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方便(梵upāya,巴upāya,藏thabs)


  旧译善权,又译权巧施设。音译有“沤波耶”等语。为佛教思想体系或实践上之重要术语。有多种意义,分释如次︰
  (一)相对于“真实法”的方便︰系指为诱引众生入真实法而权设的法门。称权假方便、善巧方便。佛菩萨应众生之根机而施与化益者即是。如吉藏《法华经义疏》卷三云(大正34‧482c)︰“方便是善巧之名,善巧者智用也。理实无三,以方便力是故说三,故名善巧。”窥基《法华经玄赞》卷三亦云(大正34‧695b)︰“权巧方便,实无此事,应物权现,故言方便。”
  (二)相对于“般若实智”的方便︰乃照现于平等实智之上的差别权智。如昙鸾《往生论注》卷下云(大正40‧842c)︰“般若者,达如之慧名;方便者,通权之智称。达如则心行寂灭,通权则备省众机。”
  (三)指为证见真理而修的加行。
  “方便”因有上述多种意义,故其类别有许多种。
  (1)慧远《大乘义章》卷十五及《无量寿经义疏》所列的四种方便,即进趣方便、权巧方便、施造方便、集成方便。
  (2)吉藏《胜鬘宝窟》卷上所列的五种方便,即进趣方便、善巧方便、善权方便、施造方便、集成方便。
  (3)窥基《法华玄赞》卷三所列的三种方便,即进趣方便、施为方便、集成方便。后又从施为方便中开出权巧方便,而成为四种方便。
  其中“进趣方便”指见道前七方便;“权巧方便”、“善权方便”指实无其事,应物权现;如实无三乘,权巧而说三;“善巧方便”、“施为方便”及慧远的“施造方便”同指十波罗蜜中的方便波罗蜜。而吉藏的“施造方便”则指《地持经》所说的十二巧方便;“集成方便”指诸法同体,巧相集成。如真如中具恒沙佛法,又如诸法有六相等。
  此外,《净名经疏》卷三说有自行、化他、自他三方便。“自行方便”指佛及四十一位所证的不思议二谛之理。“化他方便”指藏、通、别三教及圆教有门所明的诸菩萨不断烦恼,平等照了界内、界外的种种法门。“自他方便”指前二种方便之相对合论。又,《地持经》说有十二巧方便,《摩诃止观》说有二十五方便。
  ◎附一︰〈二方便〉(摘译自《佛教大辞汇》)
  “二方便”一词,含有二义。玆分释如次︰
  (一)指世间善巧方便与出世间善巧方便︰语出《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卷十。
  (1)世间善巧方便︰略称世间方便,即菩萨为自利、利他,或为二利而示现的种种善巧施为,以此方便尚有所得、有执着,故名为世间善巧方便。
  (2)出世间善巧方便︰略称出世间方便,即菩萨但为利他,不为自利所示现的种种善巧施为,以此方便无所得且无执着,故名出世间善巧方便。
  (二)指细作方便与不念方便︰即无著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卷中所说(大正25‧772c)︰“为破色身影像相故,显示二种方便,(一)细作方便,如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宁为多不等;(二)不念方便,如经︰是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其中,细作方便是为破除众生对色身之相的执着而设譬喻。即仔细分析,善巧述说,以显示色身本来是假。而不念方便是令众生通达诸微尘非诸微尘,不生念想,而舍离对色身诸相的执着。
  (三)指体外方便与同体方便︰乃天台宗所说。
  (1)体外方便︰指尔前诸经所说,乃对望真实而立的方便。
  (2)同体方便︰又作体内方便,指《法华经》所开显的真实法,即真实的上方便。
  智顗《法华文句》卷三(上)(大正34‧36b)︰“体外方便,化物之权随他意语。(中略)同体方便,即是自行权随自意语。”
  ◎附二︰〈六种巧方便〉(摘译自《佛教大辞汇》)
  六种巧方便,乃《菩萨地持经》中所说的菩萨为度化坏佛法者、处中者、已入者、已熟者等四种众生,当行的六种巧方便。即随顺、立要、异相、逼迫、报恩、清净等六种巧方便。
  (1)随顺巧方便︰谓菩萨欲为众生说法,先以善巧方便,随顺教诫,令生信乐之心,然后以如来甚深法义,令其易解易入,获大利益。
  (2)立要巧方便︰要即誓约,谓若有众生从菩萨要索田宅、饮食、钱财等种种资生之具时,菩萨即与之立誓约,言︰汝能供养父母、沙门、婆罗门及受持禁戒者,我当施汝,若不能,则不施与。彼众生既闻此誓约,即能如说修行,满所愿欲。
  (3)异相巧方便︰谓菩萨既教众生供养父母、沙门、婆罗门及受持禁戒者,或有不顺其教者,菩萨则现乖异瞋责之相,令彼有所畏惧,舍恶从善。
  (4)逼迫巧方便︰谓菩萨于自眷属作是言教,若我眷属有不供养父母,乃至犯诸禁戒者,我当断其供给,或加调罚,或至摈斥。彼诸眷属畏其谪罚,即修众善,断诸恶法。
  (5)报恩巧方便︰谓菩萨先有恩德及于众生,或施以财物,或脱诸苦难,及免诸恐怖,救疗众病,令得安乐。而众生知恩欲酬报者,菩萨则不欲其世间财利,但望其供养父母,乃至受持禁戒。
  (6)清净巧方便︰谓菩萨住究竟地,生兜率天,从兜率天来生世间或生王宫,舍上妙乐,出家学道,令诸众生舍离高慢,及成无上菩萨,又令众生坚固信乐,同求佛道,所有惑染,悉皆清净。
  此外,同经又说菩萨巧方便略有十二种,为起内佛法者有六种,即(1)菩萨悲心,顾念一切众生;(2)一切诸行,如实了知;(3)求无上菩提智;(4)依顾念众生舍离生死;(5)依诸行如实知,以无染心轮转生死;(6)依求佛智慧炽然精进。为外成熟众生有六种,即(1)菩萨巧方便,以少善根起无量果;(2)以少方便,起无量善根;(3)令毁坏佛法者除其暴害;(4)处中者令入佛中;(5)已入众生令其成熟;(6)已成熟者令得解脱。
  ◎附三︰〈十种方便〉(摘译自《佛教大辞汇》)
  十种方便,指菩萨行者的十种善巧方便。出自旧译《华严经》卷四十〈离世间品〉,新译《华严经》卷五十六则称此为十种勤修。即︰
  (1)布施方便︰谓悉舍一切,不求回报。
  (2)持戒方便︰谓持一切戒,具行头陀行,少欲知足,威仪清净。
  (3)忍辱方便︰谓忍一切恶,离一切颠倒、瞋恚、我慢及自他之想。
  (4)精进方便︰谓究竟身口意三业,一切所作皆不退转。
  (5)禅定方便︰谓远离一切五欲诸烦恼,勤修禅定,解脱三昧,出现神通。
  (6)智慧方便︰谓离愚痴烦恼,长养一切功德,心无厌足并能开发慧解。
  (7)大慈方便︰谓运平等大慈之心,利乐一切众生。
  (8)大悲方便︰谓知一切诸法无自性,起平等大悲之心,代众生受诸烦恼。
  (9)觉悟方便︰谓以决定无碍智示现一切众生,令了悟十性。
  (10)转不退法轮方便︰谓转无上法轮,化导众生,使如教修学,不退行位。
  ◎附四︰印顺《印度佛教思想史》第三章(摘录)
  “方便”在大乘佛法中的重要性(更影响到秘密大乘佛法),是应该特别重视的。罗什所译《维摩诘所说经》,经题下注“一名不思议解脱”。《华严经》的〈入法界品〉,《智度论》称为《不可思议解脱经》;《四十华严经》题,也作“入不可思议解脱境界”。解脱(vimukti)是佛法的修行目标,大乘佛法称为“不思议解脱”,形式与方法上,应有某种程度的差异;差别的重点,就是方便。
  (一)菩萨道是依释尊过去的本生(jātaka)而形成的。在本生中,修菩萨行的,不一定是出家的。如善财(Sudhana)所参访的善知识(菩萨),多数是人。出家的,有比丘,比丘尼。在家的,有仁慈的国王,法官,航海者,医师,制香师,语言学者,数学家,长者,优婆夷,童女等;也有方便示现残酷严刑的国王,爱欲的淫女,愚痴的“服树皮衣”的外道仙人,“五热炙身”的苦行婆罗门。也有不是人的,如一头四手的大夫(神);众多的夜天,是女性的夜叉(yakṣa)。有的是出家,有的是在家;有的是人,有的是鬼神︰这样的菩萨而修菩萨行,当然与“佛法”不同了。
  (二)“佛法”中,在家是可以证果的,但住持佛法,属于出家僧。不涉政治,不事生产,表现谨严拔俗的清净形象。为了维护僧伽的清净,有些地方是不能去的,有些人是不能随便接触的,有些事是不可以做的。遵守传统制度,与社会保持适当距离,对佛法的普化人间,似乎有所不足。“大乘佛法”的菩萨,以不同身分,普入各阶层,从事不同事业,以不同方便,普化人间。理想的“大乘佛法”,与谨严拔俗的比丘生活,说法利生,作风上显然不同。就是现出家相的文殊菩萨,不在僧中雨安居(varṣika),而在“王宫采女中,及诸淫女、小儿之中三月”,也与传统的出家生活不同。 这一大乘的方便风格,正是受了流行这一地区,重“法”而不重“律”的大众部(Mahā-saṃghika)系的影响。鸡胤部(Kaukkuṭika)主张,衣、食、住一切随宜;北道部(Uttarapathaka)说有在家阿罗汉。南方大乘──“文殊法门”、“入法界品”所表现的解行,就是在这种部派思想上,适应地域文明而发展起来的。
  [参考资料] 《成唯识论述记》卷九(末);《长阿含》卷一〈大本经〉;《大般若经》卷三二八;旧译《华严经》卷三十七;《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五;《十地经论》卷一;平川彰《法华思想》;横超慧日编著《法华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