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旃檀树(梵candana,巴candana,藏tsan-dan)
属檀香科之常绿乔木。又作旃檀、旃陀那、旃弹那、旃弹那、旃檀娜,或作真檀。《本草纲目》称为白檀或檀香。学名Sirium myr-tifolium。茎干高达二、三十呎,木质密致有香味,可供雕刻或制成佛具;根部研磨成粉末,可作香(称为旃檀香或檀香)。亦可制成香油。叶以一、二寸枪锋状对生,花作房状。果实是球形核果,大如蚕豆,熟则呈黑色,颇富汁液。核甚坚,竖之则有三凸棱。
有关此树之种类,据《慧琳音义》卷三、《慧苑音义》卷上均谓有白、赤二种。《慧苑音义》又云(大正54‧434c)︰“旃檀,此云与乐,谓白檀能治热病,赤檀能去风肿,皆是除疾身安之药,故名与乐也。”此外,《玄应音义》卷二十三谓有赤、白、紫等数种。又有牛头旃檀、蛇心檀两种,前者呈灰黄色,香气高,自古常用以雕刻佛像,如优填王即以牛头旃檀雕刻佛像。栴檀树
关于其产地,依《大明一统志》所载,广东、云南及岭南诸地皆有生产。此外,亦产于爪哇、泰国及印度德干半岛等地。
[参考资料] 《观佛三昧海经》卷一;《大智度论》卷十;《大唐西域记》卷二、卷十;《翻梵语》卷九;《翻译名义集》卷三;《枳橘易土集》卷十三;《类聚名物考》卷三一八;《解说西域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