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新唯识论


  《熊十力论著集》之一。近代中国思想家熊十力(1885~1968)的代表作。为融会儒佛二家思想,而自成体系的哲学名著。
  熊氏在辛亥革命前后致力于钻研儒学,1920年前后由儒转佛,研究大乘空有二宗。19 23年在北京大学讲授唯识学概论,此后,一步一步扬弃佛家唯识,而归宗易学,遂有1932年的文言文本《新唯识论》问世。其后,经过《破新唯识论》与《破破新唯识论》的论战,熊氏进一步扩充及发展自己的思想,而有语体文本的《新唯识论》问世。本书有多种版本,大陆与台湾都曾多次印行。
  熊氏曾问学于民初唯识学大师欧阳渐。故熊氏此书出版后,由于内容批判唯识学及佛家之若干观点,故颇引起欧阳渐等佛学人士之不满。欧阳渐之门人刘定权所撰之《破新唯识论》即为辟斥此书之作品。然熊氏亦不心服,曾再撰《破破新唯识论》以相驳斥。
  ◎附︰熊十力〈新唯识论与佛家之根本差异〉(摘录自《十力语要》)
  新论与佛家元来意思根本异处,其略可言。佛家思想毕竟是趣寂的、是超生的(“超生”二字见《慈恩传》)、是出世的。如《阿含经》专以不受后有为归趣(不受后有即是不受后生)。此为本师释迦氏之思想。后来小乘大乘各派诸师,始终不离此宗极。大乘以无住涅槃为言,即谓生死、涅槃、两无住着。然此确不是达观派的人生态度,却是他理想中一种神圣的境地。盖以众生未度尽,则菩萨必不舍众生;故虽不住生死而亦不住涅槃,如是得随类现化。政其愿力,终以度脱一切众生为蕲向,即以出世为蕲向。佛家哲学思想,无论若何深广,要之,始终不稍变其宗教的根本观念,即为生死发心,而归趣出世的观念。此是佛家宗旨,万不可不认怫。新论则为纯粹的人生主义,而姑置宗教的出世观念于不议不论之列,此其根本不同者一。
  佛家本师释迦,其思想最精者,莫如十二缘生之说。此在阿含可见。是其为说,固属人生论之范围,及后来大小乘诸师,则始进而参究宇宙论,尤其本体论。旧著《破破论》(《破破新唯识论》之省称),述此变迁概略,颇为扼要。至于大乘空宗直下明空,妙显本体。有宗至唯识之论出,虽主即用显体,然其谈用则八识种现,是谓能变(现行八识各各种子,皆为能变。现行八识各各自体分,亦皆为能变),是谓生灭。其谈本体,即所谓真如,则是不变,是不生不灭,颇有体用截成二片之嫌。即其为说,似于变动与生灭的宇宙之背后,别有不变不动、不生不灭的实法,叫做本体。吾夙致疑乎此,潜思十余年,而后悟即体即用。即流行即主宰,即现象即真实,即变即不变,即动即不动,即生灭即不生灭。是故即体而言用在体,即用而言体在用,此其根本不同者二。
  转变章,以翕辟与生灭两义曲尽玄微。一方面随顺俗谛,成立心物万象,即所谓宇宙。一方面明翕辟与生灭都无暂住的实法,即无实宇宙,只是本体之流行、幻现宇宙万象而已。然复须知,流行者,用之异名,用者体之用。无体即无用,离用亦不可得体。故乃于流行无住之用,识此即是如如不动之体,而万象又莫非真实,功能章末□方承转变章,而结归真谛义趣。
  新论以翕辟义破旧师聚集名心之说,而于西洋哲家唯心唯物之论,皆不蹈其蹊径。心物本相对得名,顺俗,则心物两皆成立。证真,则境空而心亦俱空。其所以顺俗而两皆可成者,则依翕辟而假说为心物云耳。翕辟便是本体之流行,这个流行的作用,不是孤独的,所以一翕一辟。
  [参考资料] 印顺《评熊十力的新唯识论》(《妙云集》下编{7});《吕澄、熊十力论学书信集》(《世界佛学名著译丛》{48}附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