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无分别智(梵nir-vikalpa-jñāna,藏rnam-parmi-rtog-p aḥi ye-śes)


  谓离主观、客观相,平等地运作的智慧。也是超越概念式思维的真实观智。用佛教术语来说,这是指离能取、所取之相,而转为平等性之智。如陈译《摄大乘论释》卷十一云(大正31‧235b)︰“无分别智,缘一切有为无为等诸法真如,通为一境,此智与境无复分别。”
  唐译《摄大乘论释》卷六云(大正31‧351c)︰
  “尔时菩萨平等平等、所缘能缘无分别智已得生起者,所缘谓真如,能缘谓真智。此二平等譬如虚空。即是不住所取能取二种性义,由不分别所取能取,是故说名无分别智。”
  此谓菩萨于初地入见道时,缘一切法之真如,断离所取与能取之分别,境智冥合,平等而无分别,此时之智即为无分别智。
  此智可分为三种,即加行、根本、后得。其中,为道之因之寻思慧,称为加行无分别智或加行智;为道之体之正证慧,称为根本无分别智、出世无分别智或根本智;为道果之出观起用慧,称为后得无分别智或后得智。
  唐译《摄大乘论释》卷八提及此智的自性,谓(大正31‧363c)︰
  “此中,无分别智离五种相以为自性,(一)离无作意故,(二)离过有寻有伺地故,(三)离想受灭寂静故,(四)离色自性故,(五)离于真义异计度故。离此五相,应知是名无分别智。”
  无分别智以修慧为体,菩萨于十地之位数数修习,第八地以后即任运相续。陈译《摄大乘论释》卷十二云,无分别与菩萨无异,无分别智之自性即是菩萨之自性,菩萨以无分别智为体。
  ◎附一︰印顺《辨法法性论讲记》(摘录)
  无分别智,主要是证悟法性的证智,但依经立论,有三种无分别智︰(1)加行无分别智;(2)根本无分别智;(3)后得无分别智。什么是加行无分别智?这是在没有证悟,得根本无分别智以前,修唯识观行。如有得加行、无得加行、有得无得加行、无得有得加行,其中所取相不可得、能取相不可得、真如相不可得,那种观察慧,是无分别的观察,名无分别观。没有得到证悟的无分别智,但依无分别的观慧为加行,能引起这真正的无分别智,所以这种智慧,名为加行无分别智。众生一向是虚妄分别,处处分别,所以流转生死。要离分别,却不可能一下无分别,佛法的方便善巧,就是用分别来破除分别。无分别观察,观察能取、所取,能诠、所诠不可得,这种观察慧,也是一种分别,但不是随顺世俗的分别,虽还是分别,而是随顺胜义,向于胜义的分别,有破坏分别,破坏种种妄识的功能。所以修唯识无分别观,无分别观也是分别抉择;依无分别的分别,渐次深入,达到虚妄分别的彻底除遣,证入无分别法性,以分别观智,遣除虚妄分别,譬喻很多,例如以小橛出大橛。如竹管里本来是空的,但有木橛塞在里面,有什么办法恢复竹管的中空呢?可以另取一根小木橛,对准大的木橛,用力推击它,等到大木橛出来了,小木橛也跟着出来了,恢复了竹管中空的本相。分别抉择的无分别观慧,是分别而遣除分别,所以名为加行无分别智。(中略)
  经上这样说︰(一)“由现一切法,见如虚空故”。这,可以解说根本无分别智,而主要是后得无分别智。现前的一切法,见一切法犹如虚空。云气不是虚空,光明不是虚空,日、月和星都不是虚空,蔚蓝色也不是虚空,只可说虚空是毕竟清净无著无碍,无二无别。唯识学以虚空譬喻圆成实性,所以这可能是根本无分别智,但这是依现起的一切法,见如虚空,不是一切不现,所以是后得智的带相观空。(二)“及一切诸行,见如幻等故”,这是后得无分别智的达有。诸行的行,是迁流造作的意义。迁流所以是有生有灭的,变化不息的世间一切法,那一样不是行?后得智见一切诸行都是如幻的;如幻法虽非实有,却确有如幻相现起,所以后得无分别智,见一切法如幻,虽见一切法,与凡夫、二乘所见到的不同。
  中国天台宗、华严宗,称为圆教。在最初证悟时,以为就能证悟事理无碍,事事无碍,即空即假即中。如说菩萨先以根本智通达空性,次以后得智通达一切有如幻,就认为不圆满,不究竟。可是印度的大乘,无论是龙树菩萨的中观,弥勒、无著、世亲菩萨的唯识,都与中国的圆教不同。当然,究竟成佛时,是空有一如,理事无碍,法法更互涉入,但菩萨修行悟入,是有次第的。先要证悟一切法不现前,通达空性。然后起如幻智,通达一切有。起初是彼此出没,有前后的,久久才能二谛圆融无碍。唯识宗对于无分别智,分别为根本智,后得智,就表示先后的意义。《密严经》说︰“非不见真如,而能了诸行,皆如幻事等,虽有而非真。”这可见没有通过真如的证悟,是不能通达诸行如幻的。龙树菩萨也说︰“般若将入毕竟空,绝诸戏论;方便将出毕竟空,严土化生。”般若就是根本无分别智,使我们证入毕竟空,那时是没有一切戏论相的。从般若起方便,就是后得无分别智。起方便智,才能达有──庄严净土,利益众生,起种种如幻如化的事业。所以印度大乘经论,对于修行证悟的历程,都是先证得一切法性;再起后得无分别智,了一切法如幻如化。
  无分别智的性相有三种︰(1)是住法性,(2)是无现,是依根本无分别智说的,(3)依经说,明后得无分别智,观一切相如虚空,了一切是幻有。从这样的智相,显出无分别智的自性。
  ◎附二︰印顺《摄大乘论讲记》第七章第三节(摘录)
  《摄大乘论》︰“此中无分别智,离五种相以为自性︰(一)离无作意故,(二)离过有寻有伺地故,(三)离想受灭寂静故,(四)离色自性故,(五)离于真义异计度故。离此五相,应知是名无分别智。”
  《讲记》︰“无分别智”是圣智,它的自性,非亲证不能自觉的,所以从正面去说明非常困难,最好用烘云托月法,从反面──遮遣的方法去显示。这就是说︰要“离五种相”,才是无分别智的“自性”。
  (1)“离无作意”︰作意即思惟,无分别智要远离思惟的。但也有离作意而不是无分别智的,如酒醉、闷绝、熟睡等,所以必须要离开这样的无作意,才是真正的无分别智。
  (2)“离过有寻有伺地”︰无分别智是超寻伺境的,然无寻伺──如二禅以上的无寻无伺地,仍不是无分别智,所以还要离去这样的无寻伺,才是真实无分别智。
  (3)“离想受灭寂静”︰无分别智是无受想心行的,但受想心行俱灭的灭尽定,虽是圣者所得的,还不是无分别智,所以还要离去这样的想受灭的寂静,才是般若无分别智。
  (4)“离色自性”︰无分别智离去妄心的有分别性,但智的无分别与色性的无分别不同,不然,得此无分别智的圣者,不将要与木石一样块然无知了吗?所以无分别智是要离去色自性的。
  (5)“离于真义异计度”︰离前四相直取真义的如相,但如果计度拟议这真如,或心上有不分别的空相现前,这既然含有种种计度的成分,自然不是无分别智。无分别智是要离去于真义计度的。
  总之,它是无分别的,但决不是世间无作意等的五种无分别。离了这五相,才是真实的无分别智
  [参考资料] 陈译《摄大乘论释》卷八、卷九;《大乘庄严经论》卷三;《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十四;《成唯识论》卷九、卷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