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斋教


  又称白衣佛教、持斋宗、斋门。相传系自禅宗演变而来。此教提倡佛、道、儒三教合一,然所含佛教成分最浓。主要流行于华东、台湾一带。信徒虽不拘僧俗,然以在家众居多,称作食菜人(男子称斋公,妇女称斋姑),教徒间互称斋友。其布教所称为斋堂,不称寺院。
  斋教之流行于华东者,奉弥勒佛为无极圣祖;流行于台湾者,奉释迦牟尼、观音菩萨为本尊,而以禅宗六祖慧能为祖师。并有龙华派、先天派、金幢派之分。此三派均自大陆传来。所课诵之经典多采用《金刚经》(早课)与《阿弥陀经》(晚课)。兹略述三派之大略如次︰
  (1)先天派︰约创立于清代后期,崇佛敬儒,讲求戒律的严明、组织的森严。信徒共分十级,依次为众生、天恩、证恩、引恩、保恩、顶航、十地、师位。
  (2)龙华派︰清末叶由福建传入,该派讲求禅法与瑜伽修习,不禁婚娶,素食也只是规定在若干时日,而不须茹长斋。
  (3)金幢派︰明末清初传入,道教色彩浓厚,可婚娶,素食亦只限于若干时日,然重视炼气修习。
  ◎附︰张曼涛〈台湾的佛教〉(摘录自《东亚佛教概说》第二章第一节)
  斋的意义︰台湾的斋教有三个宗派,分别为龙华派、金幢派及先天派,其他也有叫空门派的,但是其教义及组织较弱,影响也较小,因此此处只提出前三派来讨论。
  斋教的“斋”,意乃修洁身心,戒绝嗜欲,不沾荤辛,因此其教义以“不啖荤辛”(荤指肉类之属,辛指葱蒜一类有辛味之物)、“不饮酒”、“不赌博”为重。中国人的传统,在祭神之前,必行斋戒沐浴,以示虔敬。既然不沾荤辛,食物自然以菜类为主,因此台湾一般俗语称寺庙为“菜堂”,不过,真正的“菜堂”是指斋教的修行之所。信奉斋教的人,则称之为“食菜人”,教徒之间互称菜友,另外,男性称斋公,女性称斋姑。
  斋教的起源︰斋教之起源是以禅宗为主,但它与明末白莲教起于净土宗完全不同。至于斋教为何托于禅宗,原因无法详察,但是明末时,禅和净土最为流行。禅宗的宗义乃是不立文字,即不重视真实的历史。以其起源的故事“迦叶尊者、拈花微笑”来看,亦是一种谜样的表现。禅和净土在佛教的教学体系中,一向重视行为不重理论;他们成佛的方法最简单,也就是少做理论多做行动,而且效果立即可以实现。理论是繁琐的,实践是单纯的,他们之所以如此提倡,可能是因为一般大众没有太多的时间来学习理论之故。事实上,一种单纯的信仰,往往会产生无限的行动力。由于这些因素,明末清初的所有新兴宗教和秘密结社几乎都起源于禅宗和净土宗。他们都肯定自己属于佛教的一个宗派,斋教也不例外,亦是通俗的一种庶民化佛教之一流派。由此观点看来,日据时代的台湾宗教政策将其编入在家佛教的团体组织内,应是适当的措置。
  [金幢派]
  由王左塘开山︰斋教传来台湾,可说比正统佛教更早,现在可见的资料中,最早传来台湾的斋教派别是金幢派。金幢派的开山始祖为王左塘,王氏自称“太虚”,生于1564年(明‧嘉靖四十三年),殁于1629年(崇祯二年)。王氏原为龙华派的信徒。龙华派出于山东即墨县罗因所创的罗教,罗教即是清初江南一带的无为教。龙华派先传到福建,再由福建传到台湾,在传来之际,即称为金幢派。
  王左塘是罗因的第二代弟子,师事于罗因之女罗广,之后他自立门户,立了另一宗派,著有四十二部经典以申宗义。将金幢派传到台湾来的鼻祖,即是王左塘的再传弟子蔡权。蔡权字文举,人皆以“蔡阿公”称之,原为浙江省海宁县的一个鱼商,于1615年(明‧万历四十三年)皈依开山祖王左塘的弟子王祖亮,后来做到斋教教头的位置。他在1621年(天启二年)于福建莆田设斋堂以传教,不久白莲教之乱发生(1635年,崇祯八年,白莲教乱之际,金幢派有三十八人遭死刑,三人遭流刑,百人遭监禁),为了避难才到台湾来。于是蔡权于此再设斋堂,立刻展开传教之务。蔡阿公所设的斋堂,即是现在台南的慎德堂,此堂建于1628至1644年,但确实的年月不详。根据何联奎博士所著的《台湾风土志》中所述,蔡阿公所传的斋教,不单是当时极为重要的宗教,也是一种极严密的社会组织,对当时台湾的社会与经济有很大的贡献。郑成功能够很快的驱走荷兰人,取得台湾,也是因为有此斋教人士协助之故。何氏的原文是这样的︰
  “荷人据台期间,此派斋教,极具势力,所有经济实权,几乎都在他们掌握之中。因为荷人与蕃族间的贸易,全靠他们教徒作媒介。当时有‘荷人治城,汉人治野’的口号,所谓‘汉人’就是指这些教徒。可知当时的斋教,实具我国近代社会严密组织。影响所及,甚至后来郑成功攻台之能迅速取胜荷人,与斋教组织的潜在力量,不无重大关系。”
  郑成功入台后,金幢派的发展极为顺利,但与清朝对立的时期,斋堂的建设似乎停顿下来,如广慈庵与万福庵的记载,就不明确。
  清朝正式领有台湾之后,反清的战争也渐平息,随着社会的安定,金幢派有了相当的发展,令斋堂的建设,在清朝一代就有三十余所。(中略)
  [龙华派]
  龙华派之起源︰龙华派传来台湾之后,共分为三个支派,这三个支派分别是汉阳堂、一是堂及复信堂,现在就根据传来的顺序,一一介绍于下︰
  汉阳堂是1765年(乾隆三十年)二月十九日于安平镇效忠里海头社李普通家中设立斋堂,名为化善堂,一般均认为此即是龙华派在台之始,在此之前,也有一所业已废弃的开化堂之记录,但开化堂到底是否属于龙华派,无法查明。如果此堂确是龙华派,则龙华派之入台要比金幢派来得早。
  其次设立的是1814年(嘉庆十九年)由黄丑等捐舍建立的德化堂,此堂于1830年又得谢普爵的捐款。
  根据《龙华宗教法脉详述》,十六祖卢普在1797年(嘉庆二年)以副刺的身分,从福建兴化府仙游县的汉阳堂来到台湾,住了八年之后,于1804年(嘉庆九年)回福建的汉阳堂,在台湾的堂务,交给弟子谢普爵。不幸的是在回乡的途中病殁;从那时起,谢普爵即继承师位。他自称“空空”,掌握了台湾汉阳堂派的全部龙华教徒,其后门人辈出,在台湾各地都建有教堂,嘉义以南一带几乎成为其派的势力区域。后来化善堂和德善堂合并为德化堂,其堂址现为台南市郡王里开山街,原址为东门马公庙街,是在清朝的 1834年(道光十四年)台南改成市的时候迁到现址。其历代的堂主姓名如下︰
  第一代普涛、第二代普爵、第三代普极、第四代普罗、第五代普璋、第六代普旨、第七代普丰、第八代普燃、第九代普恒。属于汉阳堂派的斋堂有十三,分别为︰新丰的善化堂、通化堂,北门的信和堂、善行堂,嘉义的太乙堂、义德堂、德和堂,斗六的真一堂、龙虎堂,虎尾的庆元堂、养德堂,东石的正心堂,高雄的明善堂。
  这些斋堂在日据时代,多半都被日本佛教合并,均已变为出家的教团了。
  一是堂派︰一是堂派的本山是在福建省福州城西善福里,为龙华派第十祖陈普月、普应所创。此派传来台湾,据说是第十二祖普应与第十三祖普聪的时代(普应殁于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台中斋友郑郎松手撰的〈新门教全部经文〉中,曾云︰“右枝普柏公派下,普应公、普聪公、普耀公之时移居台湾,大墩开山道场普荣公、竹南二堡普赐公,普赐公之弟子普妙为嘉盛庄善德堂之开山。”其中的大墩开山道场即为台中市后垄仔的慎斋堂。此慎斋堂是清朝乾隆时,蔡普荣由福建移居台湾后,于1797年(嘉庆二年)秋建立的,1814年(嘉庆十九年)曾重修。1841年(道光二十一年)蔡普荣死去,由张普杰继任,后来又传给张普泉和张普秋。这样算起来,他们要比台南汉阳堂的卢普涛更早来台湾。普荣在台湾中部展开教化,成立了一是堂,而相对的,卢普涛以南部为中心,成立了汉阳堂。连横在其《台湾通史》〈宗教志〉中曾说︰“全台湾的斋堂,最多的是新竹,次为彰化。”这些地方正是一是堂派兴旺的据点。现在属于此派的斋堂,除了台中的慎斋堂之外,台中尚有二十五堂,新竹有四十三堂。
  复信堂派︰其本堂是在福建省福州城,由龙华派第十四祖普耀所创。初属于汉阳堂,其后因势力渐长,便独立自成一派,和汉阳派之传来台约在同时。来台之后,以中部为根据地展开传教,其斋堂散在台中附近各地。现根据彰化大竹朝天堂林普多的报导,此派的斋堂有︰员林的德恩堂、元天堂,能高的善天堂、忠天堂,南投的满天堂、善养堂、福庆堂,彰化的存天堂、朝天堂,丰原的金山堂,草屯的奉天堂,大屯的福元堂,合计十二所。
  [先天派]
  龙华派与金幢派两派都说他们的开山祖是罗因,罗因的立教乃是基于临济,而且说马道一和庄怀让都透过自己的父亲继承了六祖惠能的衣钵而成为七祖。原来六祖在出家之前,曾遭遇一场灾难,逃入深山与猎人为伍,而就在此时将其道业传了一支在家弟子,后由马道一继承而渐渐扩大,一直到罗因才正式成立了一个宗派。这龙华和金幢两派将禅宗的马祖道一改成马道一,南岳怀让改成庄怀让,事实上,道一是拜在南岳门下而得法的,怀让则是惠能的弟子。但是这两派都无视于这种事实,而都将其故事化了!像这种窜改假托,都是杜撰的,不过,先天派的胡闹比龙华派和金幢派更甚,先天派不顾一切的直接附会于达磨祖师,谓其法传自达磨直系,根据其说法,其系统如下︰
  开祖达磨、二祖神光、三祖普庵、四祖曹洞(案︰禅的曹洞宗是取曹山与洞山二人之名而来,但是先天派的人缺乏禅的知识,以为曹洞是一个人的名字而当成四祖之名。此外,将其置于五祖黄梅及六祖惠能之前,也是错的)、五祖黄梅、六祖惠能、七祖庄怀让、马道一、八祖罗蔚群、九祖黄德辉、十祖吴紫祥、十一祖何若、十二祖袁志谦、十三祖徐吉南、杨守一、十四祖彭依法、十五祖林金祖、十六祖余春帆、谢秋帆、韩云和、十七祖夏晓川、十八祖黄秋田、十九祖傅镜轩、二十祖邓润川。
  事实上,创立先天派的是一个叫黄德辉的人(依台湾史学家林衡道氏的说法,先天派的创立人乃是明代的名人徐锡),而由其十三祖徐吉南、杨守一在四川首建先天堂,于清末迁到上海的盛观亭;传到台湾是在十五祖林金祖的时代,林金祖派遣弟子黄昌成与李昌普到台湾传教,1861年(咸丰十一年),黄昌成于台南创立报恩堂,李昌普则在台中往北传教。目前属于先天派的斋堂,全台湾共有二十余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