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文偃(864~949)


  五代禅僧。云门宗之祖。俗姓张,世居苏州嘉兴。幼怀出尘之志,依空王寺志澄出家,侍志澄数年,研究四分律。后离去,参睦州道踪,经数载,尽得其旨。既而谒雪峰义存,钻研经年始受宗仰。此后历叩诸方,益究玄要,令名日盛。
  其后复参韶州灵树如敏座下,如敏推为首座。贞明四年(918)如敏示寂后,广主刘王请师主持灵树寺。同光元年(923)建光泰禅院于云门山,海众云集,法化四播;刘王尝迎至内廷叩问宗要,师酬答如流,王益崇仰之,赐紫袍及“匡真禅师”之号。乾和七年四月十日,上表辞王,垂诫徒众,端坐示寂。享年八十六,僧腊六十六。弟子遵其遗嘱,安遗体于方丈中。北宋‧乾德四年(966,一说元年,或说三年),迎灵躯于内廷供养月余,太祖追谥“大慈云匡真弘明禅师”。
  师于灵树、云门二寺力弘禅旨。其机锋险峻,门风殊绝,世称“云门文偃”。于化导学人时,惯以一字说破禅旨,故禅林中有“云门一字关”之美称。此外,亦常以“顾、鉴、咦”三字启发禅者,故又有谓之为“云门三字禅”者。著有法语、偈颂、诗歌等,由门人守坚编录为《云门匡真禅师广录》三卷及《语录》一卷行世。嗣法弟子有实性、圆明、明教、道谦、智寂等八十八位。
  ◎附一︰《五灯会元》卷十五(摘录)
  雪峰存禅师法嗣(云门宗文偃)
  韶州云门山光奉院文偃禅师,嘉兴人也。姓张氏。幼依空王寺志澄律师出家。敏质生知,慧辩天纵。及长,落发禀具于毗陵坛,侍澄数年,探穷律部。以己事未明,往参睦州。州才见来,便闭却门。师乃扣门,州曰︰“谁?”师曰︰“某甲。”州曰︰“作甚么?”师曰︰“己事未明,乞师指示。”州开门,一见便闭却。师如是连三日扣门,至第三日,州开门,师乃拶入,州便擒住,曰︰“道!道!”师拟议,州便推出。曰︰“秦时□轹钻。”遂掩门,损师一足。师从此悟入。州指见雪峰。
  师到雪峰庄,见一僧,乃问︰“上座今日上山去那!”僧曰︰“是。”师曰︰“寄一则因缘,问堂头和尚,祇是不得道是别人语。”僧曰︰“得。”师曰︰“上座到山中,见和尚上堂,众才集便出,握腕立地曰︰这老汉项上铁枷,何不脱却?”其僧一依师教。雪峰见这僧与么道,便下座,拦胸把住。曰︰“速道!速道!”僧无对。峰拓开曰︰“不是汝语。”僧曰︰“是某甲语。”峰曰︰“侍者将绳棒来。”僧曰︰“不是某语,是庄上一浙中上座,教某甲来道。”峰曰︰“大众去庄上,迎取五百人善知识来。”师次日上雪峰,峰才见,便曰︰“因甚么得到与么地!”乃低头。从玆契合,温研积稔,密以宗印授焉。
  师出岭,遍谒诸方,核穷殊轨,锋辩险绝,世所盛闻。后抵灵树,冥符知圣禅师接首座之说。
  初,知圣住灵树二十年,不请首座,常云︰“我首座生也,我首座牧牛也,我首座行脚也。”一日令击钟,三门外接首座。众出迓,师果至,直请入首座寮解包。(《人天眼目》见灵树章。)后广主命师出世灵树。开堂日,主亲临曰︰“弟子请益。”师曰︰“目前无异路。”(法眼别云︰“不可无益于人。”)师乃曰︰“莫道今日谩诸人好,抑不得已向诸人前作一场狼籍。忽遇明眼人,见成一场笑具,如今避不得也。且问你诸人,从上来有甚事?欠少甚么?向你道无事,已是相埋没也。虽然如是,也须到这田地始得。亦莫趁口快乱问,自己心里,黑漫漫地。明朝后日,大有事在。你若根思迟回,且向古人建化门庭东觑西觑,看是个甚么道理?你欲得会么?都缘是你自家无量劫来,妄想浓厚,一期闻人说着,便生疑心。问佛问法,问向上向下,求觅解会,转没交涉。拟心即差,况复有言有句,莫是不拟心是么?莫错会好。更有甚么事?珍重。”(中略)
  僧举灌溪上堂,曰︰“十方无壁落,四面亦无门。净裸裸赤洒洒没可把。”师曰︰“举即易,出也大难。”曰︰“上座不肯,和尚与么道那?”师曰︰“你适来与么举那!”曰︰“是。”师曰︰“你驴年梦见灌溪。”曰︰“某甲话在。”师曰︰“我问你十方无壁落,四面亦无门,你道大梵天王与帝释天商量甚么事?”曰︰“岂干他事!”师喝曰︰“逐队吃饭汉。”
  师到江州,有陈尚书者请斋,才见便问︰“儒书中即不问,三乘十二分教自有座主,作么生是衲僧行脚事?”师曰︰“曾问几人来?”书曰︰“即今问上座。”师曰︰“即今且置,作么生是教意?”书曰︰“黄卷赤轴。”师曰︰“这个是文字语言,作么生是教意?”书曰︰“口欲谈而辞丧,心欲缘而虑忘。”师曰︰“口欲谈而辞丧,为对有言。心欲缘而虑忘,为对妄想。作么生是教意?”书无语。师曰︰“见说尚书看《法华经》是否?”书曰︰“是。”师曰︰“经中道,一切治生产业,皆与实相不相违背,且道非非想天有几人退位?”书无语。师曰︰“尚书且莫草草,三经五论,师僧抛却,特入丛林,十年二十年,尚不奈何,尚书又争得会?”书礼拜曰︰“某甲罪过。”
  师唱道︰“灵树云门,凡三十载,机缘语句,备载《广录》。以乾和七年己酉四月十日顺寂。塔全身于方丈,后十七载,示梦阮绍庄曰︰“与吾寄语秀华宫,使特进李托,奏请开塔。”遂致奉迎请内庭供养,逾月方还。因改寺为大觉,谥“大慈云匡真弘明禅师”。
  ◎附二︰日种让山着‧芝峰译《禅学讲话》本论第三章(摘录)
  云门药病相治(第八十七则)
  “云门示众云︰‘药病相治,尽大地是药,那个是自己?’”
  这则是依据《华严经》中的︰
  “文殊一日,令善财去采药︰‘不是药者采将来!’善财遍采,无不是药;却来白云︰‘无不是药者。’文殊云︰‘是药者采将来!’善财乃拈一茎草度与文殊。文殊提起示众曰︰‘此药,亦能杀人,亦能活人。’”
  即云门所举“药病相应,尽大地是药”,更添一句“那个是自己”的话来诱导大众。故圆悟评云︰“识取钩头意”。“尽大地是药”,和善财说的“无不是药者”相同;即是说︰尽大地无不是法,宇宙全体都是法。释迦原是不假他力,自己是释迦;弥勒,也是自己是弥勒,什么也不曾假借过,便是物物全真,个个显露,一切都是壁立万仞的法。此是本则的中心思想,云门示众的本意也在此。云门为使人体验此法,说“那个是自己”,给与以思索的端绪。由于这端绪的摄引,才能于法得到把握,这是云门接化的手段。但是药病相治一着,原为方便的施设,就是释尊四十九年说法,也是应机说教,应病与药的,所以祇是一种寻常施设的手段,还不是根本法的直示。换言之︰与药,为淘汰众生的业根使之透达洒洒落落的心境的方便耳。圆悟曰︰“药病相治,也只是寻常语论。你若著有,与你说无,你若着无,与汝说有;你若着不有不无,与汝去粪扫堆上,现丈六金身,头出头没。”
  这是药病相治的解说,也是文殊的杀活的手段。然一说到“那个是自己”︰这是指到法的本源,为使把握住世界未现、佛祖未出世以前的无名无相的无法的法之钓饵。法的本源︰是无道、无禅、无自己、无名、无相的。达到这无名无相的法的本源的立场,却来看宇宙森罗万象时,万象和自己也都是法,都是药。因为若不透入自己即是法之本法,要得到“尽大地是法”的达观,必不可能。故雪窦颂云︰“尽大地是药,古今何太错!闭门不造车,通途自寥廓。错!错!鼻孔撩天亦穿却。”
  何故说“太错”呢?云门希望使人转却一切现象,一切意识,归还到法之本法,可是自古到今,祇死在做药会,斯所以错!本源底里的法,是“闭门不造车”的,不凭借种种论究,种种修行,是天然自性真。如万里一条铁,坦坦荡荡地一物也不立。“通途自寥廓”者︰是对他之作用言,因为一念起时,则三千诸佛悉起,一一具全,一一本真,任何物也都无少异。次说“错!错!”者︰意说“尽大地是药”,已是错;“那个是自己”,也是错!何以故?以本源的法,无名无相故;说是“药”是“自己”,已落于第二义,远离第一义故。至乎是,虽掀起撩天的鼻孔到高而且远的苍空的识见,也须穿却始得,不穿 却,都为无用。
  于此又作评唱曰︰“云门云︰拄杖子是浪,许你七纵八横;尽大地是浪,看你头出头没。”
  “拄杖子”,是本源的法;“浪”,是现象。若识本源底的法全体是现象,就在一物中都体验得本体和现象,既不拘泥于现象,也不滞留于本体,自在的妙用,才自然地自由显现。然而若仅是认取浪的现象,以离却了本体故,便得不到自由,堕在生灭有无之见中“头出头没”。照这个意义来看︰“药”,是浪,是现象;“自己”,是拄杖子,是本体。尽大地是药,指显现了的法,是“教内的法”,不外天台所谓“一色一香无非中道”;但是“教外的法”,即是自己的本源底的法,是“闭门不造车”的本自圆成、脱体现成的法。是故通途而成现象,亦无何挂碍,自在无碍。然而,这不是闭门独自耽着冥想上制造出抽象的概念或假定,凡是我们可履践的大道,必定是自然完备成就的。这就是早被达磨喝出了的“廓然无圣”。
  ◎附三︰〈三字禅〉(摘译自《望月佛教大辞典》)
  三字禅,禅宗公案名。又作云门三字禅。指云门文偃以“顾、鉴、咦”三字启迪禅者。《碧岩录》卷一云(大正48‧146a)︰“云门寻常爱说三字禅,顾鉴咦。”《禅宗颂古联珠通集》卷三十二云(卍续115‧408下)︰“云门每见僧,必顾视曰鉴,僧拟议,乃曰咦。后德山圆明大师,删去顾字谓之抽顾。丛林目云门顾鉴咦有抽顾颂。”此中,“顾”谓顾己,或自我反省;“鉴”谓鉴人,或自我鉴戒;“咦”谓领悟言诠不能及,思路不能到的玄旨,或指超绝一切,于孤峰顶上宴坐自适的境界。
  云门初参睦州道明而悟入,后谒雪峰义存而得印记。睦州宗风峭峻而不容拟议,雪峰宗风温密而可探玄奥;云门得此二师宗风妙用,而以机锋险绝、语句简洁见称禅林,如云门一字禅、二字禅、三字禅等皆脍炙人口。
  [参考资料] 《古尊宿语录》卷十八;《景德传灯录》卷十九;《禅林僧宝传》卷二;阿部肇一《中国禅宗史》;忽滑谷快天《禅学思想史》;铃木哲雄《唐五代禅宗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