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教主
大乘佛教用语。指在某一世界所弘化之佛陀,或针对某类根机所垂施教化之佛身。如娑婆世界之教主是释迦牟尼佛、西方极乐世界之教主是阿弥陀佛、东方净琉璃世界之教主是药师如来。此外,就娑婆教主释迦牟尼佛而言,依各宗派教义之差异,其所现佛身之格位亦有所不同。兹略述天台、华严等宗之所论如次︰
(1)天台宗︰此宗将佛陀之四十年言教,分成华严、阿含、方等、般若、法华涅槃等五时。此五时言教所对之根机并不相同,故各时之教主亦有差异。华严之教主现卢舍那身(尊特报身),专为菩萨说别圆二教,而隔绝小机。阿含教主专为小机,说小乘三藏之教,故现劣应身,即丈六三十二相之佛身。方等时及般若时,所说及于四教三教,大小咸含,故其所感见之报应二身不能一概而论。此中,由阿含会座而来之小机,以其机方熟,故必见尊特身。兹就不改观之当分而言,其教主亦同于阿含的丈六应身。至法华时,其机纯熟,闻开显之妙旨,归入佛之知见。因此,于丈六三十二相之身,直接感见尊特报身之相。涅槃时亦准此。
此中,华严时与法华时虽皆是尊特报身,但华严教主系为大机而显现,故称须现尊特身。法华乃小机渐熟所开会者,因此,乃于丈六应身直接感见尊特身,故称不须现尊特身。故《法华玄义》卷一(上)云(大正33‧683a)︰“垢衣内身实是长者体。”此系定法华教主为应身(即报身)。《法华玄义释签》卷十九云(大正33‧950c)︰“二处会主虽即释迦舍那不同,但是衣缨少殊,内身不别。”此二经之教主,虽有须现、不须现等外相上的差别,但于尊特身并无两异。
但是,对于华严时、法华时之教主,四明知礼与净觉仁岳之间有不同的看法。净觉认为具足十莲华藏尘之相好的华严教主,是实报土之实报身直接出现于此土,不是应身佛。四明知礼以为所观境之根本一定,应身之释迦牟尼佛在此佛身上,故现报身妙相之十莲华藏尘相好。因此,华严教主须现尊特身。此外,对于法华时之教主,四明与神智从义之见解亦不相同。四明认为法华教主之身,相即丈六劣应身,是尊特身及不须现尊特身。神智则认为是应身,非尊特身,但应身之内体与法身相即,其殊胜非小乘教主所能并列。而报应二身,就其内体而言,是同一法身,其体无别。因此,可谓报身即应身。此中,当以四明知礼所说为正义。
(2)华严宗︰此宗判定佛之一代教法为“小、始、终、顿、圆”五教。前一为小乘教,后四为大乘教。此中,始、终、顿为三乘,圆为一乘。如此,释尊一代教法,有小乘、三乘、一乘之别,故其垂教之主亦有差别。故《华严经文义纲目》云(大正35‧497a)︰
“说法之佛总有四位,(一)罗汉身佛,表说小乘。(二)化身佛,表说三乘,广说地前,略说地上。(三)报身佛,表说三乘,广说地上,略说地前。(四)十身佛,表于一乘,六位齐说。由此所说具足主伴无尽法故,佛亦同此,十身无尽法。”
华严宗所依经典《华严经》之教主,是十身具足之佛身。此华严教主究竟是释迦或是舍那?《五教章》卷一云(大正45‧477a)︰“今将开释迦佛海印三昧一乘教义,略作十门。”可见其教主应是释迦。然而《五教章》卷一亦云(大正45‧484a)︰“谓此一乘,要是卢舍那十身佛,及无尽三世间说,如普贤行品云,佛说菩萨说刹说众生说三世一切说等,不同三乘等是化身及受用身等说。”依此则应是十身具足之舍那。若是释迦,则是应身佛;若是舍那,则是报身佛或真身。然依华严宗之宗义,释迦是应身,舍那是报身。然说报化各别,是三乘教之意。依华严一乘教之意,此是“真应相融”之佛身,释迦即十身之舍那,故可云释迦,亦可云舍那。旧译《华严经》卷四〈名号品〉云(大正9‧419a)︰“或称释迦牟尼,或称神仙,或称卢舍那。”亦同此意。
此外,日本真言宗将佛教分为显密二教。并以为显教虽有小乘、大乘、三乘、一乘之别,然其教法皆系释迦所说;而真言密教乃法身大毗卢舍那佛所说。故显密教法之教主并不相同。
[参考资料] 《法华经文句》卷九(下);《华严五教章》卷三;《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四;《维摩经疏记》卷下;《金光明文句记》卷二(下);《四明教行录》卷四;《法华三大部读教记》卷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