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方广大庄严经(梵Lalitavistara,藏ḥphags-pargya-cher-rol-pa shes-bya-ba theg-pa chen-poḥi mdo)


  十二卷。唐‧地婆诃罗译。又称《神通游戏经》《大庄严经》。收在《大正藏》第三册。主要叙述释尊从兜率天宫下,至初转法轮之间的一些事迹。亦即本经是依据大乘思想,因应佛身观之发展而形成的佛传。
  全经十二卷分二十七品,此与现存梵本《Lalitavistara》二十七品,大体上颇为一致,而被视为本经异译的西晋‧竺法护译《普曜经》,则有八卷三十品。两者之间或存或缺,略有差异,玆对照二汉译本及梵本等三本之品名如次︰
  《普曜经》     《方广大庄严经》  《Lalitavistara》
  论降神品第一────序品第一      1.Nadana-parivartah
            兜率天宫品第二   2.Samutsaha-pa.
            胜族品第三     3.Kulaparisuddhi-pa.
  说法门品第二────法门品第四     4.Dharmalokamukha-pa.
  所现象品第三────降生品第五     5.Pracala-pa.
  降神处胎品第四───处胎品第六     6.Garbhavakranti-pa.
  欲生时三十
  二瑞品第五─────诞生品第七     7.Janma-pa.
  入天祠品第六────入天祠品第八    8.Devakulopanayana-pa.
            宝庄严具品第九   9.Abharana-pa.
  现书品第七─────示书品第十     10.Lipisalasamdarsana-pa.
  坐树下观犁品第八──观务农品第十一   11.Krsigrama-pa.
  王为太子求妃品第九─现艺品第十二    12.Silpasamdarsana-pa.
  试艺品第十
  (无)       音乐发悟品第十三  13.Samcodana-pa.
  四出观品第十一───感梦品第十四    14.Svapna-pa.
  出家品第十二────出家品第十五    15.Abhiniskramana-pa.
  告车匿被马     频婆娑罗王劝受
  品第十三──────俗利品第十六    16.Bimbisaropasamkramana-pa.
  异学三部品第十四──苦行品第十七    17.Duskaracarya-pa.
  六年勤苦行
  品第十五──────往尼连河品第十八  18.Nairanjana-pa.
  迦龙品第十六────诣菩提场品第十九  19.Bodhimandagamana-pa.
  召魔品第十七    严菩提场品第二十  20.Bodhimandavyuha-pa.
  降魔品第十八────降魔品第二十一   21.Maradharsana-pa.
  行道禅思品第十九──成正觉品第二十二  22.Abhisambodhana-pa.
  诸天贺佛成
  道品第二十─────赞叹品第二十三   23.Samstava-pa.
  观树品第二十一───商人蒙记品第二十四 24.Trapusabhallika-pa.
  商人轖奉?品 麸鲜
  第二十二
  梵天劝助说法品   大梵天王劝请品
  第二十三      第二十五      25.Adhyesana-pa.
  拘邻等品第二十四──转法轮品第二十六
            之一        26.Dharmacakrapravartana-pa.
  十八变品第二十五
  佛至摩竭国品
  第二十六──────转法轮品之二    (无)
  化舍利弗目连品
  第二十七
  优陀那品第二十八
  叹佛品第二十九───嘱累品第二十七   27.Nigama-pa.
  嘱累品第三十
  关于本经中的大乘思想以及与其他经典的关系,玆分数点,略述如次︰
  (1)从本经谈到“五十二种善根”、“四十分位”、“十地究竟”等理趣,可以看出本经与华严思想有关。又,〈诣菩提场品〉中,谓菩萨东向,结跏趺坐于菩提树下,入方广神通游戏大严定时,现身坐于无量菩萨及诸天人众所供八万四千狮子座上,一一身上皆具众妙相好庄严。一切菩萨及诸天人皆谓菩萨独坐其座云云。与此相同的描述,也曾出现在姚秦‧鸠摩罗什译《首楞严三昧经》中,而这正是极其明显的华严色彩。此外,〈成正觉品〉中有“如来藏”、“清净法界”之语。此中之“如来藏”,虽未必有“真如如来藏”之意,然其与如来藏思想之经典有关,则是可以确知的。
  (2)本经的〈大梵天王劝请品〉将上、中、下等三根分为邪定、正定、不定等三聚。亦即佛初成正觉后,作是思惟︰佛所证法甚深,众生难解,是故应默然而住。时,梵天知如来默然之旨,乃往诣佛所,劝转法轮。世尊遂以佛眼观诸众生,知彼等有邪定、正定、不定等三种根机。邪定聚之众生,不论佛说不说法,皆不能毕竟了知法。正定聚众生,不论佛说不说法,皆能了知法。至于不定聚众生,则是佛若说法则能了知,佛若不说法则不能了知。因此,佛为此不定聚众生起大悲心,接受梵天之请而转法轮。此三聚思想,亦出现于《大智度论》书中。其后被吸收入瑜伽唯识系统中,成为五性各别思想之根据。
  (3)本经〈入天祠品〉中“芥子并须弥,牛迹方溟海,日月对萤火,岂足以为伦”的譬喻,在《维摩经》〈弟子品〉及〈不思议品〉也曾述及。而〈转法轮品〉中的“一切众生随类各解”,则犹如《维摩经》〈佛国品〉中的“众生随类各得解”。“会真如,同法性,等实际”相当于《维摩经》〈弟子品〉的“法性”、“如”、“实际”。此外,〈转法轮品〉中的“性惟是一,入于诸法,是为不二”以及“言语路断,心行处灭”等,完全是维摩默不二之心境。因此,可以说《维摩经》的思想最接近本经,也给予最多的影响。
  关于本经的经名,其所以称为“大庄严”或“神通游戏”,这是因为梵文“lalita”,即含有“游戏”与“神通”两种意思。因此,本经的序品,兼取二意,而称此为“方广神通游戏大庄严法门”。至于本经之异译所以称为《普曜经》,则应是取其“庄严”之意而成的。
  本经流传颇广。爪哇波罗浮屠(Boro-Budur)的佛传雕画、我国南京栖霞寺舍利塔基坛的释迦八相图,都是根据本经的内容所绘成。关于本经之传译,据《大周刊定众经目录》卷一〈大乘单译经目〉所述,本经于唐‧垂拱元年(685)在西京西太原寺归宁院译出。然《开元释教录》卷九则载永淳二年(683)九月十五日于归宁院译讫。该录且谓此经总有四译,即(1)《出三藏记集》卷四〈失译杂经录〉所载蜀‧〈普耀经〉八卷(阙);(2)西晋‧竺法护译《普曜经》八卷;(3)《出三藏记集》卷二所载,宋‧智严、宝云共译的《普耀经》六卷(阙);(4)唐‧地婆诃罗译《方广大庄严经》十二卷。本经的藏译本,与梵本一样,有二十七品,章句与本经大抵相同,仅阙〈转法轮品〉的后半。另有密特拉(RajendralalaMitra)的英译本,佛库(P.E. Foucaux)的法译本。
  [参考资料] 《佛本行集经》;《续古今译经图纪》;《支那佛教史迹评解》卷四;《Etude sur leLalita Vist-ara》;《Die Buddhalegende in den Skulpturen des Tempels von Bo^ro^-Bud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