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数论
为小乘说一切有部(萨婆多部)论藏的别称,或为此部之异名。又作数经。
据《维摩经庵罗记》卷十六所释,数论之“数”有慧数、法数二义,若就慧数之义而言,说一切有部在三藏三学中,特弘阿毗昙,故亦称毗昙宗,其所诠之义即是依智慧,以断惑证理的慧学,又其宗义所重的心所有法旧称心数,由于此部以慧数为本,故其论藏即名为数论。若就法数之义而言,说一切有部判立七十五种法数,其宗义亦为佛教法数的根本,故其所说之法或所宗的论藏乃名为数论。
从南北朝至唐初,佛教界多称说一切有部之诸师为数家、数人、数师。如吉藏《大乘玄论》卷二云(大正45‧30a)︰“又地、摄、成、数等师,恐落求相善比丘宗彼闻之惊怖,而听大乘无所得宗。”智顗《摩诃止观》卷六(上)云(大正46‧70a)︰“数人云欲界为贪,上界名爱。成论人难此语,上界有味禅贪,下界有欲爱,爱贪俱通,何意偏判。”
《止观辅行传弘决》卷五之二释云(大正46‧290c)︰“数人即是萨婆多师。”另外,《高僧传》卷五所收之支僧敦,卷七所收之法和、昙鉴、僧含、僧庄、慧隆、道温、僧嵩,卷八所收之慧记、道慧、法瑗、僧远、慧令、法仙、法最、僧敬、道文、僧贤、智秀、僧盛,《续高僧传》卷五至卷七所收之僧旻、僧建、慧超、洪堰、宝琼,卷十二至卷十三所收之慧觉、圆光,卷二十一所收之昙瑗、道成等师之传记中,均载有“善数论”、“通数论”之语。即指此等诸师通达说一切有部的论书或其宗旨之意。
又印度六派哲学中有一数论(Sāṃkhya)学派,其名虽与小乘毗昙宗相同,然教义各殊,故诸经论多称此派为数论外道以示区别。
[参考资料] 《法华玄论》卷八;《维摩经义疏》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