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摩哂陀(梵Mahendra,巴Mahinda)


  又作摩醯因陀罗、摩呻提。意译大帝。系西元前三世纪后半,将佛教首传入锡兰(今斯里兰卡)之僧人。依据中国所传北方佛教传记,如《大唐西域记》卷十一所载,师为孔雀王朝阿育王之弟。但依南方巴利佛教所传,师为阿育王之子。相传阿育王在即位之前,尝奉命治理邬阇衍那(Ujjenī),途经南山卑提写村(Vedisa)时,纳当地豪族之女提鞞(Devī)为妃,先后生下一男一女。即儿子摩哂陀、女儿僧伽蜜多。
  摩哂陀容貌端正,睿智明达,不求世荣。年二十,见目犍连子帝须之胜相,心愿出家,乃以帝须比丘为师,并从摩诃提婆受沙弥戒,从末阐提受具足戒,而即时证得阿罗汉果。其后再从帝须学三藏;三年之后,帝须隐栖,摩哂陀代师统领僧伽。
  阿育王即位第十七年(西元前273)九月第三结集终了时,摩哂陀奉命至锡兰弘法。当时,师与一地臾(Iṭṭhiya)、郁帝臾(Uttiya)、参婆楼(Sambala)、拔陀沙(Bhadda-sāla),及僧伽蜜多之子沙弥须摩那(Suma-na)等人,先至邬阇衍那国探访母亲,翌年抵达锡兰阿[少/兔]罗陀城之东眉沙迦山。
  当时,锡兰天爱帝须王闻师说《咒罗诃象譬经》而得信解,乃施与城南之大云林,并建帝须园(Tissārāma)及摩诃毗诃罗(大寺),令师住之。师曾宣说《平等心经》(Sama-citta-suttanta)等经以弘化大众,又度化阿栗抽(Ariṭṭha,一作阿摽叉)等六十六人,且在眉沙迦山迦那迦房(Kaṇṭaka-cetiya)庭前营造六十八座石窟,以供结夏安居之用。后遣修摩那至摩竭陀国阿育王及忉利天帝释之处迎请佛舍利。从阿育王处所得之佛舍利安置于眉沙迦山。由此,眉沙迦山遂称为支帝耶山。而由帝释处所得之佛舍利,则供奉于南城门外之难陀园(Nandana,又称光拚,Jutivana;或称摩诃那伽园,Mahānāga-vanuyyāna),并建塔园。此外,又劝王迎请僧伽蜜多比丘尼(摩哂陀之妹)入锡兰。僧伽蜜多来时,曾将佛陀伽耶之菩提树枝移植于锡兰。
  师常住支帝耶山,于难陀园等处布化。在当地弘法约三十年。天爱帝须之王弟郁帝臾(Uttiya)王即位之第八年,师将律藏付嘱阿栗□,而于頞瀑缚庾阇月白分八日(八月八日)示寂,年六十。其遗体于摩诃毗诃罗荼毗,并起塔庙。师为锡兰佛教之开祖,并被称为传律之第六祖。据传师能忆持第三结集时所结集之巴利三藏,并以锡兰语作注释云云。
  [参考资料] 《善见律毗婆沙》卷一~卷四;《分别功德论》卷二;《玄应音义》卷十六;《慧琳音义》卷七十八;山崎元一《アショ一カ王传说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