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无住(714~774)(2)
唐代僧。凤翔郿县(陕西省)人,俗姓李。二十余岁时,遇嵩山慧安之徒陈楚璋,为说顿教,默传心法。天宝初年(742),往太原参访自在和尚,闻法后剃度出家。八年受具戒。十年到北灵州,其后二年间驻锡贺兰山。至德二年(757),往投成都府(四川省)净众寺无相。后登南阳白崖山,绝思断虑,专事禅坐。永泰二年(766),入住空慧寺。同年十月一日与相国杜鸿渐相问答,开演顿教法门。后住保唐寺。大历九年六月三日示寂。享年六十一。弟子有胜光寺净藏(超藏)、知一(超然)、登州忠信(超寂)、法轮等人。其后蔚成禅宗一派,名保唐宗,以无住为宗祖。其特色乃不拘教行,毁弃礼忏、转读、画佛、写经等佛事。主张起心即妄,不起即真,以分别为怨家,无分别为妙道等。
有关无住之机缘语句,载于《历代法宝记》中。有关其传承,《历代法宝记》认为是无相无住;而《圆觉经大疏钞》则认为是弘忍慧安陈楚璋无住。
◎附一︰印顺〈剑南的保唐宗〉(摘录自《中国禅宗史》第八章第一节)
保唐宗的成立者,是成都保唐寺无住。《传灯录》卷四,有无住的机缘语句,得法于净众寺的无相。宗密也把他看作五祖下的一支,如《圆觉经大疏钞》卷三之下说(卍续14‧556)︰“其先亦五祖下分出,即老安和上也。(中略)有一俗弟子陈楚璋,时号陈七哥。有一僧名无住,遇陈开示领悟,亦志行孤劲。后游蜀中,遇金和上开禅,亦预其会。但重咨问见,非改前悟。将欲传之于未闻,意以禀承俗人,恐非宜便,遂认金和上为师。”
老安是嵩山慧安;金和上是净众寺无相,为智诜的再传弟子。老安与智诜,都是弘忍门下,所以说保唐是五祖下的一系。然现存属于保唐宗的《历代法宝记》,所说并不如此,如说(大正51‧186a)︰
“和上(中略)法号无住。(中略)遇白衣居士陈楚璋,(中略)说顿教法。和上当遇之日,密契相知,默传心法。”
“天宝年间,忽闻范阳到次山有明和上,东京有神会和上,太原府有自在和上,并是第六祖师弟子,说顿教法。和上当日之时,亦未出家,遂往太原礼拜自在和上。自在和上说︰净中无净相,即是真净佛性。和上闻法已,心意快然。欲辞前途,老和上共诸师大德苦留,不放此真法栋梁,便与削发披衣。天宝八载,受具戒。”
“乾元二年正月,到成都府净众(原误作“泉”)寺。初到之时,逢安干师,引见金和上,和上见非常欢喜。(中略)其时正是受缘之日,当夜随众受缘,经三日三夜。”
依《历代法宝记》,无住还没有出家时,从老安弟子陈楚璋得法。天宝八年(749)前,从六祖弟子(并州)自在,受法出家。乾元二年(759),在成都金和上处,也随众“受缘”三日夜。依此明确的记载,无住初与老安门下有关,而出家后是慧能的再传弟子。与净众寺的金和尚无相,仅有极短暂的,形式上的关系。《历代法宝记》,肯定的以慧能为六祖,受到神会所传的顿教的影响。无住并以传衣为据,自以为直承慧能的顿法,这应该是(至少是依附)曹溪门下的一流。无住住成都的保唐寺,受相国杜鸿渐的尊信。传禅的时代并不长,从永泰二年(766)到大历九年(774),只有九个年头,时代与道一、希迁相当。
◎附二︰冉云华〈东海大师无相传研究〉(摘录自《中国佛教文化研究论集》)
无住到底是不是像《历代法宝记》所说那样──是无相派禅法的唯一嫡传?在这一点上,原籍四川的佛学思想家宗密,曾经清楚告诉读者,无住的保唐派和无相的净众派,无论是在哲学见解,或是宗教实践上,都有不同。宗密写道︰“复有保唐宗,所解似同,所修全异。”从两人师承系统上观察,宗密在另一本书中指出,无住先跟一位俗家师父陈楚璋(又称陈七哥)学习禅法。因为陈是白衣俗人,无住深觉传法不便,所以决定另寻出路。后来他游化到益州地方遇见无相,“遂认金和尚为师”。虽然如此,宗密马上指出︰无住“指示注意大同;其传授仪式,与金门下全异。”就是在示法上,无住虽然“亦传金和尚三句言,但改忘为妄。云诸同学错预先师言旨。”《历代法宝记》证实了宗密所记的无住历史,和他与无相不同的地方。
[参考资料] 《禅门师资承袭图》;《宗镜录》卷八;《景德传灯录》卷四;《五灯会元》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