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早期佛教经论中所说的无,是指相对于“有”之“非有”,亦即相对于“存在”之“非存在”。如《杂阿含经》卷七云(大正2‧43c)︰“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何所有故,何所起,何所系着,何所见我,令诸众生作如是见、如是说︰无施、无会、无说、无善趣恶趣业报、无此世他世、无母无父、无众生。”《大毗婆沙论》卷七十六云(大正27‧393b)︰
  “若执无过去,应无过去佛。若无过去佛,无出家受具。(中略)复次,若过去、未来非实有者,彼现在世应亦是无。观过去未来施设现在故,若无三世便无有为。若无有为,亦无无为。观有为法立无为故。若无有为无为,应无一切法。若无一切法,应无解脱出离涅槃。如是便成大邪见者。勿有斯过。故知实有过去未来。”
  类似的用法,在大乘论典中亦可见及,如《中论》卷一〈观六种品〉云(大正30‧7c)︰“若使无有有,云何当有无,有无既已无,知有无者谁。”“浅智见诸法,若有若无相,是则不能见,灭见安隐法。”《大智度论》卷十八云(大正25‧194b)︰
  “菩萨观一切法一相,所谓无相。如牛中无羊相,羊中无牛相。如是等诸法中,各各无他相。如先言因有故,有心生,是法异于有,异故应无。若有法是牛,羊亦应是牛,何以故,有法不异故。若异则无,如是等一切皆无。”
  然而,一般而言,大乘经论中所说的“无”,其意涵较广,亦即如《中论》卷四、《大智度论》卷六等所说,系藉超越相对性之有无,泯绝诸法之假实断常,而以“无”为一切皆空之同义语。《大般若经》卷四云(大正5‧22b)︰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不异空,空不异受想行识,受想行识即是空,空即是受想行识,(中略)如是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地界,无水火风空识界,无眼处,无耳鼻舌身意处,无色处,无声香味触法处,(中略)无预流,无预流果,无一来,无一来果,无不还,无不还果,无阿罗汉,无阿罗汉果,无独觉,无独觉菩提,无菩萨,无菩萨行,无佛,无佛菩提。舍利子!修行般若波罗蜜多菩萨摩诃萨,与如是等法相应故,当言与般若波罗蜜多相应。”
  此中意趣,系以为若一一检讨任何存在物的存在情况,则可知并没有任何实际存在,就佛道修行的人格发展而言,其中的过程也没有任何可执着的东西。换句话说,“无”是彻底的,与般若波罗蜜多相应。故同经卷三十八又说,“无性”乃般若波罗蜜多之自性,此即依透彻之否定来开展大乘佛教无所滞碍执着的般若大慧。
  又,《华严经》与《般若经》的观点不同,因此,《华严经》之主要层面并不像《般若经》从否定面来开展般若大慧,然而亦非全无31类似用例。旧译卷三十(大正9‧595a)︰
  “一切诸佛正觉法界,无名无性,无三世名,无众生名,无法名,无非法名,无功德名,无非功德名,无菩萨名,无佛名,(中略)一切诸法皆悉寂灭,无入,无界,法界无所有,而亦不坏一切法相,一切诸法无有起者,悉如虚空一切法寂灭,无有业报,无所学。”
  这是以彻底的非存在来显示如来的超越境界。此外,《大乘入诸佛境界智光明庄严经》也有类似的义趣。
  在《维摩诘所说经》中,维摩曾以默然无言表现“无”的彻底性及积极性的意趣。而唯识学派所主张的“无”,则为脱离意识的客观对象。《成唯识论》卷二(大正31‧7a)︰“实无外境唯有内识似外境生,(中略)如愚所分别,外境实皆无。”在唯识学派的三性之中,分别性或遍计所执的自性都是无,如《摄大乘论释》卷五(大正31‧182a)︰“分别性相者,实无有尘。唯有识体显现为尘。”《成唯识论》卷八(大正31‧45c)︰“此所妄执自性差别,总名遍计所执自性,如是自性,都无所有。”
  中国诸师对“无”的概念,由《大乘大义章》《肇论》《注维摩诘经》等处可以窥知。他们所理解的“无”系与般若经验相即;但《大乘玄论》及《二谛义》,则认为“有”与“无”是各具意义的概念,故意图以“有”、“无”的概念来阐明佛教的真相。继承般若系统者,有《诸法无诤三昧法门》卷上;《摩诃止观》卷二(上);《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卷三(上)、卷六;《楞伽师资记》等。
  禅宗诸典籍均以为“无”的究竟意义,就是不执着任何外物。此“无”是一超越“有无”、“相对”的“无”。《无门关》(大正48‧292c)︰
  “赵州和尚因僧问︰狗子还有佛性也无?州云︰无。无门曰︰参禅须透祖师关,妙悟耍穷心路绝。祖关不透,心路不绝,尽是依草附木精灵。且道︰如何是祖师关?只者一个‘无’字,乃宗门一关也。(中略)么将三百六十骨节、八万四千毫窍通身起个疑团,参个‘无’字。昼夜提斯,莫作虚无会,莫作有无会。”
  净土宗与禅宗的见解,相距虽远,但《安乐集》卷上也有关于“无”的相关文句,其文云(大正47‧5c)︰“如来真法身者,无色无形,无现无著,不可见,无言说,无住处,无生无灭,是名真法身义也。”
  ◎附一︰冯友兰〈禅宗〉(摘录自《新原道》第八章)
  道生的“顿悟成佛义”,见于谢灵运的〈辩宗论〉。圣人“虽处有而同无”,同无是圣人的境界。刘遗民〈与僧肇书〉云︰“夫圣心冥寂,理极同无。”“虽处有名之中,而远与无名同。”(见《肇论》)谢灵运〈辩宗论〉亦说︰“体无鉴周,理归一极。”无就是无。无相就是诸法实相。对于诸法实相底知识,谓之般若。然诸法实相,不可为知的对象。所以般若是无知之知。得般若者之知诸法实相,实是与诸法实相,同为一体。此即所谓“理极同无”。亦即所谓“体无鉴周,理归一极。”鉴是鉴照。周是周遍。与无同体者,普照诸法。故体无则鉴周。体无同无的境界,就是涅槃。涅槃与般若,是一件事的两方面。涅槃是得般若者的境界。般若是得涅槃者的智慧。得涅槃则得般若。得般若则得涅槃。
  因为同无是一同即同,所以涅槃般若,亦是一得即得。修行者不能今日同一部分无,明日又同一部分无。无不能有部分。他同无即一下同无,不同无即不同无。涅槃般若,亦是得即一下得,不得即不得。一下同无即一下得涅槃般若。此所谓顿悟成佛。顿悟是得般若。成佛是得涅槃。〈辩宗论〉谓“有新论道士,以为寂鉴微妙,不容阶级。”又说︰“阶级教愚之谈,一悟得意之论矣。”新论道士,即谓道生。
  所谓“无”究竟是甚么,关于此问题,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无不是甚么,无就是“毕竟空”。空诸所有,又空其空。无是无相,无相故不能说是甚么。圣人的心与无同体。所以说圣人心如虚空。另一种说法是︰无是能生诸法底心。诸法都由心造。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法的生灭,就是心的生灭。诸法实相,就是众生的本心,或称本性,或称佛性。见诸法实相,就是明心见性。道生称为“反迷得极。归极得本。”(《涅槃经集解》卷一引)僧肇持第一种说法,道生的佛性义,则似是持第二种说法。后来禅家中亦有二种说法。有一派持第一种说法,常说︰非心非佛。有一派持第一种说法,常说︰即心即佛。用我们的标准说,第二种说法不如第一种说法之完全超乎形象。
  ◎附二︰〈无说句义〉(摘录自《胜宗十句义论》)
  无说句义︰云何谓“五种无”名无说句义?何者为五?(中略)“未生无”者,谓实、德、业因缘不会,犹未得生,名未生无。“已灭无”者,谓实、德、业或因势尽,或违缘生,虽生而坏,名已灭无。“更互无”者,谓诸实等彼此互无,名更互无。“不会无”者,谓有性、实等,随于是处无合无和合,名不会无。“毕竟无”者,谓无因故,三时不生,毕竟不起,名毕竟无。
  [参考资料] 《大般若经》卷五十;《摩诃止观》卷一;《十二门论》;《大智度论》卷十八;《六祖坛经》;《荷泽大师显宗记》;《法融禅师心铭》;《傅大士心王铭》;□芳光运(等)《佛教思想只现代》;久松真一(等)编《禅の本质と人间の真理》;久松真一《东洋人の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