处的观境,四念处的修持方法及次第,四念处与其他道品的关联等,都在四念处的标目作释下,得到明确的决了。以圣道为中心的理解,贯通一切契经。达摩──法的摩呾理迦,总持圣道的修持项目,对阿毗达磨论来说,关系最为深切。
摩呾理迦的实质,已如上说明。摩呾理迦的意义,也就可以明了。如《毗尼母经》卷一说(大正24‧801a)︰“母经义者,能决了定义,不违诸经所说,名为母经。”
摩呾理迦的体裁,是标目作释。标目如母;从标起释,如母所生。依标作释,能使意义决定明了。以法──契经来说︰契经是非常众多的,经义每是应机而出没不定的。集取佛说的圣道项目,称为摩呾理迦。给予明确肯定的解说,成为佛法的准绳,修持的定律。有“决了定义”的摩呾理迦,就可依此而决了一切经义。在古代经律集成(决了真伪)的过程中,摩呾理迦是重要的南针。法的摩呾理迦,在契经集成后,阿毗达磨发展流行,摩呾理迦的意义与作用,也就失去了重要性。于是,“阿毗达磨者”(Abhidhammika)就代“持母者”而起了。摩呾理迦的本义,也就逐渐嬗变,出现了三类新型的摩呾理迦。
(1)铜鍱部的阿毗达磨论,如《法集论》,首先标示摩呾理迦,又分为二︰论母是三性、三受等一二二门;经母是明分法、无明分法等四十二门。这些,在北传的阿毗达磨中,是论门,是诸门差别。《法集论》称之为本母,虽在〈概说品〉中,也牒标而作解说;铜鍱部的摩呾理迦,也有构成论体的根本法的意义。但与圣道为本的古典摩呾理迦,是有距离的。
(2)从说一切有部而分出的经部,不信阿毗达磨为佛说,而别说摩呾理迦。《瑜伽师地论》〈摄事分〉,是属于声闻经部的摩呾理迦。其中契经的摩呾理迦,如《瑜伽师地论》卷八十五说(大正30‧773a)︰“当说契经摩呾理迦。为欲抉择如来所说,如来所称、所赞、所美,先圣契经。譬如无本母,字义不明了。如是本母所不摄经,其义隐昧,义不明了。与此相违,义即明了,是故说名摩口旦理迦。”
一切契经是佛所说的,为了要抉择明了佛法的宗要,所以特说契经的摩呾理迦。《瑜伽师地论》卷八十五至卷九十八,共十四卷,就是契经的摩呾理迦。内容为《杂阿含经》(除佛所说佛弟子所说诵、八众诵)的经说;有关于空及业的部份,兼及《中阿含经》少分。原来《瑜伽师地论》所传的古说(说一切有部及经部公认),四《阿含经》是以《杂阿含经》为母体的。有了古典的《杂阿含经》的经说──摩呾理迦,就能决了一切经义。这确乎合于“决了定义”的摩呾理迦古义。但《瑜伽师地论》〈摄事分〉所说的,不是依一一道品而决了定义,是依一一经文而决了宗要。所以与摩呾理迦的本义,还是有出入的。
(3)摩呾理迦是标举而又解释的。大乘瑜伽学者,应用这一原则,作为造论说法的轨范。如《瑜伽师地论》卷一百说(大正30‧878b)︰“我今复说分别法相摩呾理迦。……若有诸法应为他说,要以余门先总标举,复以余门后别解释。若如是者,名顺正理。”
总标别释的摩呾理迦,如世亲(Vasuban-dhu)所造的《发菩提心经论》说︰“有大方等最上妙法,摩得勒迦藏,菩萨摩诃萨之所修行。”《论》先标举“劝乐修集无上菩提……称赞功德使佛种不断”──十二义,接着就依次解释,成十二品。这种总标别释的摩呾理迦,约造论来说,瑜伽学者以为就是优波提舍──论议。如《瑜伽师地论》卷八十一说(大正30‧753b)︰“论议者,谓诸经典循环研核摩呾理迦。(中略)依此摩呾理迦,所余(圣弟子)解释诸经义者,亦名论议。”
解释经义的优波提舍,既然就是摩呾理迦(总标别释),所以大乘瑜伽者的释经论,有一定的体裁。如世亲所造的《无量寿经优波提舍》,标举五门而依次解释。《转法轮经优波提舍》,分十四难(问)。《妙法莲华经优波提舍》,初品以七句分别等。依此去观察,如无著(Asamga)所造的《金刚般若经论》,标七种句义。世亲所造的《大宝积经论》,标十六种行相。《文殊师利菩萨问菩提经论》,作九分。对于每一部契经,都这样的总标别释去解说,称为摩呾理迦,也就是优波提舍。这种总标别释的论式,也适用于契经文句的解释。如《摄大乘论》说︰“说语言者,谓先说初句,后以余句分别显示。”如世亲的《十地论》,对《十地经》文句的十数,都以第一句为总,余九句为别去解说。这是大乘瑜伽者所说的摩呾理迦,但不免偏重于形式了!
[参考资料] 《息诤因缘经》;《摩诃僧祇律》卷十三;《有部毗奈耶杂事》卷三十九、卷四十;《瑜伽师地论》卷二十五;《显扬圣教论》卷六;《顺正理论》卷四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