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支提(梵caitya,巴cetiya,藏mchod-rden)
或作支帝、支徽、制多、制底等,积集之义。又译为方坟、庙、灭恶生善处等。梵语caitya,印度古来原用以指崇拜的对象,佛教则视支提为□堵波(stūpa)的同义字而混用。但是对于以□堵波为本尊的构造特殊之祠堂,则特称为支提堂或制多堂(caitya-gṛha)。
支提堂之一般构造,采细长马蹄形的设计,半圆形内部置□堵波,两侧列柱,入口上端开大马蹄形采光窗。现今印度石窟寺院中,仍保存不少大致完整的支提,例如阿旃陀的第十窟、卡尔力(Kārli)窟等。其中有最早的建于西元前二世纪,最晚的建于西元七世纪。在印度佛教建筑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另据印顺在《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第二章所述,在佛陀的时代,毗舍离早已有诸多支提,以供出家人居住。所以支提是有关宗教的建筑物,与塔的性质不一样。然而当佛的舍利被建塔供养,塔也成为宗教性质的建筑物之后,塔也就被称为支提(如根本说一切有部都称塔为支提)。大体而言,有舍利者名塔,无舍利者名支提。若说得更精确些,则应说︰“凡是建造的塔,也可以称为支提;但支提却不一定是塔,如一般神庙。”
[参考资料]《阿育王经》卷七;《地持经论》;《大日经疏》卷五;《慧苑音义》卷下;《慧琳音义》;《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