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放逸(梵pramāda,巴pamāda,藏bag-med-pa)


  心所名。略称逸。指放纵欲望,不留意应修之善事及应防之恶事。俱舍家以之为大烦恼地法之一,唯识家以之为随烦恼之一。《俱舍论》卷四云(大正29‧19c)︰“逸谓放逸,不修诸善,是修诸善所对治。”《成唯识论》卷六(大正31‧34b)︰“云何放逸?于染净品不能防修,纵荡为性,障不放逸,增恶损善,所依为业。”又,《遗教经》喻为“如狂象无钩,猿猴得树”,故言“勿令放逸入于五欲”。若就其体而言,俱舍家谓有别体,唯识家则认为是懈怠及贪瞋痴之一分,并无别体。
  [参考资料] 《品类足论》卷三;《杂阿毗昙心论》卷二;《入阿毗达磨论》卷上;《顺正理论》卷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