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散若夷毗罗梨沸(梵Sañjaya-Vairaṭīputra、Sañjayi-Veraṭṭiputra、Sañjayi-Vairattīputra,巴Sañjaya-Velaṭṭhiputta、Sañjaya-Velaṭṭhaputta)
六师外道之一。与佛陀同时代,为有名的怀疑论者。音译又作删阇耶毗罗瑟智,略称删若。氏对种种形而上学的问题,始终抱持着似是而非、可有可无的暧昧态度,并无确定的答案,故有谓其主张犹如鳗鱼般滑溜,令人难以掌握,是一种不可知论。从哲学观点来看,其学说是印度思想史中,最早明白阐示所谓“中止判断”论点的学说。氏住在摩揭陀国的首府王舍城,名声颇高,拥有众多弟子。由于其高足舍利弗与摩诃目犍连,率领二五0位弟子同时归依佛陀,故氏曾为此激愤吐血。
◎附︰水野弘元着‧郭忠生译《原始佛教》第二章(摘录)
散若夷毗罗利沸,是既不肯定也不否定业报的怀疑论者。
他认为︰世上自命为哲人者,总是认为自己说的才是真理,他人所说的都是谬误的。就各人来说,各自的主张都是真理,那么便有许多不同的真理。可是对同一事物来说,不可能有那么多的真理,究竟孰是孰非,难以论断;所以这全然是各人主观的见解而已。除非能求得客观唯一的真理,否则以主观的见解来相互批评,都是徒劳无益的。毌宁舍弃这些戏论,停止判断是非善恶,老实严谨的修行才是彼之举。这就是不可知论者。
如果吾人更进一步的探究怀疑论者的动机,则不必完全否认它的价值;可是从逻辑或科学的观点看来,则它是一种不求甚解的卑怯心态。如果任何事物皆可疑,便应该连自己的主张亦复可疑。释尊就曾用这样的论锋来指摘怀疑论的矛盾。并且指正其不当的生命观。所以佛教认为持有这种论调者是一种诡辩论者。
释尊的二大弟子舍利弗、目犍连,最初都是师事散若夷,从其游学。但不满师说,随后铭感于释尊的主张,不顾散若夷的劝止,毅然投入释尊座下。又舍利弗的舅父长爪梵志(Dīghanakha),虽然与散若夷无涉,但是,从他的主张看来,他也是位怀疑论者。后来亦是听闻释尊弹斥怀疑论者的不是而成为佛教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