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支那内学院


  二十世纪初期我国的重要佛学研究团体。系欧阳渐所创设,院址设于江苏南京市。因古印度称中国为支那,佛教自称内学,故名支那内学院。欧阳氏继其师杨仁山之遗业,接掌金陵刻经处编校事业。后于刻经处设研究部,以便于刻经处同事自由研究。又为引进有为之士,集优秀通才,讲明至教,乃于1918年筹设支那内学院。后得沉子培、陈伯严、章炳麟、蔡孑民等人之协助,至1922年始正式成立。
  该院成立之初,设学、事两科。有关教学、研究、述译、考订等属学科;而藏书、刻经、宣传等属事科。后改设问学、研究两部与学务、事务、编校流通三处。教授除欧阳氏本人之外,另有吕澄、王恩洋、邱虚明、聂耦庚、汤锡予等人,皆为一时之选。又,本院成立之后,致力于唯识、法相等学之研究,并出版年刊“内学”及“杂刊”。此外,又自大藏经中选出要籍,精校详注,编刊《藏要》三辑行世。
  抗日战争之际,日军占领南京,本院院舍及图书均遭破坏。欧阳氏乃率院众携经版迁至四川江津,建内学院蜀院。讲学、刻经如昔。1943 年欧阳氏病故,院友公推吕澄继任院长。抗日胜利后,曾谋求于南京复院,未成。1949年后,蜀院仍继续其业,至1952年秋停办,所刻经版等移交金陵刻经处保管。
  ◎附一︰欧阳渐〈谈内学研究〉(摘录自《内学年刊》)
  今谈内学研究,先内学,后研究。内学之谓内, 有三义︰
  (1)无漏为内,有漏为外也:《杂集论》云︰堕于三界为漏。其有漏法即流转法,与还灭法截然二事,犹水与火,犹黑与白,以其种子即成二类也。昔人于此每每讲错,以为真如本净也,烦恼染之则流转,烦恼远离则还灭,二者相替如轮转焉,而不知其实不相谋也。
  因此而谈,儒家所云︰人欲净尽天理纯全,措语亦有病。孟子亦云︰养心莫善于寡欲。宋儒注云︰寡者非绝。于此知其夹杂不纯也。此在佛家谓之杂染,一分染亦是染法。染则须绝,非徒寡之,故儒家所云寡欲,表面似有理,实则杂理欲二者成黑白业,仍属杂染,不究竟也。儒家又云︰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此赤子之心即杂染,而以为天理,故理终属不净,亦犹驴乳终不可为醍醐矣。儒家而外,如现行耶教讲爱,亦属偏颇,不能及物,故杀生非所禁戒,此皆成其为有漏与外而已。从无漏种发生,即不如是。故云︰有无漏可判内外。其理应于《大论》〈真实品〉中详求。四真实中,烦恼障净智所行与所知障净智所行,皆以纯净得名真实,内学即应认清此真实。又此虽就现行立说,所从来者乃在种子,此无漏种子之义虽自后人发明,然其道理建立不可倾动。
  (2)现证为内,推度为外也︰如今人言哲学,研究真理而不得结论,以其出于推度,人各不同,遂无定论也。若出诸现证,则尽人如一,无有异说。如见物然,同见者则说同,出于想像则不同也。以是先佛、今佛、当佛皆言四谛,大小空有显密,乃至诸宗疏释亦莫不说四谛,以其现证同而立说同也。又如诸佛以苦、空、无常、无我为教,乃至涅槃言常亦为无常之注脚,此又现证同而立说同也,由此即得结论,与哲学有异。
  余常云,内学为结论后之研究,外学则研究而不得结论者也,此为内外学根本不同之点。由此内外方法亦不同。哲学每用比方,以定例为比量,即有范围限制。如以三百六十度测周圆,二直角测三角内和,皆属一定限制,不论圆角之形大小如何,皆不出此限制。哲学家用心思推测,无论各人推测如何,而均在不得结果之一范围内,人心所限制然也。内学则不如是,期在现证,无用比度。如说四谛,即是现证,即是结论。研求结论,乃有种种解析方法。又如不能理会苦而说苦由无常,复由种种分析以明无常,此皆为教导上不得已之办法。故内学所重在亲证也。然学者初无现证,又将如何?此惟有借现证为用之一法,所谓圣教量也。有圣教量,乃可不凭一己猜想。若不信此,亦终不得现证。世间哲学家即不肯冒险置信圣言,以为迷信,处处须自思一过,遂终堕于推度矣,此又内外分途之一点也。
  (3)究竟为内,不究竟为外也︰经云︰止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故佛说法无不究竟者。惟此就起点含有全体而言。虽始有未竟,而至终则究竟,如不了义经,得其解释终归了义也。《无量义经》云︰四十九年皆说法华,其间虽实说三乘法,意则均在法华也。故云,教则为一,乘则有三。乘以被机有三,实亦各究竟也。由此内学者应生心动念皆挟一全法界而来,大悲由此起,大智从此生。即如大乘唯识说阿赖耶,亦以其挟全法界而得究竟也。此种全体大用上讲求是为内学。反此皆属外学。
  次言内学研究。即知所研究者,为无漏现证究竟之学而起研究也,此可分人法两者言之。法是所学,人是能学,各有四端。法有四者︰(一)研究之必要,(二)研究之范围,(三)研究之所务,(四)研究之方法。今(一)言研究之必要,先以理对学论之。
  其一,理是法尔,学是模填。法尔八万四千法门,言议不及,禅家每用但字调,以为但得即是,然此意仍可商。今谓法尔未得,先事模填,如画作模填采也。学问即模填之事,可以由得法尔,故属方便非真实。
  其二,理是现在,学是过未。以学过念即非,落第二着。即云参究,亦落次念,成为过去,惟由此方便得到现在。
  其三,理是现量,学是比量。学为方便,则属借用现量,信解道理。能处处作此观,开眼生心皆此道理,则可以发生现量。此义见〈真实品〉。故学虽比量,而是现量方便。
  其四,理是无为,学是观察。此乃本其所有而精细审量,亦得证会无为。
  其五,理是不动,学是建立。理皆法尔常住,有佛无佛不稍动移。学由人兴,故出建立。但由学可证理。
  其六,理是真如,学是正智。
  其七,理是无分别,学是有分别。
  其八,理是离心意识,学是猛用六识。此皆如前分别可知。
  次以教对学言之。教待机感,而有权实半满渐顿,又有详略异门。由学研理,教仍是一,以是各端研学有必要也。
  (二)研究之范围。但研究教,即概括宗在内。宗是总持,非差别、非分析而亦不能违背三藏,实亦是教,今即总谈教而不别开。
  教分西方、东方。西方教先有三藏,经律则为阿难等在王舍城所结集。以十二分教摄大小乘,摄论议。又有律,为耶舍等在吠舍离之结集。又有论,为帝须等在华氏城之结集。自此以后,有小大空有显密等别,而其学悉汇萃于那烂陀寺。盖自佛灭以后,讲学范围之宽,无能逾此地者,西方佛学亦以此为终。
  东方佛学,如关中之空、慈恩之有、匡庐之净、曹溪之禅、南山之律等,皆本诸西土。此中禅宗,虽杂有我国思想,然理与空宗相合之处,仍出西方也。
  今兹研究范围,应全概括诸教。范围不宽则易衰歇,昔日空有诸家,其前车也。但佛教范围虽大,内容仍是一贯,仍有条理充实。今之研究,亦将由分而合,以期成一整体之佛教。言余素愿,乃在建立支那之那烂陀矣。
  (三)研究之所务,此宜择要而谈,又分两端。
  其一要典。依余见解,必由唯识入门。故应诵习之籍,初为一本十支论,次为《掌珍》四论,次为《俱舍》《成实》《毗昙》,次为四含,次为四律五论。余有密典,重在事相,必明理相而后可习。
  其二要事。读要典竟,应做以下各事︰
  (1)经论异译比较。旧译不必尽误,仍有所本,仍有其学问。如《楞伽经》由会译比较乃见旧时魏译最好。又有翻译经久不得定本者,则须参互考订以定之。此为吾人应做之事,凡不能翻译者,尤宜肆力于此。
  (2)藏梵未译研求。此有赖于翻译。
  (3)密典纯杂考证。又咒印汇考, 由此乃能习密宗。
  (4)律典各部比较。由此可见各派异同,又可改正旧行各律之不合佛制者。
  (四)研究之方法。此宜知四入、四忌。
  四入者︰(1)猛入︰此如数百卷书之一气连读,又如任何种类之取裁,不分昼夜之思,又如空宗之般舟三昧。教中盖有如此猛晋之事,未可忽视也。(2)徐入︰此谓融贯,浸润、结胎、伺鼠、凑拍、节取,而后有生发。(3)巧入︰此有反证借径等法,三藏十二部皆反覆申明之言,而能入之法不一。如佛法本甚庄严,宗门之悟道乃向青楼浪语中得之。(4)平入︰此谓循习而纯熟。
  四忌者︰(1)忌望文生义。(2)忌裂古刻新。(3)忌蛮强会违(此谓泥古不化)。(4)忌模糊尊伪(如华严学者之尊《起信论》)。
  次言研究人有四者︰(一)研究之因力,(二)研究之可能,(三)研究之缘助,(四)研究之兴趣。
  (一)研究之因力︰平常但言求离生死,因犹不真。今谓另有二语曰︰亲证法尔,大往大来。证法尔,即发菩提心,所谓菩提心为因也。大往来,即大悲,所谓大悲为根本也。因须通盘打算,而后有力。因谓依,是人依我,非我依人。因又谓自,仗自不仗人。所谓法尔,即自也。万法皆由法尔缘起,故有力能生。儒家亦有知此理者,如象山云︰六经皆我注脚。佛学亦然,从亲证法尔下手,则十二分教皆我注脚。毗卢遮那顶上行,禅宗境界亦不过尔尔。
  大往大来由于信得因果。因果须合三世观之。业有生受、现受、后受,不能拘拘一生以谈因果。信此则得大往大来。此虽老生常谈,然今之学者,不于此致意也。学者如以信因果心为根本,闻熏亦可依恃,不定须念佛等。此非反对彼等法门,但于此见出因力不退之理。《大论》有云︰自因力不退,可以为因,他力加持力皆退,但可为缘。故求不退,应熏因力大往大来,时间则三无数大劫,空间则大千沙界无量众生,以他为自而思及众生,此特扩而张之,即是因力,前所云挟法界以俱来也。此是大悲为本,是真佛学。
  (二)研究之可能︰此谓六度,乃为自凭借者也。
  (1)布施︰无我归命为布施。不留一毫私用,将此身心奉尘刹,乃有力量,孟子所云能尽其才者也。佛希望人皆尽其才,皆以出世法为目标而归命。
  (2)持戒︰此就可能为言,制之一处,事无不办。戒如马捋,马受捋则力强而行速。学亦以戒为方便,而后有可能。吾人经验中,亦有此证明。如作事不废时光,日计不足月计有余。但乱念极耗岁月,去乱念即是戒,此不可作陈腐语看。
  (3)忍辱︰谛察法忍之为忍辱。谛察则有味。易云︰苦节不可贞,其道穷也。有味乃不穷、乃有生发,触处洞然,而后能耐。又道理一种涵万,必细察乃省。前云四入之徐入,与此相应。
  (4)精进︰此是能力根本。佛力充足,全在精进。如世亲治小乘,则由有部而经部而俱舍,继而舍小入大,则又先法相,而后唯识,健行不息,此最能精进者也。精进为因,般若为果,般若为相为体,精进为可能为功用。又般若为总相,精进为条理,故佛智骨髓在此。空宗贯六度以般若,相宗贯六度以精进,即是意矣。
  (5)禅定︰毕生定向无他志,是为定。
  (6)智慧︰此应注射于无师智、自然智。此虽非当下可得,然应随顺、趣向,乃至临入。读书多闻尤须于此致意。
  (三)研究之缘助︰有三︰
  (1)指导门径︰欲学之省时省力,不可无师,不可我慢。然今人时习甚重,每每趋向无师。另有颛固者流,如天台家解说《梵网》四十二轻曲为说法一戒,以为不可为在家人说,在家无师范故。此则限制师道于极小范围,心地何等狭隘。后来太贤即引《璎珞》夫妇可以互授之说而驳之。《璎珞经》虽待考,然此驳固是。依《大论》所说,比丘可在在家人边学,故维摩为文殊说法。如天台家言,此又谓之何?可知其说或出于我慢耳。凡指导学者门径者,不限出家或在家。师义亦有三类︰圆满师、分证师、接续师。不知接续师,即不能担任,即是轻法犯戒,极宜慎之。
  (2)问辨释疑︰此乃朋友之事,因其能委婉曲折而尽之。
  (3)多籍参考︰或乃求师友于古人,或闻时论于异域。
  (四)研究之兴趣︰研究须合众,离群索居,则无生趣。故研究此学,(1)须朝夕之过从,(2)须风物之怡快以畅天机,(3)须有暮鼓晨钟之深省。具三事而后兴趣勃勃也。
  ◎附二︰吕澄〈谈院学〉(摘录自《吕澄佛学论著选集》卷一)
  院学为先师(欧阳竟无--整理者注)数十年苦心经营,《释教》一篇已有其组织表白。窃谓先师以此系道友,道友之系精神于院者,应即在此。今欲使此学易于认识,略出二语以形容之,曰︰“由言教变迁之实,求观行践证之真。”(见《内院简史》,乃根据先师与李证刚先生函意言之)盖学所依据为“言教变迁之实”,而其实际则“求观行践证之真”也。依据即佛教,不云佛教而云言教者,佛教之体为名、句、文身也。然则教外别传非教耶?此亦是教,但不立文字耳。以佛四十九年说法,乃有四十九年不说一字,若离佛教,何期践证耶。此教自佛说以来,非一成不变,对机演解,自有变迁,但皆有其所以变迁者在。欲知其实,应分三段而谈,此可借《金刚经》中处处所见之语示之。初段“佛说”,如《经》云佛说般若波罗密,与佛说庄严佛土等。次段“即非”,如《经》云即非般若波罗密,与即非庄严佛土等。三段“是名”,如《经》云是名般若波罗密,与是名庄严佛土等。知此三段变迁之实,乃知佛言教之全。小乘言教,止于佛说,认佛所说悉为法句(法即句也。此句非具体而为抽象观念,几经思惟锻炼所成。印度异端之有句义亦仿佛似之),故有三法印(无常、无我、涅槃寂静),四谛(苦、集、灭、道)、五蕴等。小乘《毗昙》(阿毗达磨)即表示法句之至极组织者,此第一段言教也。大乘言教,起于此处,即而非之,如《般若经》九分处处空谈,是即小乘所执着之法句,而非之也。末分《金刚经》(此第九分,印土《般若》原为八分或九分,奘译乃集为十六分),最后乃出一偈,谓“一切有为法,如幻梦泡影”,则是名之义而甚简略,未及畅言也。此第二段言教也。再进如《深密经》言,一切法有为无为句是“佛说”义,是中有为非有为非无为,无为亦非无为非有为,是“即非”义;言有为者是本师假施设句,言无为者亦是本师假施设句,非无其事,即“是名”义。又如《楞伽经》首举百八句,如生句、常句等,为“佛说”义。次说生句即非生句,常句即非常句等,为“即非”义。后文详解生为心相续,常为妄法等百八句,即“是名”义。二经皆“佛说”与“即非”甚略,而“是名”甚详。此第三段言教也。此即言教变迁,有此三段,明其真相,始可参研(小乘解法亦有二义︰第一五蕴、五蕴无我为我空;第二涅槃,涅槃无五蕴为行空。从流转至于还灭,亦有百八句之组织,归纳为法句,此即第一段。第二段即非为大乘之开首,所以《般若》即非一段,占百分之九九,是名一段占百分之一耳。第三段《深密》《楞伽》《涅槃》等经反是,是名占百分之九九,乃以不坏假名而说实相也)。先师苦心经营之学,依据在此。
  空谈无学,观证乃有学。《般若》常言观空不证,《中论》亦备显观而不详证义,故观与证,未可混淆也。观云观行,证谓践证。观行即见修,见属态度,修是行事。《金刚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不住于色而行布施”,可见观行二事之不离,于行以见其观,由观以成其行也。践证者,践之谓住,无著《金刚论》立十八住为观行所践履之处也。证为归宿,如行人到家,践履之究竟在此也。《心经》云,究竟涅槃,是以圆证为证,而非分证之为证也。观行为材料,践证为组织,不住于色而行布施,乃在求佛地八具足,观行践证,亦不能分而言之也。然此有真不真在。真者,必依言教之实而得之,如《般若》之空观,《心经》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常人不明此五蕴,乃小乘最后结撰之观念,而以目之所遇身之所触为色受焉(常人所解犹之常识,小乘《毗昙》所解之科学知识,其相异可知矣)。则亦不得言教之实,云何而成观行之真耶!又如《瑜伽》之唯识观,以离二取言,二取亦非常人所解,乃小乘执一切法是十二处,即能所受用之法也。唯识观行即从此起,若不明其实义如何得真观行耶!
  然此等犹是言说安排,仍非活学。言教之实,观证之真,于学者身心密切相关之意味,不可不于求字上明之也。小乘一闻无常言教而毛骨悚然当下证果,须菩提闻空离想而悲泣抆泪,求之迫切可知,此求即欲也。通常说为发心愿望,果有此真实之言教,亦即有真实观行之欲,所以《华严》〈十地〉无地不展转发心而胜进,此即欲求一刻不停,观行践证一刻不舍之真实处也。六百卷《般若》以须菩提欲求无上菩提而起,《金刚经》亦以发心何住贯彻始终,乃至儒家学说如先师所提“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亦应着重欲字。孔云“欲仁仁至”,孟云“义所欲而舍生取义”,非有胜欲在,何取何舍,何有于佛法世俗!故言教实而观行真,不能一息之离欲也。先师一生愿欲不断,入蜀时有人劝其休息而大愤,及最后尚有《心经注解》,及《答蒙君(文通)讲学书》,有此一片求究竟之胜欲,乃有先师一生之事业,乃有此院学,此可深长思之也。今日所谈院学,仅及百一,略见精神所系者如何而已。或有错误,愿诸位有以教之。
  ◎附三︰吕澄〈内院佛学五科讲习纲要〉(摘录自《吕澄佛学论著选集》卷二)
  五科讲习乃依先师释教之说而立,意在直指精微,以阶深造,故编次群书,三周区别。周各以一要义贯通,反覆研寻,历三五载,亦可与入道矣。初周,主于心性本寂,自觉有此心,而后有此学,故心存则学存,异于外铄,此之谓知本。次周,尽心之用,寂相着明,则真智沛发,舍染趋净必循轨转依而不可遏。三周,充用之量,佛与众生遍具此心,交感缘起,依等而相同,谓之一法界,弘愿行于无极,期全界之圆净,斯乃此学之终鹄也。讲习所资,凡五十书,初周先取根本要文,五经七论而已。
  (一)毗昙科两种
  《法句经》二卷︰吴译,《藏要》本。佛说以《法句》始,原构不可得而见矣。此从《阿含》辑之,品类次第,略具旧观,由此知佛教之本也。南传《法句》,始于双品,心性本净,宗义最明。《瑜伽》〈思所成地〉节引《法句》古注,可先参研。再及《出曜》《譬喻》诸译。
  《阿毗昙心论颂》一卷︰晋译,院刻稿本。毗昙,所以解佛说也。迦延九分结集,佛语自诠,是为毗昙本经。《心论》抉择旧文,上座正传,则又为晚出诸论所据。九分始于界品,意在明因。有部毗昙改其次第,未可从也。今取法胜自释,并参考《论经》《杂心》《甘露味》等绎其文义。
  (二)般若科两种
  《能断金刚般若经》一卷︰净译,院刻本。《金刚经》结九部般若之终,所以明般若归趣于一心也。发无上心,乃有何住、何行、云何调伏之问,所以住行调伏者,乃在般若。罗什译传《大品》,于摩诃萨大心一章别开为《金刚品》,经要于此见矣。宜用隋译无著论对读。
  《菩提资粮论颂》一卷︰隋译,《藏要》本。般若必取资于方便,菩提庄严,灿然始末,龙树所以建菩萨正行之典范也,今存自在比丘释文,可参读。又可取《十住婆沙》参考。
  (三)瑜伽科两种
  《摩诃衍宝严经》一卷︰失译,院刻会《瑜伽释》本。瑜伽三乘阶梯终归于菩萨藏,《宝积经》〈迦叶品〉举十六相以摄藏中教授,今经其异译也。经谈中道,以离言心性实之,瑜伽本此开宗,抉择分中,解经全文,岂无故欤。今即用《瑜伽释》合读。
  《辨中边论颂》一卷︰唐译,《藏要》本。论据《般若》《宝积》以建立者三,心性胜义,以空性为心性也。平等方便,唯识待于无境,有无义相等也。渐次观门,能所因果,由境而后及识也。此瑜伽究竟义,亦即大乘究竟义。后世中观学徒,虽力破之,安能动其毫末哉。唐译论释,改易文次,应取陈译合读。
  (四)涅槃科两种
  《胜鬘师子吼经》一卷︰宋译,《藏要》本。涅槃明法身不坏,因于摄持正法。胜鬘十四义,由此辗转而生。至说如来藏心感受生死,故为出世正因,则尤属内学大本之谈矣。可用唐译本参读。
  《大乘法界无差别论》一卷︰唐译,院刻稿本。必于菩提存心,乃涉涅槃之樊,论称菩提心者,此也。十二门义,曲畅其宗,可作《如来藏章》异门而读。
  (五)戒律科两种
  《清净毗尼方广经》一卷︰秦译,院刻稿本。经说一切众生界即法界,探此心源,以得戒体。又详大戒殊胜因缘,亦本于心胜也。《摄论》所谓“毗奈耶瞿沙方广契经”,即是此书。可与晋宋异译及《摄论释》文参读。
  《菩萨戒本羯磨》二卷︰唐译,《藏要》本。摄六度为学处,菩萨心戒增上之义着矣。备列科条,此为通轨。唐译文义最胜。可取慧沼《劝发心集》参读。
  上举五经五论悉归于性寂自心一义,故成一周。如何保任此心,固有待于娴习止观,从容践履。次下两籍,堪作准绳,可熟习之。
  《解脱道论》十二卷︰梁译,《藏要》本。此集上座学说精英,旧师轨范,所存仅此。唐宋习止观者,皆未及知。由有相而无相,则在运用之妙,又未可拘拘论说也。
  《六门教授习定论》一卷︰唐译,《藏要》本。此依《瑜伽》〈修所成地〉而严密组织之。寂因作意一义,创见于此译文,盖所谓不离一切智相应心也。据以通习般若、瑜伽、涅槃三科,观行皆无碍矣。
  次周所习,皆各科正宗,故卷帙稍繁,凡十九种。
  (六)毗昙科四种
  《四阿含经毗昙读》十六卷︰晋宋等译,院刻稿本。佛说归于分别,毗昙家言从此而出。今用毗昙九分之意,选录经文,略见后先学说相承之迹而已。以四谛义通经,归极于无余涅槃,经亦谓之尽有漏成无漏,可知原有转依之义。惜乎小乘毗昙,终不得其解也。
  《阿毗达磨俱舍论颂》一卷︰唐译,院刻会译本。世亲依分别说之方法料简有宗,撰兹颂本。兼取有、经两部之长,故尽一书而诸义备,印土传习谓之聪明论也。分别三科,谓蕴假而界处实者,盖欲由种子依创明大本。迨后一闻《摄论》,即尽弃所学而学焉,非无故矣。颂义应用世亲自释与《显宗》对读。
  《大乘阿毗达磨经颂》一卷︰唐译,院编稿本。此经久已失传,今从《摄论》《庄严》等书对勘辑之。经说十类佛语,首以无始时界为依。又谓一依具染净二分,由是释成“转依”新义,以易“解脱”旧言,故结之曰,转依即解脱也。通般若之微言,辟瑜伽之广轨,枢机在此,顾可忽诸。应取《摄论》《庄严》释文合读。
  《大乘阿毗达磨集论》七卷︰唐译,《藏要》本。此集《大乘论经》诸思择处,盖由所见之真,所涉之广,所用之切而集之也。故本事分诸门分别,法执不存,抉择谛得条疏,终归无住,此其为大乘毗昙不共义欤。可与《杂集论》合读。
  (七)般若科四种
  《维摩诘所说经》三卷︰秦译,《藏要》本。经以菩萨解脱法门为宗,不尽有为而不住无为一语尽之,可谓能得方便般若之神髓者矣。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惟声闻学人,不知众生性,故不知心性,不知佛性,无上菩提,望而步,是诚愚不可及。维摩提嘶警策,用全力以周旋,又何其真切也。经文可与唐译对读。
  《摩诃般若波罗密经》二十七卷︰秦译,院刻稿本。
  《大智度论》节本二十卷︰秦译,院刻稿本。龙树创宏般若,罗什得其真传,故所译经论,篇章开合,具见匠心。经以法名受三假开宗,以涅槃如幻结论,遮小宗之拘执,示佛语之真诠,不坏假名而说实相,是般若之正义也。论判般若、方便两道,贯摄全经,运空自在,后得智无住行,方以建立,与瑜伽说何殊。乃其义不传印度,遂有中观纷执,以迄于今,亦憾事矣。论文繁重,今节录解经文句成二十卷,以便研学。
  《中论颂》一卷︰秦译,院刻本。般若历百八法而观空,《中论》示其方隅之作也。缘起法如幻化而有自性执者,盖由取因假设为之。论以假名成空,灭除戏论,要旨在此。惟青目释能得其意。据《无畏论》销文,不逾规矩。今应以唐译《般若灯》刊定文义,更于青目释求其正解。又可参考《顺中论》。
  (八)瑜伽科四种
  《解深密经》五卷︰唐译,《藏要》本。经解不了义佛语,于空性义,尤三致意焉。三相以成无性,七如以判胜义,皆分别说空而示异于一切说也。依他无执而知圆成,唯识真如,唯识所现,此悉系于瑜伽,故〈分别瑜伽〉一品,至详且尽,论之宗经中可见也。经分染净法为依圆,而发起观行必从依他着力,此又旁通于“大乘毗昙经”矣。可取宋、陈异译对读。
  《瑜伽师地论本地分菩萨地》十六卷︰唐译,《藏要》本。《瑜伽》系重心于〈菩萨地〉,亦犹《华严》之有〈十地品〉也。十法四周,敷陈道果,而独详明持法。自种姓发心,以至一切菩提分,无不摄焉。盖三祇难行,精勤不息,必任持此心不失,乃有堪能。则舍六度万行,触处凭依,又何以致其操存之功欤。此论可取凉宋异译及《大乘庄严经论》对读。又宜参考《瑜伽抉择分‧真实品》一段。
  《显扬圣教论颂》一卷︰唐译,院刻本。
  《摄大乘论本》一卷︰唐译,《藏要》本。《显扬》宗《深密经》,《摄论》宗“毗昙经”,俱说依他为杂染。而一则别净法为圆成,一则通依他有净分,立意不无微异矣。《显扬》以二谛立纲,视慧度、瑜伽为一,此承前般若之说。《摄论》由名言种而说自性缘起,藉意言而入所知相,此启后唯识之宗。学说潜移,亦不可不知也。《显扬》释〈思所成〉,谓离九事,《摄论》解无分别智,谓离五相,无思其所不思,无分别其所不分别,如此而已矣。《显扬颂》可取《释论》寻绎文义,《摄论》可取陈、魏、隋异译及世亲《释论》合读。
  (九)涅槃科四种
  《妙法莲华经》七卷︰秦译,《藏要》本。
  《大般涅槃经‧正法分》八卷︰凉译,院刻本。三乘方便之义不着,声闻回大之事无征,则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亦未易言也。《法华》于此,着语无多,曲譬而喻,堪云《涅槃》之先河矣。佛出世间,唯一因缘,开示佛智。说法意无不慈,而闻者或未能信,以是究竟胜义,垂灭乃宣。涅槃三十二问,最初长寿因缘,即在慈护众生。又说一阐提于佛语无丝毫信受,此与《法华》之义可谓后先相贯也。惟一阐提,穷极世欲,故于佛语漠然。众生有佛性云者,直下承当,由己所欲,而由人乎哉。《法华》可以魏译《优婆提舍》参读。梵藏仅传略本,今判为《正法分》先读,并以《大法鼓经》及《本有今无偈论》参读。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四卷︰宋译,《藏要》本。经依毗昙百八句推阐诸佛内证圣智第一义心,原始要终,为涅槃学之正轨。唯佛与佛乃尽实际,故经说自共法相,一出于法佛等流,诚所谓佛境也。至以阿赖耶识解如来藏,谓为善不善因,及其致也,心转依而即真如,亦即解脱。三法会归,则又益穷《胜鬘》之奥蕴矣。可用唐译本合读。
  《究竟一乘宝性论偈》一卷︰魏译,《藏要》本。涅槃宣说三宝同一性相,常住不变,论初三句,抉择此宗。余四句说性、菩提、功德、业,盖又今本《涅槃》未传之义也。空寂与佛性,一法而异诠,斯乃说意之殊,岂空性而外别有佛性也哉!拘拘空有之见,难以得其真矣。颂本取释绎文,又可用《佛性论》参考。
  (十)戒律科一种
  《郁伽长者所问经》一卷︰曹魏译,院刻稿本。经说菩萨二众居家出家戒德行处,各尽其极,入道之实,未容稍忽也。出家功德殊胜,而在家亦可以方便度行学出家戒,是乃不共之谈,堪以建立居士道场者也。可用《优婆塞戒经》参读。
  此周要旨在于转依,道远时长,困行艰虑,果何以增上相资。习次两书,当有所得。《因明入正理论》一卷︰唐译,《藏要》本。思惟论议,有轨可循,则致用宏而事功倍,因明其必学也。方式运用,或逐时推移,而真实简持,酌中立说,无逾于《入论》矣。可用《理门论》参读,以尽其义。
  《大方广佛华严经‧修慈分》一卷︰唐译,院刻稿本。《涅槃经》谓慈为善本,慈即佛性。诚哉有得于道心实德之言也!唯心有慈,乃不忍于己,而难已于圆满佛智之求。不忍于人,而弗舍于成熟有情之愿,菩提根本,岂不在是欤!《修慈分》说三劫广行,应修慈心以自调伏,庶几于菩提分安乐不疲,处流转中,无感苦逼。学者欲习增上止观,应知所务矣。
  三周穷各科之究竟,所习之书,亦十九种。
  (十一)毗昙科四种
  《诸法集要经》十卷︰宋译,院刻本。《阿含》别裁有《正法念处经》,晚世一分小乘之所宗也。今准《法句》集其伽陀,义本唯心,说详业感,而以慈忍教授,不舍有情,推论至于六度,亦几与大乘相通矣。可用《念处经》对读。
  《入阿毗达磨论》二卷︰唐译,院刻稿本。
  《四谛论》四卷︰陈译,院刻本。《俱舍论》出,而有部、经部学说变通,各极其致,二论略表见之。《入论》视佛说为法句,乃谓名、句、文身依语而生,如智带义影像而现,俨然外宗,是执自性实有之极也。《四谛论》力反一切有说,矫枉过正,至不惜与分别论者合流,而谓涅槃因灭为有余,果灭为无余,则又沈空之至也。各趋一端,迷途不反,其难语于法界之真,为失均矣。
  《论事标目》一卷︰院编稿本。《论事》为锡兰(今斯里兰卡)所传小乘部执异论,标目二百有余,一一据上座本宗破之。今条列所破,而诸家异义灿然毕见矣。其中时出新说,如案达派谓有生法二空,中观家尝据以自□其宗,亦可见小乘之善变也。宜与《异部宗轮论》对读。
  (十二)般若科四种
  《大般若经‧曼殊室利分》二卷︰唐译,院刻稿本。法界以平等相建立,惟甚深般若得之,无住纵横,庄严一相,此文殊学与龙树无著鼎峙者也。经谓法界即是如来,更无所证,我来亲近,专为利乐一切有情。盖由无得研穷,乃能利生纯摰,言外之意,不可深长思欤!宜用梁译本参读。
  《佛母般若圆集要义论》一卷︰宋译,院刻合释论本。论有二殊胜义,文字般若之为法界等流也,实相般若之为自性净识也。净识其境,法界其依,而般若缘起源泉混混矣。三十二门,总摄经要,差别十六空,对治十散动,瑜伽正轨,不紊丝毫,是尤难能可贵也。今存《三宝尊释论》,可以参读。
  《广百论释》十卷︰唐译,院刻稿本。《百论》广破法自性执,护法以真无俗有释之最精。盖谓俗谛亲证为先,方乃起说,意兼后得依他而有之也。又谓俗有,托佛悲愿,信顺修行,意不失于世出世间胜道也。真无以端其趣,俗有以得其通,遂能生死萧然,利乐无尽,此证性空最极善巧者,又岂徒托空言一法不立已哉!晚世中观亦以二谛为说,紫朱郑雅,应知有辨矣。可以《百字论》参读。
  《大乘掌珍论》二卷︰唐译,《藏要》本。般若而瑜伽,一相而三相,说固一贯也。空性实然而于有情未能□置,其立说之大本一也。空不异色,妄法是常,依他后得之必为利生,所据又一也。清辨独以中观标异,缘无所缘,行无所行,荡然无寄,一往趋空,是齐末之玄谈,曾何与于实际。正学销沉,竟与哙伍,驯至分河空有,视若固然,亦迷倒之甚矣。今附其书《掌珍》于末,以见异萌之田,应加料简而已。
  (十三)瑜伽科四种
  《华严七品颂本》三卷︰唐译,院编稿本。展转一心,深入法界,此菩萨瑜伽之极致,而《华严》所备详者也。今以《十地品》为总枢,取三处赞及十回向翼其前,如来出现及普贤行愿从其后,各集颂文,以便研诵。盖仿龙树《婆沙》但释本偈之意也。回向所以连一心于法界。出现又举法界以感赴有情,法界缘起之义,由此见之矣。颂文仍用长行绎文而读。
  《观所缘论释》一卷︰唐译,《藏要》本。唯识观行之所据,万法备于一心而已。法有待于心缘,缘有待于心现,故内境建立又最为根本之义也。意识继前五识而起,不能迳缘外色,护法释特简别之,根境互因,而本识功能浑然无迹,又别具深意焉。孰谓此师立说遂支离灭裂欤。今传译本不全,应取陈、唐两译论文合读,得其全蕴。
  《成唯识宝生论》五卷︰唐译,《藏要》本。能所唯心现,此无境唯识也。贪信亦唯心现,此染净唯识也。徒解无境不谓之善住大乘,深识爱源唯自心,而后谓之善住也。此护法之所以释成《二十唯识》者也。省识心源,两离欣戚,殷勤意乐,度极无边,此清净方便而为善住也。由是而友教有功,身语成业,以至他心得实,佛境是归,唯识之要,均确然可指,斯之谓成唯识也。未有至诚而不动者,求其在我而已矣。论文残缺,应以奘译《二十唯识》补之。
  《成唯识论》节本四卷︰唐译,院编稿本。有成唯识而不足以见护法之真,此旁论深芜,师说杂错为之障也。今准颂本,略删节之,则可观矣。唯识以染净立极,染净唯意识凭依,故由习气浊心,能所自转,而说二取有异于二分,由内外取缠而说自证是而证境非。由所缘非离自性,而说境不离心,心亦不离心。由见真而了幻,遣实而假诠,而说识现非真亦可安立致用。是皆护法创义,一一取证于《密严》以成之者。《密严》善净赖耶等同法界之极唱者也,护法所宗,岂不在斯欤。唐译颂文,多所改削,可取《转识论》刊之。
  (十四)涅槃科三种
  《大方等大云经‧大众犍度》一卷︰凉译,院刻稿本。此为《涅槃经》之别裁,以百千不共法门宣说众生实性,佛性常住。传译未全,今取初品存其纲要。经说佛以法界为身,法界等而慧等,而后悉施众生服甘露味,是则涅槃之有缘起固不外乎法界缘起也。
  《大乘密严经》三卷︰唐译,《藏要》本。
  《佛地经论》七卷︰唐译,《藏要》本。二经均说佛之所以为佛者,又均以觉与所觉说之。《密严》穷其源,故曰善净赖耶;《佛地》极其致,故曰清净法界,其实一也。赖耶为瑜伽行境,以无相为指归,众生之所以合于佛也。法界为圣智所缘,由平等而显实,佛之所以契乎众生也。此生佛交感为一法界者也。无相平等云者,遍如虚空,法乃成用,绘事后素,必有以为之质也。识净而知心同,界净而知理同,入道之要,亦以贤圣之心为心而已矣。《密严》见护法所宗,《佛地》存戒贤绪论,那烂陀学之重涅槃也,至矣尽矣,蔑以加矣。
  (十五)戒律科二种
  《六度集经》八卷︰吴译,院刻稿本。菩萨戒学之难,以其精神贯彻行事之难也。长劫三祇,受生千万,学处不废六度,即六度皆有难行,此释尊往事之足征,非徒载之空言也。今习《集经》以知其概。本事本生系之律藏,从毗昙家之所判也。可以《菩萨本生鬘论》参读。
  《佛所行赞》五卷︰凉译,院刻稿本。释尊行事,五部有共同之说。马鸣能文,略藻饰之,遂以传千古矣。随缘起化,事本不常,而一期行迹,真诚流露。小宗所见虽浅,亦多所启发也。援本事例,附戒律科末习之,可与宋译本对读。
  是周义理以一法界为主,学不能已于利他也,长养菩提,资粮善集,亦有方便之书,应知研习。
  《集量论释节本》六卷︰院编稿本。陈那自辑《量论》,所以为深入佛说之门也。佛语所诠,无非遮说,《集量》发明比量因喻,用在简余,遮诠显义。故以意逆志,而般若非执,瑜伽离言,涅槃无倒,一以贯之矣。可用《理门论》对读。
  《大集虚空藏所问经‧抉择分》三卷︰唐译,《藏要》稿本。大经之有《大集》,亦犹阿含之诵八众。问非一义,法非一途。所以结众会之终也。虚空藏问以三十五义抉择,概括正宗,罄无遗蕴,而入般若理趣平等甚深,入瑜伽理趣亦平等甚深,菩萨所行同于涅槃,入法界理趣又无不平等甚深。通习各科,善知抉择,舍此无由矣。
  五科佛学。各以义理推阐,逐时开展,故必历三周而尽其学,合五科而识其全,经之纬之,成章以达,此纯异乎判教之陋说也。所习五十书,时有一二精义,足以省发,华鬘庄严,此学乃益深切着明。融洽身心,不离尘浊,以曲致其运用。由是学者,道为己任而自成刚健笃实之风。则千百年来,此学交困于神秘虚浮偏枯滞寂者,必可一旦昭苏,复以真精神着见于世。今兹讲习,所以植院学之基,即所以立此学之本,关系至重,愿共学者知所勉焉。
  [参考资料]《欧阳大师(渐)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