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文殊师利问经
二卷。梁‧僧伽婆罗译。或单称《文殊问经》。收在《大正藏》第十四册。主要乃叙菩萨所持之戒法,兼记悉昙五十字及小乘二十部分裂等事。
全书起自〈序品〉,终于〈嘱累品〉,每品为一篇短文,共十七品。由于文殊师利菩萨以有关菩萨戒之事问佛,佛陀乃为说此经,故此经名《文殊师利问经》。
全经文章形式为文殊之请示与佛陀之开示组成,内容叙述大乘戒律,以及佛法中之某些问题。在卷下〈分部品〉内,文殊问及佛涅槃后,未来弟子之分派问题,佛陀乃为作预言,因而言及二十部派之名称及其分派情形。由此之故,后代研求部派佛教史者,乃将此经此品视为重要史料。
唯此品内容甚简略,各部教义亦未见叙及。玆摘录该品部份经文如次,以供参考(大正14‧501a)︰
“尔时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佛入涅槃后,未来弟子云何诸部分别?云何根本部?佛告文殊师利︰未来我弟子,有二十部能令诸法住。(中略)根本二部,从大乘出,从般若波罗蜜出。(中略)初二部者,(一)摩诃僧祇。(二)体毗履。我入涅槃后一百岁。此二部当起,从摩诃僧祇出七部,(中略)于百岁内从体毗履出十一部。(中略)佛说此祇夜︰摩诃僧祇部,分别出有七;体毗履十一,是谓二十部;十八及本二,悉从大乘出;无是亦无非,我说未来起。”
此书既以大乘菩萨文殊为主角,且谓“十八及本二,悉从大乘出”,可见乃系出自大乘佛徒所传。
此外,依《历代三宝纪》卷十一所述,本经经本系扶南国曼陀罗仙所献。梁‧天监十七年(518),僧伽婆罗奉敕于占云馆译出。昙允笔受,法云详定。然《法经录》卷一与《彦琮录》卷一则以其为失译。按本经之成立似乎不早,此因〈菩萨戒品〉之下出《象龟经》《大云经》《指鬘经》《楞伽经》等经名。而〈不可思议品〉中的如来法身常住说,乃承《维摩经》及《大般涅槃经》之意而来。〈涅槃品)之不断不灭、不生不起,〈来去品〉之不来不去及〈中道品〉的中道说,皆依据《中论》八不之理趣。〈字母品〉五十字母之说,乃源自《大般泥洹经》卷五〈文字品〉及《大般涅槃经》卷八等所说。〈分部品〉二十部派分裂之说法,似源自《十八部论》。〈嘱累品〉之下所揭念佛三昧说,则来自《般舟三昧经》之思想。故知此经当编纂于《楞伽》《涅槃》《中论》等书之后。
此外,另有唐‧不空译《文殊问经字母品第十四》一卷,系本经第十四品〈字母品〉之别译。
[参考资料] 《大唐内典录》卷四、卷六;《开元释教录》卷六、卷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