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摩诃目犍连(梵Mahāmaudgalyāyana,巴Ma-hāmoggallāna,藏Mau-dgala-gi bu chen-po)


  佛陀十大弟子之一。汉译另有大目犍连、目连等名。摩揭陀国王舍城人。在佛弟子中,他有“神通(或神足)第一”的称号。
  目犍连自幼与舍利弗相交莫逆,两人曾共同出家就六师外道之删阇耶修学。学成后,也各收弟子数百人。两人在教化弟子之余,也曾相约在修道历程中互相提携。后来得到佛弟子阿说示的导引,乃一齐率领弟子皈依佛陀。
  目犍连与舍利弗,是佛陀一生弘法的最重要助手,被称为佛弟子中的“双贤”。佛陀晚年,教团就在他们两人的辅弼下,不断推展。佛陀曾说︰“此二人当于我弟子中最为上首,智慧无量,神足第一。”又曾说︰“善哉目犍连,众中之标首,唯吾与汝二人耳。”
  据《盂兰盆经》所载,目犍连的母亲因为生前罪业的影响,死后堕入饿鬼道。目犍连为了拯救母亲,遂在七月十五日以百味饮食置盂兰盆中,供养出家僧众,终于使其母得以解脱。这是盂兰盆会的由来,也是“目连救母”故事的根源。
  目犍连晚年为执杖梵志所杀。在他伤重即将涅槃之前,阿阇世王曾经下令焚杀执杖梵志,但是被目犍连阻止了。他知道这是业报,即使是神通第一的他也逃不了。至于世俗的“复仇”观念,在修道者心目中是没有意义的。因此,他在向佛陀与舍利弗辞行之后,就回到故乡平静地示寂了。
  ◎附︰〈摩诃目犍连〉(摘译自《望月佛教大辞典》)
  佛陀之重要弟子之一。汉译另有甚多译名,如︰摩诃目揵连、摩诃目伽连、摩诃没特伽罗、摩诃毛伽利耶夜那、摩诃毛嗢揭罗演那、大目犍连、大目乾连、大目连。又可单称目犍连、目连、目伽略、勿伽罗、目犍连延、目犍罗夜那。摩诃意译“大”,目犍连意译采菽氏、菜伏根、取菉豆子、探绿豆子、取胡豆。此外,另名拘律陀(Kolita),或作拘律、拘利陀、劬律陀、俱离多、俱哩多、拘理迦、拘离迦。意译天抱。“摩诃目犍连”之名是取自母姓,而“拘律陀”则取自父名。
  依据《佛本行集经》卷四十七〈舍利弗目连缘品〉、《四分律》卷三十三、《五分律》卷十六等处所载,师为摩揭陀国王舍城外拘律陀村人,属婆罗门种。天生容貌端正,自幼与舍利弗深交。尝诣观王舍城附近祇离渠呵山顶之大会,见大众之嬉戏,而感悟世间之无常,遂与舍利弗一同出家,投六师外道之一之删阇耶修学。经七日,悉通达其义。不久,于删阇耶处为教授师,与舍利弗各领徒众二五0人。然彼仍觉未达究竟悟境,故与舍利弗同心立誓,相约先得悟者必相启悟。
  其后,舍利弗遇佛弟子阿说示,得悟诸法无我之理,遂转告目犍连。目犍连乃领其弟子二五0人同诣竹园,往谒见佛陀。经一月,即证得阿罗汉果。
  关于师归依佛陀后之事迹,《中阿含经》卷二十及巴利语《长老偈注》(巴利语Paramattha-dīpanī)记载,目犍连尝于摩揭陀国善知识村(Kallavālamutta),独坐思惟,而入睡眠。世尊遥知,遂以神力至其所,授与不睡法。后与舍利弗共同精进修道,成为诸佛弟子中之上首,辅助佛陀之教化事业。
  在佛弟子中,师以“神足第一”闻名。《增一阿含经》卷三〈弟子品〉云(大正2‧557b)︰“神足轻举,飞到十方,所谓大目揵连比丘是。”又,同经卷二十八记载,佛陀升三十三天,为母说法时,师尝现神通,化难陀、优婆难陀二龙王,并以神足力往三十三天代四部众向佛问讯。
  又,据《盂兰盆经》所载,师以天眼通见其母死后,堕在饿鬼道,受倒悬之苦,乃向佛陀请示解救之法,佛陀遂指示师于七月十五日众僧自恣日,以百味饮食供养十方佛僧,即可令其母脱离苦业。后世即依此行盂兰盆会。
  依《四分律》卷四十六之记载,佛灭前八年,提婆达多破僧之时,目犍连曾与舍利弗同往伽耶山,以破斥提婆达多,并现神通说法、教诲,使提婆达多之五百弟子悔悟,而归依佛陀。其后,于王舍城行乞时,目犍连为执杖梵志以瓦石所害。此为佛涅槃前之事。相传其弟子阿阇都、舍舍都(又作弗那跋)二人,后亦杀执杖梵志,为师报仇。另据《大唐西域记》卷九〈摩揭陀国〉条下记载,师之遗身舍利塔存于拘理迦村。
  又,《大智度论》卷一、称友《俱舍论释》等,谓六足论中之《施设足论》即为师之所作;《俱舍论光记》卷一则以《法蕴足论》为师之撰作。又,《异部宗轮论》以师为法藏部之祖。此外,密教将目犍连安置于现图胎藏界曼荼罗释迦院,中尊释迦牟尼佛之右方上列第四位。其形像呈沙门形,右手作拳,舒展头指,左手执袈裟之角,面稍向左,坐赤莲华座。
  [参考资料] 《中阿含经》卷九〈瞻波经〉、卷三十〈降魔经〉;《杂阿含经》卷十六、卷十八、卷十九、卷二十三、卷二十四、卷四十八;《增一阿含经》卷十二、卷十八、卷二十八、卷三十六;《观无量寿经》;《方广大庄严经》卷十二;《十二游经》;《撰集百缘经》卷五;《出曜经》卷二十五;《十诵律》卷三十七;《有部毗奈耶杂事》卷十八;《法华经文句》卷一(下);《翻梵语》卷二;《玄应音义》卷六、卷二十三;《翻译名义集》卷一;《摩诃僧祇律》卷十六;《鼻奈耶》卷二;茆耕茹《目连资料编目概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