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摩揭陀国(梵Magadha,巴Magadha)
中印度之古国。为佛陀住世时十六大国之一。又作摩竭陀国、摩伽陀国、默竭陀国、墨竭提国、摩竭国、摩揭国。意译为无害国、无恼害国、甘露处国、胜善国、不至国、聪慧国、大体国、天罗国等。位于恒河中游南岸地区,即今日比哈州南部,以巴特那(Patna,即华氏城)及伽耶为其中心。
此国在西元前七世纪中叶,有沙依苏那加(śaiśunāga)王朝兴起,都于王舍城。西元前六世纪后半,第五世频婆娑罗(Bimbisāra)王时,征服东方鸯伽(Aṅga),更从憍萨罗及毗提诃(Videha)迎后妃,益张国势;其子阿阇世王时,与憍萨罗交战,又征伐恒河北方的毗舍离(Vaisālī),其版图抵达喜马拉雅山麓。在频婆娑罗王之治世中,释尊于伽耶附近成道,住于王舍城等地说法教化,王亦归依释尊,并为建竹林精舍。又,阿阇世王尝建塔供养佛遗骨,且使大迦叶等佛弟子,于七叶窟结集佛陀遗法。
其后,依苏那加王朝由于波斯之压迫而衰亡。未几,难陀王朝代之而起,支配恒河全域,霸权大振。西元前317年顷,旃陀崛多(Candragupta)王消灭难陀王朝并振兴孔雀王朝,建立印度史上最早的统一帝国。此王朝至阿育王时,除印度半岛南端外,其版图几达印度全域,国势大张。但阿育王死后,帝国即告分裂。阿育王在位时,大兴佛教,建鸡园寺,供养千僧,又于各地兴建宝塔。
孔雀王朝之后,熏迦(śuṅga)王朝(西元前180至西元前68年左右)、康瓦(Kaṇva)王朝相继而起,此时国势止于恒河流域。西元前28年左右,康瓦为雄据于东南印度的案达罗(Andhra)王朝所亡;该王朝迄至西元225年为止,一直称霸中印度。
至西元四世纪初,摩揭陀国有旃陀罗笈多一世(Candragupta I;320~335在位)崛起,新兴笈多(Gupta)王朝,恢复该国往日的繁荣,且经其后之沙姆陀罗笈多(Samudra-gupta)远征南印度、旃陀罗笈多二世征服西部印度,几乎统治全印度。但自五世纪中叶以后逐渐衰微,其领土仅限于摩揭陀地方,至八世纪遂被孟加拉地方的波罗(Pāla)王朝所取代。
在笈多王朝时代,摩揭陀国文化隆盛,佛教中亦有瑜伽行派勃兴。《高僧法显传》叙述旃陀罗笈多二世(超日王)当时的情势,谓巴连弗邑(华氏城)甚为殷盛,为印度最大的都邑,有罗汰私迷建立的摩诃衍僧伽蓝,及小乘僧六七百人止住的僧伽蓝。王舍城尚存迦兰陀竹园,伽耶城已空荒,但佛陀得道处之三伽蓝皆有住僧。至唐‧玄奘游此国时,国周五千余里,城居人少,土地肥沃,有异稻种,风俗淳质,崇重志学,尊敬佛法,有伽蓝五十余所,僧徒万有余人,并多宗习大乘法教,天祠数十,异道寔多云云。
此国境内与佛教有关之遗迹为数甚多,据《大唐西域记》卷八所载,有华氏城附近的阿育王塔、佛足石、鸡园寺址、提婆及马鸣降伏外道的旧迹、频婆娑罗王末孙建立的鞮罗释迦伽蓝、佛陀入定的大山、德慧及戒贤降伏外道的遗迹、伽耶城附近的前正觉山、菩提树、金刚座、魔王娆佛处、三迦叶归佛处、摩诃菩提伽蓝、梵天劝请处、舍利弗开悟处、目犍连故里、大迦叶入定地(鸡足山),及那烂陀寺等。
◎附一︰季羡林〈摩揭□国校注〉(摘录自《大唐西域记校注》卷八)
摩揭□,梵文、巴利文Magadha,俗语Māgadha。又译摩竭、摩揭、摩诃陀、默竭陀、摩伽陀、墨竭提;意译无害、无恼害、不恶处、致甘露处、善胜、聪慧、天罗等;为印度古代十六大国之一。其领域大体相当于现今印度比哈尔邦的巴特那(Patna)和加雅(Gayā)地方。
公元前七世纪童龙(śiśunāga)王朝时摩揭□国已经很强大,频毗娑罗(Bimbisāra)王在位时,国都为王舍城(Rājagṛha)。旧城被毁于火灾后,又另建新王舍城。频毗娑罗王是佛教的大保护者,他的儿子阿阇世(Ajāta-śatru)王却庇护耆那教徒。阿阇世王继位后,南征北战,讨平和兼并了四邻各小国,使摩揭□的领域大为扩张,成为与憍萨罗对峙的北印度大国。他的儿子邬陀耶(Udaya)又在水陆交通便利的要冲之地,建立波吒厘子城(Pāṭaliputra──华氏城)。公元前413年,频毗娑罗所创立的这一王朝为难陀(Nandā)王朝所推翻。公元前326年左右,摩揭□的旃陀罗笈多(Candragupta ,又译月护)崛起,在婆罗门憍底利耶(Kauṭilya)的辅佐之下,始而借助于亚历山大东征侵入旁遮普的希腊兵力,以巩固自己力量。亚历山大的死讯一传来,他立即调转锋芒,逐走侵入旁遮普的希腊人,然后回师摩揭□,废除难陀王,定都华氏城,统一北印度,建立起印度历史上空前强大的孔雀王朝。约公元前305年,亚历山大的部将,西亚的霸主塞琉古‧尼伽脱(Seleucus Nica-tor)再次入侵旁遮普时,又为月护王所击败,被迫和婚订约。希腊人退出印度西北部、俾路支以及阿富汗的一部份地区,并派使节麦加斯忒尼(Megasthenes)出使华氏城。这时摩揭□国的领域已西北抵兴都库什山麓。公元前273年,阿育王继承王位,他东征西讨,兵力远达南印度,讨平羯□伽等国。这时摩揭□国的领域已北抵喜马拉雅山麓,南达科弗里河畔,东起阿萨姆,西北至兴都库什山。国都华氏城是当时印度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北印度各地客商云集之地。阿育王是佛教的大保护者,佛教徒有名的华氏城结集就在其首都举行。
公元前185年,华友(Puṣpamitra)推翻孔雀王朝,建立了巽伽(śuṅga)王朝(185~739B.C.)。此后还出现了一个短促的甘婆(Kāṇva)王朝(73~289B.C.)。在巽伽王朝时代,原先为阿育王所征服的南印度诸国,如羯□伽、案达罗(Andhra)相继独立。案达罗的国势日趋强大,公元前七十年代几乎统治了整个北印度。这时摩揭□国也成为案达罗的藩属。案达罗王朝一直延续到公元后三世纪初期。公元后320年,华氏城的旃陀罗笈多一世(Candragupta I,与孔雀王朝的创立者同名)崛起而建立笈多王朝。他的儿子三谟陀罗笈多(Samudragupta,义云“海护”)在位时,摩揭□的国势又很强盛,他多次征讨,使笈多王朝几乎完全恢复了孔雀王朝的盛况。这时是印度古代文化的复兴时代,梵文文学、艺术、哲学以及经济都很繁荣,婆罗门教也有复兴之势。不过他对各教派也还能一视同仁。四世纪末,五世纪初,他的儿子旃陀罗笈多二世继位,这时可称是笈多王朝的黄金时代,法显就是在这段期间到印度巡礼的。《法显传》中描绘摩揭□国都巴连弗邑(即华氏城)说︰“是阿育王所治……凡诸中国,唯此国城邑为大,民人富盛,竞行仁义。”
五世纪末,□哒人由西北侵入印度,这时笈多王朝相当衰微,政令仅能行于摩揭□境内。不久摩揭□国王耶舍达摩(Yaśodharma)奋起,联合诸国兴兵反抗,公元后533年,大败□哒人于柯鲁尔(Kohrur),北故土,逐走外寇,他的文治武功也还能与前代媲美。六世纪末笈多王朝才衰亡。七世纪初玄奘到达时,称雄于北印度的戒日王,即曷利沙伐弹那(Harṣavardhana),其先世也曾向笈多王朝称臣,戒日王时首都已移至曲女城。
佛陀一生中大部份时间都在摩揭□国内度过。佛涅槃后,佛教徒的四次结集中,第一次的王舍城结集和第三次的华氏城结集,都在摩揭□国内举行。有关佛陀生平的胜迹大都在王舍城附近地区,所以摩揭□一直被视为佛教圣地。
唐时摩揭□国曾和我国建立友好关系,玄奘访问此国不久之后,贞观十五年(641)尸罗逸多(戒日王)自称摩伽□王派使者带国书至我国。唐太宗又命云骑尉梁怀璥到该国报聘,这是中国使者第一次到达该国。以后尸罗逸多又派使者随同梁怀璥一起到中国。唐太宗十分优待,又派李义表和王玄策出使该国。贞观二十二年(648),太宗又派王玄策为正使,蒋师仁为副使,赴摩揭□国。王玄策在该国曾广泛巡礼过许多佛教圣迹,并在摩诃菩提寺立碑留念。我国的制蔗糖方法,相传就是由摩揭□国传进来的(参见《新唐书》卷二二一上〈西域传〉上)。
◎附二︰周祥光译《阿育王及其石训》〈绪论〉(摘录自《现代佛学大系》{23})
古摩揭陀(Magadha)国之版图,包括今日比哈省(Bihar)之南部及巴多那(Patna)与迦耶(Gayā)两县之地。佛陀在世之日,该国为频毗沙罗王(Bimbisara)所统治,彼在古王城Girivraja郊外建立王舍城(Rajagri-ha)为其首都,至于今日我人所称之王舍新城(Rajgiri)则在迦耶(Gayā)县境内,与灵鹫山相距只七哩耳。
佛陀在世之日,婆罗多国(Bharatavarsa,印度古名)内王邦林立,其中大邦(Mah-janapadas)则有十六,摩揭陀国即为此十六大邦之一,当佛陀涅槃前,在此十六大邦,其中最大之四邦──憍赏罗(Kosala)、拔波(Vatsa)、阿婆蒂(Avanti)与夫摩揭陀,要皆兼并邻邦为其国策。憍赏罗之首邑为舍卫城(Sravasti),拔波之首邑为憍赏弥(Kausambi),而阿婆蒂之首邑,则为乌仗因(Ujjain)是也。
摩揭陀国之突然兴起,占有古婆罗多泰半之地,实由频毗沙罗王首先创立基业所致。频毗沙罗之子阿阇世王(Ajātaśatru,公元前494年接位到464年止)归并尾耆(Vriji)王邦,其首邑即吠舍离(Vaisāli)是也。同时阿阇世王又与憍赏罗邦展开长期斗争,使憍赏罗之声誉日渐低下,此外,更因阿阇世王之战胜拔波邦,而使阿婆蒂感受压迫,际此之时,摩揭陀与阿婆蒂遂争雄于北印度矣。
当阿阇世王正率大军攻击比哈北部之时,曾于恒河及松河(Sone River)交流之处,今之比哈省会巴那(Patna)附近,建筑城堡。其子邬陀夷(Udayi,公元前462~446)于公元前459年在其父所筑城堡旁建立华氏城(Pātaliputra);由于摩揭陀国疆土之扩展,乃使首邑王舍城迁至华氏城。
公元前第五世纪末叶左右,摩揭陀国由室兽龙(śiśunaga,公元前 414~396)执政,彼原为毗姆沙罗王(Bimbisāra)时代派驻于波罗奈斯(Banaras)之总督是也。室兽龙对于摩揭陀国之贡献,乃并吞阿婆蒂国,因此,北印度广漠平原,咸归属于摩揭陀矣。然好景不常,摩揭陀不久又被摩诃巴陀摩(Mahāpad-ma)所灭,建立新朝,印度古史所谓难陀(Nanda)王朝是也。
◎附三︰谷响〈佛陀时代印度诸国的社会思想概况〉(摘录自《现代佛教学术丛刊》{93})
佛陀一生游行教化,其足迹遍于各地,就中以摩竭陀国和拘萨罗国与佛陀的因缘关系最深,其在摩竭陀国境内的佛教道场有︰
(1)王舍城三处精舍──迦兰陀长者奉献的竹林精舍、耆婆奉献的耆婆林精舍,因摩诃劫宾那而建的精舍。
(2)王舍城外最高的灵鹫山石窟,还有环绕着王舍城的十个窟。
(3)王舍城迤北不远的那兰陀,即佛陀曾经说法处波婆离捺林,当时有一精舍。又王舍城和此地间也有一精舍。
(4)达克希那基利,佛成道第十一年间曾访问此地,在此制定了袈裟。
(5)王舍城附近还有两个村落各有一精舍︰一在安陀迦频多,一在迦莱哇那墨达村。
[参考资料] 《翻梵语》卷八;《法华经文句》卷一(上);《玄应音义》卷一、卷二十一;《慧苑音义》卷上;〈慧超往五天竺国传〉;《继业西域行程》;前田惠学《原始佛教圣典の成立史研究》;冢本启祥《初期佛教教团史の研究》;T. Watters《On YuanChwang》;S. N. Majumdar《Cunninghamś AncientGeography of India》;E/. Lamotte法文原著‧Sarawebb-Boin英译《History of Indian Buddhhism》Chapter tw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