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教乘法数
四十卷。明‧会稽沙门圆净集。释圆净字心源,身世不详。他早年曾在杭州天竺寺从天台宗雨翁受学,明宣宗宣德年间(1426~1435)任僧录司右善世(见道遐、松阴二人为本书所作的序文)。
明代所编纂的法数类典籍较多,先有《诸乘法数》,亦名《贤首法数》,十一卷,行深集。以华严宗的见地,编纂各宗所用法数,从“一心”起到“八万四千法门”止,凡二千一百余目,概记明出处,间亦引用外书名数解释。从洪武十七年(1384)起开始编纂,二十年(1387)撰成。《教乘法数》的编集是以天台宗义为主,与《贤首法数》相对待。
本书所收法数,共三一六二目。
此等法数,内容有多方面,虽以天台宗为主,也广泛涉及其他如三论、法相、华严、禅、净土、律、密各宗,乃至小乘外道、儒家以及世间学术等等。
本书叙述中表现折衷思想非常浓厚,不仅三教合一,而且内外杂糅。如〈三宗名教〉条云︰“(一)儒,元命苞云︰‘教者效也,上行下效也。’(二)释,四教义云︰‘说能诠理,化转物心。’(三)道,老子云︰‘处无为事,行不言教。’”(卷七)〈三教无我〉条云︰“(一)儒,孔子以谦光之义。(二)释,佛观五蕴皆空。(三)道,老子以长而不宰。”(卷七)都是三教合一的例子。至于以五方配五色(卷十八)、二上二下(卷四)、四蛇性异诸方亦二(卷四)、五行配五方五时五星五常五戒(卷十七)等条,又参以阴阳术数家言,则是内外杂糅的例子。
另外本书对于一般的佛家名相大都用天台本宗教义来解释。如释二谛,便以天台教义“同归一念”为真谛,“百界千如”为俗谛(卷二)。如释三身,便以四教义中之藏通二教为应身,别教为报身,圆教为法身(卷十二)。如释四谛,便以藏教属苦谛,通教属集谛,别教属灭谛,圆教属道谛(卷十二)。如释体用,便以理具三千为体,变造三千为用(卷三)。如释心性,便以即理之事不变随缘名心,即事之理随缘不变名性(卷三)等。在这些上面可见本书撰述的意向。至于明代初叶(宣德前后)佛教徒一些见解,也都反映于本书上。如推原华严宗的始祖为著《起信论》的马鸣等,就和旧说有所不同。又所载律宗项目,不出其世系传承,这表示当时对律宗不予重视。(田光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