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摩诃男(梵Mahānāma,巴Mahānāma,藏Miṅ-chen)


  (一)佛陀最初所度化的五比丘之一︰又作摩诃南或摩诃那摩。意译大号、大名。《中本起经》作“摩男拘利”,《佛所行赞》作“十力迦叶”。或云“十力迦叶”为婆敷之别名,婆敷亦为五比丘之一。
  当悉达多太子逾城出家之际,其父净饭王曾遣使劝其归城,然而悉达多并未答应。其时净饭王乃自领内释迦族中选出五人随侍悉达多。摩诃男即此五人之一。悉达多成佛之后,摩诃男与其他四人于波罗奈城鹿野苑,接受佛之教化。《增一阿含经》卷三赞之曰(大正2‧557a)︰“速成神通,中不有悔,所谓摩诃男比丘是。”又,若从其人之有“摩男拘利”或“拘利太子”等别名看来,摩诃男可能是佛母摩诃摩耶(拘利城之王女)之一族。
  (二)佛陀时代之著名居士︰为佛弟子阿那律之兄。又作摩诃南、摩诃纳、摩诃那摩。意译大名。别称释种摩诃南(Sakka Mahānāma),又作摩呵南释、释摩南。属中印度迦毗罗卫城释迦种。《五分律》卷十五、《有部毗奈耶破僧事》卷二等谓其为斛饭王之子。《大智度论》卷三、梵文《大事》(Mahāvastu)等则谓此人系甘露饭王之子。
  据《五分律》卷三载,佛归国住弥那邑阿□林下时,摩诃男见贵族诸释种之子多从佛出家学道,便对其弟阿那律说︰我若出家,你须掌理家业。然阿那律谓家业难掌理,便自己出家,留下摩诃男经营家业。摩诃男后亦归依佛,成为优婆塞,常布施汤药与僧众。如《阿罗汉具德经》云(大正2‧834a)︰“恒为病苦者而施于汤药,大名长者是,住迦毗罗城。”又,据《增一阿含经》卷二十六记载,佛陀晚年时,流离王与释迦种有旧怨,欲至迦毗罗越城讨伐释种。其时摩诃男为解救释种之难,乃投身河中而命终。(参阅附录)
  ◎附︰木村泰贤着‧欧阳瀚存译〈摩诃男〉(摘录自《原始佛教思想论》第三篇第三章)
  摩诃男(Mahānāma)者,与佛陀同族之释迦族人也,为阿那律(Anuruddha)之兄。夙昔归依佛陀,故为热心之求法者。试观佛典中,多有以彼为中心之说法可为明征。尤其如某经中记载彼为质问者,问优婆塞修道之标准,曾得佛陀之答解,最属有名。由此观之,彼为真正之信徒,其求法心如何盛炽,不大可见耶。
  如是,当彼为信徒修道之时,适迦毗罗城发生大事变,即前述舍卫城主毗琉陀王(Viḍūḍabha)之再度攻掠是也。盖其初之征调,因于佛陀之无言说法,毗琉陀王亦即调回其军。然率以为与摩揭陀争霸之故。且以传说谓迦毗罗城为王少时含羞之所,爰利用佛陀远离之机会,遂以大军攻陷迦毗罗城,并趁此报复其幼时之耻辱,大肆暴虐。
  是时,摩诃男亦在城中,因不忍见同族之苦惨,乃自投毗琉陀王,乞将其沉诸水中,藉戢残暴。王许之,于是彼即自沉于水。是时王及左右均以为当即浮出,乃迟之又久,不见浮出水面,方疑议间。爰使人搜诸水底,方知彼自以发系诸水中之树根,遂溺死之。以是毗琉陀王虽暴,亦即敛其虐杀。迦罗城之人民乃多获免死。此实《五分律》第二十一、《增一阿含》第二十六等昭示于吾人之记事也。
  夫似此壮烈牺牲的精神,讵不可以泣鬼神欤。然而此种精神,纯自为优婆塞时之修养而来,尤其彼自信关于死后之运命,故有此从容不迫之壮举。斯其一大原因也。昔彼于某时,曾就佛陀问关于自己之死后。佛答之如下︰“摩诃男,汝于长夜心修信,修戒,修闻、思、慧,勿怖勿怖。摩诃男,汝之死(后)决非恶死,当得善死。”
  死后无恐怖者即以因善事而死,为不恐怖之原因也。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等,虽要皆消极的修养,然至修养之极,则虽消极的修养,亦现如上积极的应用,即为信徒之应用。是乃未可漠视者也。
  [参考资料] (一)《过去现在因果经》卷三;《四分律》卷三十二;《大毗婆沙论》卷一八二;《法华文句》卷一(上)、卷五(上);《大唐西域记》卷七。(二)《佛本行集经》卷十一、卷五十八;《四分律》卷四;《有部毗奈耶破僧事》卷九;《中阿含经》卷二十五〈苦阴经〉;《杂阿含经》卷二十九、卷三十三;《增一阿含经》卷三、卷三十五;《琉璃王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