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摩罗国(梵Malla,巴Malla)


  古印度十六大国之一。位于中印度恒河北部,迦毗罗卫城东方。又作末罗国、满罗国、跋罗国、末牢国、末利国。根据《长阿含经》卷二〈游行经〉的说法,世尊尝自王舍城经巴陵弗城、跋祇国负弥城至末罗波婆城,接着入拘尸那竭城,于双树间般涅槃。此国都城为拘尸那揭罗(Kuśinagara);此外,还有波婆(āva)城、阿奴夷(Anupriyā)城等城邑。
  摩罗,原是种族名,《摩诃僧祇律》卷二十九即列出释种女、离车女及摩罗女等名。《摩奴法典》(Manavadharmaśāstra),以此种族为刹利族的后裔。古来,此种族也以力强而为人所知,《增一阿含经》卷三十六即记述拘尸那竭国五百余力士欲造奇特事使后世传其名,而试举长一二0步、广六十步的大石。又,释尊于双树间入涅槃时,拘尸那揭罗城的末罗族五百人悲号不止,共担圣棺安天冠寺,供养七日后付荼毗,后与波婆国末罗族各得一舍利,而建塔供养一事,也是有名的史实。而依《增一阿含经》卷三十七的记载,世尊告诉阿难其最后受证弟子是拘尸那竭罗之五百摩罗,可知此国人民十分敬重佛陀。
  ◎附︰季羡林〈拘尸那揭罗国校注〉(摘录自《大唐西域记校注》卷六)
  拘尸那揭罗国,梵文Kuśinagara(Kuśi-nagarī,Kuśanagara,Kuśigrāmaka,Kuśi-nārā)。旧译︰拘尸那伽罗、拘夷那竭、拘尸那、俱尸那、鸠尸那、拘夷等,义译上茅城、香茅城、茅堂城,又译角城。
  拘尸那揭罗是末罗(Malla,义云“力士”)人的住地之一,又称力士生地,古名拘舍伐蒂(Kusāvatī)。末罗人的国家在佛陀时代为共和政体。该城末罗人的一切政教大事均须在议会大厅讨论解决。当时末罗人势力强盛,又笃信佛教,对佛教徒供养特厚。佛陀自吠舍离赴王舍城时,途中得病,于此城娑罗双树下入涅槃。因此,拘尸那揭罗被佛徒视为圣地。关于佛陀逝世前一段时间在此地的情况,法显译《大般涅槃经》卷下、昙无谶译北本《大般涅槃经》卷二、《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三十六、卷三十七、卷三十八、《佛般泥洹经》《长阿含经》卷三、巴利文本《大般涅槃经》(Mahāparinibbānasutta IV)等均有详尽记载,可资参考。
  这一佛教圣地也是我国赴印高僧必然去巡礼的地方。例如《法显传》中有记载︰
  “复东行十二由延,到拘夷那竭城。城北双树间希连禅河边,世尊于此北首而般泥洹及须跋最后得道处,以金棺供养世尊七日处、金刚力士放金杵处、八王分舍利处,此诸处皆起塔,有僧伽蓝,今悉现在。在城中人民亦希旷,止有众僧民户。”
  玄奘之后,慧超也到过此地。其《往五天竺国传》云︰
  “至拘尸那国,佛入涅槃处,其城荒废,无人住也。佛入涅槃处置塔,有禅师在彼扫洒,每年八月八日,僧尼道俗,就彼大设供养。”
  北宋‧乾德二年(964)赴印的继业法师也曾到过该处,并由此取道尼泊尔归国︰“至花氏城,育王故都也。自此渡河,北至毗耶离城,有维摩方丈故迹,又至拘尸那城及多罗聚落,逾大山数重,至泥波罗国。”(范成大《吴船录》)
  拘尸那揭罗虽然是这样重要的一个佛教圣地,但现代对其地的考证却有不同的说法︰先是威尔逊比定迦西亚(Kasia)村为此城遗址,该村在廓拉克浦尔(Gorakhpur)以东三十五英里处,在两条大道交叉处。康宁哈姆也表示赞同。这一说法虽然与我国高僧的记载不符合,但此后在该村附近的涅槃寺后面的窣堵波内出土一铜盘,上有铭文︰Parinirvāṇa-caitya-tāmra-paṭṭa(般泥洹寺铜盘)。这一出土文物提供了强有力的佐证。因此上述比定目前已为学术界广泛接受。其他各种不同的说法有︰史密斯主张的尼泊尔境内小拉普特(Little Rapti)河与甘达克(Gandak)河汇流处(V. Smith《Early History of India》,4th ed.;Watters《On Yuan Chwang’stravels in India》,Vol.ii.),足立喜六所主张的拉普特河沿岸Eta-anda地方,以及戴维支(Rhys Davids)关于应求之于释迦族土地以东,弗栗恃国以北的说法,均不如威尔逊及康宁哈姆的主张那样有说服力。
  [参考资料] 《长阿含》卷四、卷五〈阇尼沙经、卷八〈众集经〉、卷十一〈阿[少/兔]夷经》;《杂阿含经》卷三十二、卷四十四;《末罗王经》;《四分律》卷四十一;《有部毗奈耶杂事》卷三十八;《翻梵语》卷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