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数息观(梵ānāpāna-smṛti,巴ānāpāna-sati,藏dbugs rṅub-pa daṅ Ḥbyuṅ-ba dṛan-pa)


  禅定的修持方法之一。指计算出息(呼气)或入息(吸气)之次数,令心摄于一境,以对治散乱的修持法。为五停心观之一、八念之一、十念之一,与“不净观”同为初心入道的修法。音译阿那般那观、安那般那念、阿那波那、安般守意、安般念、安般;又称念出入息、念无所起、息念观、持息念、息念、数息。《俱舍论颂疏论本》卷二十二云(大正41‧942a)︰“经言阿那阿波那念。阿那者,此云遣来,谓持息入,是引外风令入身义;阿波那者,此云遣去,谓持息出,是引内风令出身义。”《杂阿含经》卷二十九云(大正2‧206a)︰“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中略)若比丘修习安那般那念,多修习者得身心止息、有觉有观、寂灭纯一明分想,修习满足。”
  修习数息观有六种方式,称为六息念或六妙门。即︰
  (1)数(梵gaṇanā,藏bgraṅ-ba)︰指系心缘入出之息,不作加行,放舍身心,唯忆持其息,数一至十,不增不灭。若于二谓一,或于一谓二,或于入谓出,于出谓入,皆不称为正数,故须离此等过失。又若于十之中心散乱者,应重新自一次第数之,终而复始,乃至得定。
  (2)随(梵anugama,藏naṅ-du shugs-pa)︰又名随行、随顺、相随、随息。指系心缘入出之息,息入时,念随彼息入行至身中的喉、心、脐、髋、髀、胫乃至足指;息出时,念亦恒随彼息所至处。
  (3)止(梵sthāna,藏gnas-pa)︰又名止住、安。指系念唯在鼻端,或在眉间乃至足指,随所乐处,安止其心。
  (4)观(梵upalakṣaṇā,藏ñc-bar mtshan-pa)︰又名观相、占相。指观察息风之后,复观与息俱有的大种造色,以及依色而住之心、心所,具观五蕴以为境界。
  (5)转(梵vivartanā,藏rnam-par sgyur-ba)︰又名转还、还。指移转缘息风之觉,安置于念住等后后胜善根中,乃至世间第一法位。
  (6)净(梵pariśuddhi,藏yoṅs-su dag-pa)︰又名清净、快净。指其觉更升进而入见道等境界。
  又,《大安般守意经》卷上将前三相称为外,后三相称为内。《法界次第初门》卷上〈六妙门〉条则名前三相为定,后三相为慧。另外,《修行道地经》卷五〈数息品〉将“止”和“观”合为止观,“还”(转)和“净”合为还净,认为唯有四事。
  据《瑜伽师地论》卷二十七所载,此观法有算数修习、悟入诸蕴修习、悟入缘起修习、悟入圣谛修习、十六胜行(又称十六特胜、十六行)修习等五种修习。其中,前四类可永断见道所断的烦恼,最后的十六胜行则断修道所断的烦恼。十六胜行之说最早见于《阿含经》,其他经论亦有记载,然有关其内容细目、顺序及解释,诸经论颇有异说。兹依《成实论》卷十四分述如下︰(1)念息短︰谓行者心中若躁疾散乱,则呼吸短促。(2)念息长︰谓行者若心细,则呼吸细长。(3)念息遍身︰谓行者信解肉身是空,而观想气息遍满全身。(4)除身行︰谓行者得境界力,则心安稳,粗杂之气息灭。(5)觉喜︰谓心生欢喜。(6)觉乐︰谓心得喜,身则调适,得猗乐。(7)觉心行︰谓知道喜会生贪的过患。(8)除心行︰谓除灭贪心、粗杂之受,心则安稳。(9)觉心︰谓行者除受味,故见心寂灭,不沈不浮。(10)令心喜︰谓心沈则令之振起生喜。(11)令心摄︰谓心浮则将之摄持于静。(12)令心解脱︰谓舍离心之浮沉而解脱。(13)无常行︰谓知心寂静,一切无常。(14)断行︰谓以无常行断诸烦恼。(15)离行︰谓烦恼断,故心生厌离。(16)灭行︰谓心厌离故得一切灭。
  《大乘义章》卷十六(本)谓此十六胜行中,初四者称为身念处,次四者称为受念处,再次四者称为心念处,末四者称为法念处。若依四禅加以分别,则觉喜与令心喜皆居初、二禅;无常行、断行、离行、灭行四者遍于诸禅。其余之息短在初禅;息长在二禅;遍身、觉乐、令心摄在三禅;除身、觉心、除心、令心定、令心脱在四禅。
  《法界次第初门》卷上〈十六特胜门〉将最初五者配于身念处,次三者配于受念处,再次三者配于心念处,末五者配于法念处。另外,《法华经玄义》卷四(上)将十六胜行拟配于三界九地,其文云(大正33‧719a)︰
  “若知息长短对欲界定,知息遍身对未到地,除诸身行对初禅觉观支,受喜对喜支,受乐对乐支,受诸心行对一心支,心作喜即喜俱禅,心作摄即二禅一心支,心作解脱即三禅乐,观无常即四禅不动,观出散即空处,观离欲即识处,观灭即对无所有处,观弃舍对非想非非想处,观弃舍时,即便获得三乘涅槃,若横论观慧即对四念处。”
  又,在密教之四种念诵中,第一心想念诵亦立出入命息,即行者入字轮观中观字轮圆明时,想像字从本尊之心中源源流入己身,犹如入息。再从自己之身心中源源流入本尊之心,犹如出息。如此出入之息流注身心而净诸垢识,乃得以使诸根逐渐清净。
  ◎附一︰关田一喜着‧曾桂美译〈数息观与随息观〉(摘录自《坐禅的理论与实践》第三章)
  (一)数息观
  呼吸法实践的第一步是数息法。数息法又可分为三种方法(下列)。数息时由一至十,一次一数,数完再由一开始。
  (1)吸气、呼气都数。
  (2)吸气时不数,呼气时数。
  (3)呼气时不数,吸气时数。
  第一种方法
  坐禅的呼吸大家都采用腹式呼吸,吸气至腹底,由腹底呼气。吸气时不用出声,只在内心默念“ひとォ──おォ──”。在充分使用全部的吸气默念时,一定会成为二个音。开始时发出“ひとォ──”的声音,紧接着是拉长“おォ──”的音。这就形成二段式吸气。唱念第二段“おォ──”时,深长的气会进入腹底。至少以这种概念进行,就会形成这种结果。
  前述吸气时提及,分成二段吸气,将其第二段的气更进一步吸入腹部深处。此时,或许有些人会感觉需少许技巧或甚至有异样感觉,经由此说明应该会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吧!虽然是二段式呼吸,却是以极自然的方式持续延长,并不是像在凹凸不平的木头接上竹片那般不协调。
  相信有许多人都利用这二段的吸气方法。一次吸气的方法被命名为一段法,二次吸气被命名为二段法。将此二段法与一段法做比较,一段法或许比较适合数息观的初学者利用,而二段法是引导修行者更进一步修行的方法。本文以二段法为论述主轴。
  其次,转换为呼气,在延续“つゥ──ラゥ”时,也会成为二段。在第二段的“ラゥ──”时,也体会出力量用在腹底。虽然是二段,唱念“つゥ──”时,声音自然的变换为“ラゥ──”属于顺畅的转变。
  依此要领,唱念“ふたァ──あァ─(吸气)、つゥ─ラゥ──(呼气)”。接下来也是相同,但可进一步加上一些技巧──即唱念“みイ──いイ─(吸气)、ッつゥ─ラゥ─(呼气)”。
  上述列举“ッつゥ──”的原因是︰在“つゥ─”之前有如“ッ”憋住呼吸般,放置呼吸肌肉的紧张──这是呼吸肌肉在发出下一个“つゥ─”时,自行勒紧时所出现的紧张。
  就像写书法或画画,在落笔的刹那间全神凝住的动作。
  此时,憋住呼吸,以“ッ”表现出。随之发出“つゥ──”时,呼吸肌会更紧张,强烈的求心性刺激被送至脑部。
  读者如果认为上述事项过份繁琐,倒也不一定要按照如此做。只要试过一次,能够确认其效力的话,下回就能自然产生呼气,也不会烦于其技巧之繁琐。
  其次,唱念“よォ─おォ─ッつゥ─ラゥ──”。紧接着,继续唱念“いつゥ──ラゥ──つゥ─ラゥ─”“むゥ─ラゥ─ッつゥ─”“ななァ─めァ─つゥ─ラゥ─”“やァ─めァ─ッつゥ─ラゥ─”“ここのォ─おォ─つゥ─ラゥ─”“とおォ─おォ─おォ─”。
  在唱念“五”、“七”、“九”、“十”时,不易出现憋气时的“ッ”,此时宜顺其自然发声。数息观是在高于水平线的呼吸之上进行的,因此不需做回复呼吸。
  第二种方法
  第二种方法仅数呼气。首先做吸气,转移至“呼气”时,由“ひとォ──おォ──”开始。藉此可逐渐接近水平线。随后再移转至“つゥ─”。谨慎进行的话,有时多少会将水平线往下降低。于此时移转至吸气时,由于急速吸气容易造成气喘,但是如果做二段吸气,则不会发生这种现象。
  再往下的步骤可照(1)的要领实施。呼气接近水平线时,心灵逐渐趋向平静。实施数息观,也有可能入禅定。但是对初习者而言,单是数数字即费尽大半的精力。初试数息观时,或许会认为这并不是件大不了的事,实际上试过之后,才知道这并不如想像中那么简单。
  到“一”、“二”、“三”左右,不会很难数出,到了数“四”、“五”时,如同线突然被切断般的失去联系,开始思考其他问题。由于出现杂念,因而失去注意集中力。虽然不久之后即自行发现心中产生杂念,进而回头数数目字,但是却不记得断线之处,因而不得不再由“一”重新数起。
  记不得断线之处──这是因为没有出现照顾作用,因而没有记忆。心中突然为杂念所据的刹那之间,完全处于不用心,无抵抗状态,照顾作用的自意识性无暇出现。因而无法记住事情,不论谁都一定有过这种经验。
  初学打坐的人通常都会有数次数息观失败的经验,也会惑于为何自己连这么简单的事都无法办到。精神集中是注意力的集中。此种注意力分为二种。其一是︰不允许他念,贯彻一念,唱念“ひとォ─つゥ─”时,只准唱念,不准杂念潜入──这是被尖锐化的注意力。
  其二是全般性的注意力。“ひとォ─つゥ─”之后一定要紧跟著「ふたァ─つゥ─”。一定要掌握至“とォ─おォ─”,全般性的操作──这是泛性注意。
  以开车为例︰开车时需握住方向盘注意前方,除了开车之外,不能有其他任何的杂念──这是第一种,被尖锐化的注意力。泛性注意则是小心车辆内外、前后左右情况,以及注意引擎声音的异常或可能飞奔而出的小孩。笔者于此拿开车为例,理由在于连续七日的接心会之后。也就是说专心集中注意力于一点,在解放之后开车经常发生交通事故的缘故。
  上述二项注意力,彼此有抵触之点。在数息观之中,包含这二项的训练在内。此与动中三昧和静中三昧也有关联。数息观可说是初学打坐者的初步训练,也可说是往动中、静中等两门的出发点。
  静中三昧是杜绝意识活动而获得的禅定。动中三昧是在意识活动之中,一面进行三头六臂的活动,不遗失自我的三昧。单是达到静中三昧,并不是禅的终结,在这之前还有在动中三昧、生活之中无碍自在的问题存在。
  映于水中的月影碎成千千片,毫无宁静的片刻。但是月影彷如乐于其中,井然有序的自行聚散;这即是动中三昧。存在是刻刻变迁着。出现时历历在眼前,消失时消失得无影无踪。
  换言之,只有眼前才是真。
  现象与实在不是二件事。现象即实在。没有恒常的自我。换言之,只有现在才是真的我。
  第三种方法
  第三种方法是吸气的磨练。在第一种方法时提及,首先以吸气唱念至“ひとォ─おゥ─”,再以呼气唱念“つゥ─ラゥ─”。在此第三种方法,仅以吸气唱念至“ひとォ─おゥ─つゥ─ラゥ─”──此时需以沉静的呼气方式进行。
  集中注意于吸气。利用此法唱念时需花费较长的时间。
  二段吸气的方式偏向于三段式。外肋间肌活动,会产生一些胸部呼吸的形式。但是需要压抑之,使紧张往下,持续腹式呼吸才可以。
  但是此法实际上未被广泛利用。因为第一种方法,转移呼气时刻以及其他条件比较适合人的生理,自然就广为一般采用。但是如果能够忠实这个方法,可更进一步了解吸气。
  笔者曾提及吸气是生命蓄积性的、高扬性之物,这种高扬不仅出现于内脏方面、血液循环,也会出现于内分泌。对此最敏感的是皮肤。皮肤迅速的开始反应,以微妙的皮肤战栗出现。吸气瞬间,一种浸透般的喜悦感贯通全身。采取主动并且首先反应的是手臂、肩、脸、颈部的皮肤感觉。
  (二)随息观
  实践数息观日趋醇熟,有时也会嫌弃数数字是件繁琐的事──这是因为断绝意识活动,渴求禅定而生起的。
  此时,自然的就会发生停止数数字,平静观察自己呼吸的状况。这就是随息观的开始。
  与呼吸合为一体
  话虽说是观察自己的呼吸,实际上仍是让自己投入呼吸之中。
  此处所谓的“投入”是与呼吸合为一体。
  小孩子们玩捉迷藏躲在暗处时,总是使身体固定,憋住呼吸,一动也不动。此时小孩子与呼吸合为一体。没有人教他们这么做,这也是天生俱有的。
  随息观所做的也与这种情况相同。专心投入呼气、吸气之间。
  吸气是横膈膜欲将胸腔往下扩张时采取下降运动,腹肌阻挡它,在两者互推状况之下,气息宁静的往腹底下沉而去。如果腹肌未进行此种阻挡,横膈膜会急速下降,因而产生急促的吸气活动、气喘的现象。由于腹肌适当的抵抗,因而促使产生宁静的吸气。
  呼气是腹肌的紧张促使产生往上推挤的运动,横膈膜将此上升运动相反的由上往下压,渐渐的使气往外泄漏。此种因腹肌和横膈膜的对抗而产生的紧张,产生求生性神经刺激,并占领大脑,进而控制杂念。腹肌和横膈膜的对抗,称为丹田的紧张或丹田张力。
  注视与躬行
  观察自己的呼吸和与呼吸合为一体,是二个不同的精神活动。观察自我的呼吸是依中枢神经的注视、一种照顾作用。所谓的照顾作用是照应自己的念头以及身体活动,并予反省。
  相反的,与呼吸合而为一是以身躬行实践。并不立于反省本身客观的立场。
  以随息观观察自我时,是以照顾作用注意自我的呼吸,更进一步与自我呼吸合为一体时,只有呼吸存在,其他的意识作用都脱落了。随息观的究极在于与自我呼吸合为一体之时。
  第一念与第二念
  一般将此合而为一的作用称为第一念作用,照顾作用为第二念作用。第二念“照顾”第一念时,初次意识到第一念的存在。第二念没落时,没有注意到第一念的合为一体作用,在随息观的奥秘之处不会注意到与自我的呼吸合为一体。
  不仅是随息观,无字观也是同样的。与无合而为一而丝毫无觉,这就是禅定。在禅定中禅者不察觉自己的禅定──这叫做超越意识。禅定即在于此,意识作用不出现于此。
  在我们日常的精神作用之中,会继而出现此第二念的作用与第一念作用。首先会出现第一念,第二念给予照顾,例如︰现在我不要发火;唉呀!说错话了;心中起妒忌之意之瞬间浑然忘我等等,事后才发觉,因而后悔或责备自己。
  第三念的综合作用
  如同搓揉绳索般的,第一念和第二念持续而生,在这之间回馈现象复杂的来回,形成综合精神作用──一种瞻前望后,小心翼翼的精神作用。此综合作用称为第三念。第三念综合第一念、第二念作用,并加以判断、决定,发出行动命令。这是理性作用。第一念是直观,第二念是照顾,第三念是理念的将之加以集合。
  自主三昧
  以随息观与自我呼吸合为一体时,实际上有丹田压力的存在。这是因为呼吸作用是以丹田压而维持的。丹田压是意志力。此意志力会产生禅定。禅定内禅者不觉自我的禅定,但是无论是否察觉,由于这是意志力,故未失去自主性。
  此被称为自主三昧。此自主三昧与沉湎于某事因而浑然忘我的状态有很大的不同。诸如怒而忘我;因嫉妒而忘我;争吵而互斗;嚷嚷;遇事魂不守舍等,这些和在随息观中,与自我呼吸合为一体因而忘我的情况,完全不相同。
  真的三昧即是此自主三昧,失去自主而全神投入,这并不是禅定中所言的三昧。
  第一念、第二念以及第三念是相续而生,一念追一念地出现在意识舞台,通常是一次只有一个。因此第一念、第二念和第三念,不会同时存在。但是,它有接续过去的作用,其中留存着所谓“前念”的姿态,“后念”将之捕捉并加以理解,因而进行综合。
  以毒攻毒
  或许有人会有下列的见解︰禅定虽然是断绝意识才能实现的,但另一方面却 需付出视觉上的注意、波状呼气、间歇呼气等呼吸肌的操作等,这不是互相矛盾的吗?事实上的确是如此。
  但是它是以比医生所施行的“以毒攻毒”方式更单纯的意识活动,为驱逐痼疾,最后出现自主三昧的合而为一,实现了意识活动的超越。
  大死一番
  虽说是大死一番,其中还有某些事物存在──以存在的纯粹姿态出现。虽说是涅槃寂灭,但实际是处于寂灭的状态。由于照顾作用不在该处活动,故不被认识。虽然不被认识,“大死”之被论及,“涅槃寂灭”之所以被提出,这是因为直接过去的追认识,使得被认为是绝对不可知的涅槃也为人所知,被赋予“寂灭”之名,且被置于某种认识之下。
  呼吸与节拍
  关于随息观以及无字的实践,被认为呼吸是平静出入。随着呼气往水平线之下方而去时,在呼气和止气之间出现了交替。这是生理上必然的现象。
  平常呼吸时,话语和句子间会出现某种休止,依此形成呼吸的节拍。
  在节拍之间,分为有时间性间隔和无时间性间隔。这是以波状被送出。藉此,不论呼吸、声音或丹田,都被赋予新的紧张,产生新的力量,注意力可继续维持下去。
  ◎附二︰谈玄〈数息观法〉(摘录)
  数息观之功效
  佛为多散众生,教数息观。谓心多散乱之人,当用数息观治之。数息者,以鼻中出入之息,或数出息,或数入息,端心正念,从一至十,不多不少,周而复始,令心不散乱也。又《地持论》曰︰恶觉多者,教修数息观。所谓恶觉,有八种名︰邪心思想,名之为觉。觉违正理,故称为恶。恶觉八名︰(一)欲觉,(二)瞋觉,(三)害觉,(四)亲里觉,(五)国土觉,(六)不死觉,(七)族姓觉,(八)轻侮觉。思量世间可贪之事而起欲心,名为欲觉。思量世间怨憎之事而起瞋心,名为瞋觉,亦名恚觉。念知打骂,乃至夺命,名为害觉,亦名恼觉。追忆亲戚,名亲里觉。念世安危,名国土觉。谓身不死,为积众具,名不死觉。又积众具,资身令活,亦名不死觉。思念氏族,若高若下,名族姓觉。念陵他人,名轻侮觉,侮犹慢也。此八犹是修道四使︰欲亲国土,是贪分摄。瞋害二觉,是瞋分摄。不死觉者,是痴分摄。族姓轻侮,是慢分摄。修数息观,为对治八种觉观,以凡夫起念,觉观不出三毒故。
  修数息观者,观出入息,用求止故,令心定住。得止已后,分二种人︰(1)凡夫人,(2)佛弟子。凡夫得止以后,令心止住,除五阴盖(色受想行识)。止令不行,获得第一禅定,久后能得五神通。佛弟子者,求得止后,欲得温和。何故求温和?欲致顶法。见五蕴空,悉非我所,是谓顶法。以见四谛,顺向法忍,欲得世间最上之法。不得妄向他人宣说,若向他说,即失境界,唯除知法教授之师。何谓佛弟子数出入息而得止观?其修行者,坐于寂静无人之处,敛心不散,闭口转精,观出入息。息从鼻还,转至咽喉,遂到脐中,从脐还鼻,当省察之,出息有异,入息不同,令意随息,顺而出入,使心不乱。因是数息,心定得止,于是中间,永无他想,唯念佛法圣众之德,进入四谛之理。
  《坐禅三昧经》云︰“若思觉偏多,当习阿那般那三昧法门。”一心念数入息出息,若长若短,数一至十,念与息同,制心一处,数随止观,转观清净。心系一处,断诸贪瞋烦恼等各种粗惑思觉。粗细思觉除却,心厌世间,得无漏道,方得清净。
  《大般若经》云︰学禅波罗蜜本业,能过欲界,除断五盖,成就五支,于四神足,游戏神通,见佛闻法,速得菩提。佛告清净智菩萨,初修禅定,于一切出入息相,系心缘念。以不乱心,出息入息。随入息触心,彼息触心者,名之为觉。随出息触心,随出息触心者,名之为观。乃至喜乐,一心不乱,将出欲界,离于觉观,断除贪欲,及瞋恚盖,伏一切恶法,得初禅有觉有观。
  既得初禅观,彼时即有如是相起,一切身分,悉皆震动,充遍于身。若菩萨增上勇猛,系念专住,彼时便能灭除觉观,喜乐一心,得第二禅。
  既得二禅,为除喜乐,精勤不止,既灭喜已,得第三禅。菩萨尔时,其身适乐,犹如暖乳以灌身体,得希有乐,如天身想。彼得成就如是胜乐,于三宝中,得增上信心。复作是念︰我为利益一切众生,勤修禅定,我今应舍身乐。彼菩萨止出入息,舍攀缘心,系意鼻端,于出入息,住心观察;又观彼心,刹那散坏,知生知灭。又知彼心,刹那相应,散坏无主,如水中月,如光影,如阳焰,如露,如电,心意识三,生灭不停。弃舍身乐,入第四禅。
  功到四禅,即有如是相起︰虽复闭目,如大日光,照见明了,复作是念,以此攀缘光明相故,一切众生阴界入等不断增长,我当止住攀缘光明。彼复于此,以灭方便,舍受想思触忆集生灭,入胜清净善寂灭场,止住身口意业。彼菩萨还从定起,取出入息相,观触念相,还入空定。从空定起,复观出入息生灭攀缘相,便入无愿三昧。从无愿三昧起,见出入息寂灭,住无相定。如是则能修满四念处,及三解脱门。
  彼菩萨以观出入息生灭,观于生灭故,修四正勤满足。
  彼菩萨以观出入息出没相,便能具修满四神足。
  彼观出入息故,即能散坏其身,犹如窗尘,尔时即得修满五力。
  彼以除出入息受想方便,观察寂灭,如是修七菩提分满足。
  彼以出入息风方便念,散乱一切大地界,及一切色,悉皆无余。彼无有相,无有语言,无有相貌,无有假名,三行寂静,极寂静故,得无缘三昧;名游戏禅定禅波罗蜜本业,共一切声闻辟支佛禅本业。
  若彼菩萨,坚固精进,大慈悲心顾念一切众生无量福德智慧聚,为之疲劳,彼菩萨于禅本业,游戏三昧,方便安住,不退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堕声闻决聚中,不舍禅定本业大铠,是名满足禅波罗蜜,具足圆满六波罗蜜。
  数息观之对治
  《楞严经》云︰“修奢摩他毗婆舍那,多诸魔事。魔境现前,汝不能识,落于邪见,或汝阴魔,或复天魔,或着鬼神,或遭魑魅,心中不明,认贼为子,数息观法,为出生死,多诸魔事”。《禅门口诀》云︰初坐之中,其外种种变形,或作父母师僧国王美女形像,师子虎狼,如是魔鬼,行者当假想,心作金刚刀,拟之即去。又有病五种;(1)身作病,(2)鬼作病,(3)魔作病,(4)不调息成病,(5)业障病。
  (1)身作病者,坐时其心懈怠,魔得其便,入身成病,使人身体,背脊骨欲疼痛,名曰注病。治法,用息从头流气向背脊,历骨节边注下,须好用心方瘥耳。
  (2)鬼作病者,其人坐时,心念种种事,或望有所知,或欲知人吉凶,有兜醯罗鬼来入其身,种种变现,或见吉凶事,或知他身,或知一家、一村、一聚落、一州、一郡,及一国土中吉凶善恶等;或似圣人,此非圣也。并是前鬼所作,莫取之也!若不治之者,久久亦能杀人!
  (3)魔作病者,其人坐时,心念利养,魔即现其种种衣服饮食七珍杂物而供养之,具应识之,若觉急须治之!若不治,入心成病者难治。
  (4)不调息成病者,其人坐时,不解调息,令身体枯闭而羸瘦,此人无罪易治。治法用遍息,即正用心息。谓以心住息,从头溜气,遍满四肢,从上流下,令息遍身,故名遍息。息遍满故,身即平复。复可用止息,云何名止息?平心直往不动,是名为止息。
  (5)业障病者,举身肿满,颜色虚肥而黄,此人障重难治,应须忏悔,治法用焦息□息。云何名焦□二息?即提焦□等物,来着身中;还用心息,想作焦□二息,从头至足,及溜气四肢通遍,令使肿满得消;还用心息,平心直往,息得平复,唯须忏悔!
  数息静处,念定安般;若诸鬼神,为乱道故,化作鼠形,或黑或赤,剥行者心,搔行者脚;或作鸟声,或作鬼吟,或复窃语;或有狐魅,作新妇形,庄严其身,为于行者,按摩调身,说于非法。或现作狗,号哭无度,或作雕鹫,作各种声,或作小儿,或十或五,作闹音声,或现虻蝇,虫蛏蛇蚖,或入耳中,如蜂王鸣,作诸乱事,如此现相,应当至心念过去七佛。称彼佛名已,应诵《七佛陀罗尼》︰“阿弥阿弥,迦梨酸地,利腹弃觅,翅偷涕,他偷涕他,摩诃迦楼尼,迦弥多罗,菩提萨埵。”
  诵此咒已,各各调伏,终不恼乱数息行者。若坐禅时,两眼两耳,骨节疼痛等境,当观药王药上二菩萨像,手持金瓶,持水灌之,白水流入,润身毛孔,即得安慰,身体清安。
  《请观世音消伏毒害陀罗尼咒经》云︰“观世音菩萨,以此数息心定力故,如驶水流,疾得菩提。”又云︰徐数从一至十,成就息念,无分散意,使气不粗不涩不滑,如婴儿饮乳,吸气数之,调和得中,以数息念诵六字真言,消除无数劫中业障。摩诃迦叶,数千比丘,数息静处,有一弟子,鬼魅所著,见一鬼神,面如琵琶,四眼两口,举面放光,以手击擽,口中唱言︰“埠惕,埠惕”,如旋火轮,似掣电光,或起或灭,令于行者,心不安所,若见此者,当急治之。治之法者,教此行人,“埠惕”来时,一心闭眼,阴而骂之︰“我今识汝,知汝是阎浮提中食火嗅香偷腊吉支,汝为邪见,喜破戒种,我今持戒,终不畏汝!”若出家人,应诵戒序。若在家人,应诵三归、五戒、八戒,鬼便却行,匍匐而去。
  故《楞严经》云︰汝辈修禅,诸天魔等,魍魉妖精,于三昧时,佥来恼汝。由汝心中,五阴主人,主人若迷,客得其便。当处禅那,觉悟无惑,则彼魔事,无奈汝何!阴销入明,则彼群邪,咸受幽气,明能破暗,近日销殒。如上所述,数息观法,及对治魔事法,皆由自心之明悟,诸魔不得其便也。
  结论
  数息观法,是三世诸佛,修道之初门,能令现生之中,身心安乐,增长法身慧命,故《正理论》曰︰“美妙饮食长养身体;无如方便调入出息。”又《五事毗婆沙论》云︰“入佛法有二甘露门,(一)不净观,(二)持息念。依不净观入佛法者,观所造色。依持息念入佛法者,观能造风。”南岳曰︰“数息观成熟,上下纵横气息,一时出入无碍,常念己身作空想,舍粗重想,──自见己身,犹如虚空,远离色相,获得神通,飞行无碍。”由此可悉数息观法,是禅波罗蜜之根本,成就无上菩提之径路也。
  [参考资料] 《增一阿含经》卷二;《修行道地经》卷五;《大方等大集经》卷四十八〈第一义谛品〉;《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卷二;《五分律》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