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旃檀瑞像


  指以旃檀木刻制的释迦像。依《增一阿含经》卷二十八所载,佛成道后,上忉利天为母说法三个月,时,憍赏弥国优填王难禁思慕之情,遂请毗首羯摩天造佛形像,此是有佛像之始。相传优填王造像的同时,波斯匿王亦造金像。然另据《观佛三昧经》卷六所传,优填王所造者为金像。又,法显于《佛国记》中记载,波斯匿王所作系牛头旃檀木佛像,保存于祇洹精舍。
  又据《高僧传》卷一〈竺法兰〉条下所述,东汉明帝时,蔡愔等出使西域,携回释迦佛画像(相传为优填王旃檀像师之第四幅作品),明帝命画工图写,安置于清凉台及显节陵上,旧像今不存。若此事属实,则为佛像传至中国最古之一例。
  梁武帝尝梦释迦檀像东迁之事,遂于天监元年(502)遣郝鶱、谢文华等八十人至印度舍卫国求之。天监十年迎回其模像,帝率百僚迎入太极殿。其后元帝于荆州城北造大明寺安置之。该檀像曾由布覆盖,后因形貌有损,乃除去覆布以恢复原状,其后不详。又,隋文帝时,有真达者仿制此像,置于长安兴善寺。该像后于唐‧总章年间(668~669)被烧毁。
  此外,玄奘于《西域记》卷五,叙述憍赏弥国有高六十尺之大精舍,内安置优填王下令雕造之旃檀像。同书卷十二又列记自印度带回之佛像、经卷,如(大正51‧946c)︰“刻檀佛像一躯,通光座高尺有五寸,拟憍赏弥国出爱王思慕如来,刻檀写真像。”由此可知,玄奘西游时,不仅于憍赏弥国礼拜旃檀像,且曾携回模刻之像。
  又,后秦代,西域龟兹国鸠摩罗什东游,至中土时,尝赍一像。该像于宋、齐、梁、陈四朝,均供奉于江南龙光寺,故称“龙光瑞像”。隋代,该像移至扬州长乐寺(开元寺)。五代迁至金陵长先寺。北宋之初,太祖将之置于汴京开宝寺永安院。太宗时迎入滋福殿供养,复于西华门外建开圣禅寺安置之。元代供于大内。清初迎至北京鹫峰寺。康熙五年(1666),移至新建宏仁寺。其后不知所终。此外,奝然尝获宋太宗敕许而模刻此像。此像今仍安置于京都嵯峨清凉寺,古来以甚具灵验而颇受尊崇。世称此为三国传来之瑞像。
  ◎附一︰高田修着‧高桥宣治、杨美莉合译《佛像的起源》第一章第一节(摘录)
  《增一阿含经》之所传及其异传
  [《增一阿含经》之所传] 在佛典里记有佛像的起源与造像的功德等事,然多半是和优填王的刻檀像有关连的记述,可知此传说的流传很广。优填王,是释尊时代憍赏弥国的国王,根据经律的记载,传说他是第一个制作旃檀佛像的人,他所造的佛像在印度和中国相当有名。这传说,出自《增一阿含经》卷二十八,此一段记载,可说最为详尽,而且也最为一般人所熟悉,所引用。记载中又说,拘萨罗国舍卫城的波斯匿王也制作黄金像,这意味着最初制作的佛像有木像、金像二种。此一传说,载在《增一阿含经》卷二十八〈听法品〉之中。
  众所周知,《增一阿含经》是原始经典的阿含之一,其性质相当于南传中的《增支部》(Anguttara-Nikaya),但两者也不尽一致,尤其要注意的是,《增一阿含经》内搀入相当多的新成分,其中所揭橥的传说中之佛像制作和造像功德的部份,在南方佛教里是完全没有的。因为这个传说是出现于阿含经典的,因此,如果将上述出现于《增一阿含经》的传说,马上断定是一件很早便成立的事实的话,那是颇为不妥当而且危险的结论。由上面所提到的这个佛教故事内容来看,其主题就是升三十三天为母说法和由三道宝阶从天降下,而优填王等的造像或造像功德的说法,只不过是主题内的一些小插曲罢了。为母说法和从天降下的传说都是较早形成的故事,在南北两传中都有所记载流传,因此这两传说的形成经过,我们是可以作某一程度上的探索。可以这么说,与本问题有关的许多造像的插曲,在佛像的制作成为一般化了的时代就已经穿插附会在前面所述的两个古老的传说架构中了。恐怕这也是人们有意的安排,他们为了树立造像起源的权威性,所以把造像起源推溯到释尊时代,运用巧妙的穿插技法,说释尊上升三十三天,地上的信徒久未见释尊,思慕渴仰,连在家修行的国王也想念起释尊来了,于是国王制作了佛像,如此这般的编织这个造像起源故事,后世的人们久濡这种解释,自然深信不疑地接受它,而且愈说愈婉转。
  [异传] 对于《增一阿含经》所载之传说,是否可以把它视为是造像起源说的最古老形式,仍然是一个未决的问题。同一个传说在《大方便佛报恩经》卷三作这样极为简洁的叙述︰同样是为母说法的时候,优填王“恋慕如来,心怀愁毒,即以牛头旃檀摽像如来所有色身礼事供养,如佛在时无有异也”。如此简洁的文字记录,虽说不一定就是最原始的,这只有故事的架构,而不作任何文字上的润饰的记述形式,可以认为是此一传说的最原始型态。在这里没有提到波斯匿王的黄金像之事,也没有附会以后产生的造像功德之说法。
  《观佛三昧海经》所载,关于佛像的部份也是相当简略的,这部经典是最通行的大乘经典之一,润饰的部份十分多。与本问题有关的传说,说优填王制作的佛像是金像,而非旃檀像。所以我们把它列入异传内。
  该经所述与《增一阿含经》不同,它着重在释尊从天降下时金像和生佛互相礼拜的奇迹之说明,由此我们可以感觉到,它已经把造像起源的传说发展成别的解释了。
  最后,要提到的是七世纪末叶汉译的《大乘造像功德经》,在这经典内,很仔细地记载着这一传说,其内容和《增一阿含经》几乎完全一样(但没有提到波斯匿王之事)。在此经中说,优陀延王渴仰如来,因此召集国内的巧匠,以“文理体质坚密之纯紫旃檀木”制作如来的形像,然而却刻画不出佛所具的世上无比之相好,于是正当王踌躇犹豫之际,天匠毗首羯磨(Viśvakarman)出现,他为王制造了高七尺的佛坐像。后来王捧着这像迎接如来从天而降,虽是天匠之作,然比起生佛的话“犹如堆阜比须弥山,不可为喻”。《大乘造像功德经》有如此的一段记载,其下是记载有关于佛涅槃后,制作佛像的功德。
  以上所提到的经典,都记载着释尊在三十三天说法的时候,优填王制造佛像。很明显地,他们都是出自于同一个传说,但在内容上,各经典各自变化和衍生,纵令我们可以从那些记载中探索到传说的最原始形式,却无法依据那些探索的结果去推定这传说的原始形式是形成于那一个时期。唯一我们能作的,是依各经译出的年代,去窥知经典内所传造像发展的过程。
  另外,凡是与这些经说有同样价值的资料,例如犍陀罗雕刻中有一个图,是应该要附加说明的。该图中央坐着的大佛就是如来,右边雕有二比丘,背后是梵天、帝释二天,正作散花供养,佛的左边立着二供养人,二人手捧佛像,面向如来。这很明显的是描写从三十三天降下的释尊,优填王捧着其所造之佛像来迎接祂,并听佛说法。然在这图上,并没有出现《观佛三昧海经》内所记载的金像骑在象背上奉迎如来佛的场面;也没有该经与《三宝感应要略录》所说的佛像和真像互相礼拜的场面。
  总之,与本图内容最近的是《增一阿含经》所传之事。本图的制作当初不一定就是依据《增一阿含经》作的,但是如就传说的整个发展过程来看,他们皆是基于同一个时期所流传的造像传说作成的。尤其依这浮雕的式样看来,他应该是犍陀罗雕刻末期的作品,其年代恐怕不会超过三世纪末叶。然其大约的年代比《增一阿含经》的译出年代约早一百年。
  另外,雕像右边部份描述的就是《增一阿含经》的末段所记的《作佛形像经》以及《造立形像福报经》的内容,两者都是强调造像的功德。而且在《增一阿含经》里,在前面描述造像起源经过之后,接著有一段叙述佛从天降下时,优填王手捧佛像出场,听闻佛讲造像功德的情形。相对于此的,在《作佛形像经》(《造立形像福报经》是稍稍在内容上作发挥的别译本)里,单在造像功德福报这事上特别详细,由于它是大乘系的主要经典,所以对造像之事就不太关心。听闻者仍是优填王一个人。(中略)
  并且,《作佛形像经》和前面提到的《大方便佛报恩经》在经录里,都被认为是后汉时代的失译经。这论述不一定可信,然可以推景是︰本经的译出年代应该是相当早的。大乘经典中的《般舟三昧经》是后汉末叶译成的,其与造像有关的内容,我们仍然可以拿来参考。Rowland曾把前面所说的优填王造像的传说之成立,和二世纪中叶的迦腻色迦王的政策相结合,这一项推测并没有特殊的证据可以支持,不过在时代上,他的推论不见得不妥当。
  总之,有一点是绝对不会错的,那就是︰优填王造像传说是在佛像制作盛行的时代所产生的。
  ◎附二︰张羽新辑注〈清代喇嘛教碑刻录〉(摘录自《清政府与喇嘛教》)
  旃檀佛西来历代传祀记
  朕闻佛教迁善去恶,有裨治世化民,故历代尊崇,流传灵异,厥迹甚着。诚以出世入世,似属分途,而化俗淑民,初无二理。粤稽记录,佛以周昭王二十四年甲寅诞生西域,穆王五十二年壬申入灭。佛成道后,尝上忉利天,为母氏说法,数月未还。时优填王以久阔瞻依,乃刻旃檀像佛圣表,以伫翘想之怀。目犍连虑有缺谬,以神力摄三十二匠升天,谛观相好,三返乃得其真。既成,王暨国人,若与神对。及佛复降人间,王率臣庶往迎佛。其像升空谒佛,佛为摩顶记曰︰“我灭度千年后,尔往震旦国,大兴佛化。”佛灭千二百八十余年,始自西域传至龟兹。六十八年至凉州,一十四年至长安,一十七年至江左,百七十三年至淮南,三百一十七年复至江南,二十一年北至汴京。百七十七年,金太宗于辛亥岁迎至燕京,建水陆会,安奉于闵忠寺。十二年,是年,金熙宗于上京建大储庆寺成,奉迎于积庆阁中。二十年,金国海陵王复南迎燕京内殿。居五十四年,元朝丁丑岁三月,会内殿火,尚书石抹公迎往圣安寺。一十九年,至元世祖至元十二年乙亥,遣大臣孛罗等备法驾音伎,奉迎入万寿山仁智殿。居十五年,丁丑,建大圣万安寺,二十六年己丑,自仁智殿奉迎于寺之后殿。百四十余年,自尔迎于庆寿寺。至嘉靖十七年,居百二十余年,因寺回禄,奉迎于鹫峰寺。至康熙四年乙巳,居一百二十七年。计自优填王造像之岁,当穆王十二年辛卯,至我朝康熙五年丙午,凡二千六百五十余年矣。甚哉,巍巍瑞像,金姿玉容,光明相好,瞻仰供奉,如与神对。朕览历代之往迹,昭新创之宏模。乃考来仪,旧记所载,自西域传至中国,上下共二千六百五十余年之久,勒诸贞□,以纪盛事,垂之永久,用志不朽云。 康熙五年四月二十九日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