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断惑(梵kleśaḥ prahīyate,藏 ñons-moṅs-paspoṅs-ba)


  “惑”,即烦恼。与“结”、“障”同义。故断惑又称断结、断障。意为断除烦恼(此烦恼能障碍悟之证得),或指断除烦恼之过程。
  断惑之过程,与烦恼之分类法有关。此又因学派之不同而有差别。就说一切有部而言,系将十根本烦恼配属于三界与四谛。故区分成见道所断之八十八烦恼,及修道所断之十烦恼。依四谛十六现观中前十五现观之见道,能断除前者之惑。依十六现观之最后(道类智),而得渐次断除后者之惑,证得阿罗汉果。
  就瑜伽行派(法相宗)而言,证悟的障碍有二种。其一是因我执而有的烦恼障,其二是因法执而有的所知障。这二种障分别以“现行”、“种子”、“习气”等形态存在着。菩萨依入初地后的见道,以及安住初地后直至第十地的修道,长时修行,最后终将习气断尽。此时的阿赖耶识即转换(转依)为佛智。此即为“悟”。
  又,断惑又可称为断惑证理。此指断烦恼(惑)证真理。原始佛教及部派佛教将真理的证得过程,分为无间道及解脱道等二方面。无间道是指以正智断烦恼之阶段。解脱道是指以正智悟真理之阶段。但大乘佛教站在空的立场,主张烦恼即菩提,娑婆即寂光净土;为济度众生,菩萨可以不入涅槃。因此对于断惑证理并不如小乘之重视。
  [参考资料] 《俱舍论》卷四、卷二十一、卷二十五;《大毗婆沙论》卷五十一、卷五十三、卷五十五;《顺正理论》卷六;《成唯识论》卷八、卷十;《成唯识论了义灯》卷五(末);《瑜伽师地论》卷五十四、卷五十九;《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九;《大乘义章》卷九;《四教义》卷一、卷四、卷七;《华严五教章》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