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数珠
指以线贯串一定数量的珠子,用以计算称名或持咒次数的法具。又称念珠、咒珠或诵珠。《木□子经》云(大正17‧726a)︰
“若欲灭烦恼障、报障者,当贯木□子一百八,以常自随;若行,若坐,若卧,恒当至心无分散意,称佛陀、达磨、僧伽名,乃过一木□子。如是,渐次度木□子,若十,若二十,若百,若千,乃至百千万,若能满二十万遍,身心不乱,无诸谄曲者,舍命得生第三焰天,衣食自然,常安乐行。若复能满一百万遍者,当得断除百八结业。始名背生死流,趣向泥洹,永断烦恼根,获无上果。”
又据《陀罗尼集经》卷二〈数珠法相品〉所述,若诵经、念佛、持咒时,手持数珠一一掐之,则彼行者当得十种波罗蜜功德满足,现身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云云。
关于数珠的颗数,《木□子经》说一0八颗;《陀罗尼集经》列出一0八、五十四、四十二及二十一颗等四种;《数珠功德经》说一0八、五十四、二十七、十四颗等四种;《金刚顶瑜伽念诵经》说上品一0八0颗,最胜一0八颗,中品五十四颗,下品二十七颗;《文殊仪轨经》〈数珠仪则品〉说上品一0八颗,中品五十四颗,下品二十七颗,最上品一0八0颗。上列颗数之来源,系一0八减半为五十四,五十四减半为二十七,二十七减半为十四,又一0八之十倍为一0八0。
由上所述,可知数珠的颗数,应以一0八颗为其基本数。不过《陀罗尼集经》所说的四十二及其减半的二十一,当另有别说。后世认为此等颗数,皆各有所示,一0八颗表示证入百八三昧,断除百八烦恼,一0八0颗表示百八三昧各具百八三昧,或金刚界一0八尊中各具一0八尊;五十四颗表示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及四善根因地等五十四位;四十二颗表示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等四十二位;二十七颗表示十八学人与九无学;二十一颗表示十地、十波罗蜜及佛果;十四颗表示观音之十四无畏。
关于数珠的质料,《陀罗尼集经》举出金、银、赤铜、水精(水晶)及木□子、菩提子、莲华子等类;《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卷九列出菩提子、金刚子、金、真珠、莲华子等类;《诸佛境界摄真实经》卷下〈持念品〉列香木、□石、铜、铁、水精、真珠、莲花子、金刚子、间错种种诸宝、菩提子等十种;《曼殊室利咒藏中校量数珠功德经》列出铁、赤铜、真珠、珊瑚、□子、莲子、因陀啰佉叉、乌嚧陀啰佉叉、水精、菩提子等十种;《金刚顶瑜伽念珠经》列举砗渠、木□、铁、熟铜、水精、真珠、诸宝、帝释子、金刚子、莲子、菩提子等十一种;《苏悉地羯啰经》卷中〈供养次第法品〉列举菩提子、莲花子、噜梛啰叉子、木□、多罗树子、土、螺琁、水精、真珠、牙、赤珠、诸摩尼、薏苡珠、其余的草子等十四种;《苏婆呼童子请问经》卷上〈除障分品〉列举活儿子、莲华子、阿嚧陀啰阿叉子、水精、赤铜、锡、木□、琉璃、金、银、镔铁、高佉等十二种。
有些经典以为,依数珠的种别,念诵之功德亦有差异,《陀罗尼集经》以水精为第一;《摄真实经》卷下〈建立道场发愿品〉说香木得一分福,□石、铜、铁得二分,水精、真珠得一俱胝分,莲华子、金刚子得二俱胝分,间错种种诸宝及菩提子最胜,可得无量无边不可说不可说分之福德。《守护经》说菩提子及种种和合之珠最胜;《数珠功德经》《瑜伽念珠经》等亦以菩提子为最胜。
在密教行法之中,依三部五部法之差别,所用数珠亦有不同。《苏悉地羯啰经》说佛部用菩提子,观音部用莲花子,金刚部用噜梛啰叉子之数珠;《守护经》及《瑜伽念珠经》说佛部用菩提子,金刚部用金刚子,宝部用金等诸宝,莲华部用莲华子,羯磨部用种种和合之数珠。
按此数珠虽有《木□子经》等经典提及,其后经轨亦多载其制法及功德,但在律典中则未见及,南方佛教徒亦不曾使用,故应非早期佛教徒之法具。在西元四世纪左右所编纂的《奥义书》,如《Rudrākśa-jābālopaniṣad》中,载有乌嚧陀啰佉叉(金刚子)的数珠及其功德,在《Akṣamālikopaniṣad》中,亦有数珠的制法及其功德,并且列出珊瑚、真珠、水晶、螺、银、金、旃檀、儿命子、莲子、金刚子等十种数珠的材料。
晚近在印度西北方所发掘的龙王归佛之雕刻中,有首悬念珠的婆罗门像,此雕刻据说形成于西元二世纪左右。因此,可能在西元二世纪左右,数珠已流行于婆罗门之间,而佛教或许在稍后才有使用数珠的风气。
我国有关使用数珠的记事,首见于《续高僧传》。该书卷二十〈道绰传〉云(大正50‧593c)︰“人各掐珠,口同佛号。”道绰之专弘净土,始于隋末,于唐代贞观年间又以数珠教人念佛,可见数珠是在唐初才被当作称名记数之法具。其后,以《陀罗尼集经》为始,密部仪轨被大量传译出来,数珠亦为密教僧侣所广泛使用。流俗相传,到后世更演变成为一般佛教徒的标帜。
[参考资料] 《大日经》卷一〈具缘品〉;《大方广菩萨藏文殊师利根本仪轨经》卷十一〈数珠仪则品〉;《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大悲心陀罗尼》;《释氏要览》卷中;《翻译名义集》卷七;《秘密事相の研究》(《梅尾祥云全集》{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