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无尽藏(1)


  中国古代佛教寺院所设置之金融机构的名称。或称无尽、寺库、质库、长生库、解典库、解库。“无尽”,原意谓德极广;“藏”,指包含无尽之德者。其后,此词被引申借用,印度称寺院之财为无尽财,中国称寺院所设之金融机构为无尽藏。另外,现在日本的无尽会社或无尽等金融业,亦源自此“无尽藏”一词。
  中国佛教寺院设置无尽藏之制,始于南北朝,而盛行于唐代。设置的目的,原在社会救济。即以信众喜舍之财为基金,于发生饥馑时,借给贫民,借贷时不须立字据,利息极低,且以不定期限方式归还。但至宋代所谓的长生库、元朝的解典库时,则变成一种主办放款业务的营利事业,全然成为寺院经济来源之一。
  此种无尽藏的设置,由于利息低,又可不定期归还,故甚受大众欢迎,相当盛行。一般寺院多设有此种机构,其中以唐代长安三阶教化度寺的无尽藏院最为有名。化度寺的无尽藏院,系三阶教僧信义(一作信行)于武德(618~626)年间所设,其目的在救济饥荒时的贫民、修复伽蓝及供养三宝。
  ◎附一︰J. Gernet着‧耿升译〈无尽藏〉(摘录自《中国五至十世纪的寺院经济》第四章)
  在本文中,我们被迫只限于研究一些典型例证。从七世纪下半叶一直到玄宗主持朝纲,三阶教宗奇迹般地致富史就是这种异乎寻常的例证之一。它具有多重意义︰该宗突然发迹似乎仅仅是由于动产供物的丰富造成的,供物中包括布匹、钱币、贵重物品、黄金和白银。如果我们联想到大多数中国教团都是由质钱和出租而发财致富的情况,那么三阶教宗则形成了一种非常惹人注目的事实。但是,仅从我们通过该宗的条例和制度所管见的现象也可以说明,它是中国整个佛教界特有的一种积累财富的手段,其基础是属于心理学范畴的。在此问题上必须指出,本处所涉及到的阶段(约为640~713年)是宗教虔诚最为强烈的时代之一,我们掌握多种证据。
  《两京新记》中指出︰在京师长安的“化度寺,寺内有无尽藏院,即信行所立。京城施舍,后渐崇盛。贞观(627~649)之后,钱、帛、金、积聚不可胜计。常使名僧监藏,供天下伽蓝(saṃggharama)。修理藏内所供天下伽蓝修理,燕、凉、蜀、赵咸来取给。每日所出,亦不胜数。或有举便,亦不作文约。但往至期还送而已”。
  978年成书的《太平广记》证明了《两京新记》中的资料,并且作了某些具体澄清︰
  “武德中(618~626),有沙门信义(《两京新记》作信行)习禅,以三阶为业。于化度寺置无尽藏。贞观之后,舍施钱帛金玉,积聚不可胜计。常使此僧监当,分为三分︰一分供养天下伽蓝增修之备,一分以施天下饥馁悲田之苦,一分以充供养无碍仕女礼忏。阗咽舍施,争次不得。更有连车载钱绢,舍而弃去,不知姓名。”
  713年的一道敕旨也向我们提供了有关这类大量供物的某些详细情节,它说明供物主要是在年初润入的。
  开元元年(713)四月的一道圣旨严禁上流社会的男女(仕女)向佛教寺院布施钱︰
  “闻化度寺及福先寺三陛[阶]僧创无尽藏。每年正月四日,天下士女施钱,名为‘护法’,称济贫弱,奷欺事真正,即宜禁断。其藏钱付御使台、河南府勾会知数,明为文薄[簿],待后处分。”
  所以,很清楚,长安和洛阳的无尽藏中的财富是由其信徒们的供物组成的。无尽藏中的财产主要是动产︰钱币、各种布匹、黄金、白银和贵重宝石。当然,在有关没收无尽藏中的财产的敕旨中也确实提到过不动产︰
  “六月丁亥,诏化度寺无尽藏︰财物、田、宅、六畜并宜散施京城观寺。先用修理破坏尊像、堂殿、桥梁。有余入常住,不得分与私房。从贫观寺给。”
  我们知道,武则天皇后曾决定向无尽藏施基金,特别是向由她创立的无尽藏施基金。如洛阳的福先寺广施,她在为658年的一卷佛经写的序中指出︰“将二亲所蓄,用两京之旧邸,莫不总结招提之境,咸充无尽之藏。”
  但这些土地和建筑仅仅是于次要的位置被列于无尽藏之中,因为这一机构的特点是以财富的频繁流动为基础的。《两京新记》中指出无尽藏中每天的收成与支出一样不可胜计。
  整个帝国的所有上层人士都在固定的时间,即每年正月四日向无尽藏奉献钱供。同样,为了建造或修缮虔诚性建筑,从四面八方都有人向无尽藏伸手寻求必要的补贴。这就是该制度的另一新颖特点,它扩大发展到了全中国。该制度特别是出现在今之四川、甘肃和直隶。当然,无尽藏也在一大批地区设有分机构或仓库。因为我们已经引证过的有关没收无尽藏财产的诏令规定,各州的大官吏们都在从事对铜钱和由他们在自己的地区所占有的财产的清算。
  无尽藏不仅仅可以获得仕女们丰富的供物,即满车的铜钱或布匹。平民百姓们自己也要受邀布施︰在敦煌发现的三阶教的一篇经文共区别出了两类施主︰那些可以每天施钱十六分供物的人和那些每天施钱三十分的人。另外一篇敦煌文书又暗示了同样内容的常规供物,但那些每天只施钱十分(即一年间为三十文左右)或一合粮食(即一年间为三硕六斗)的人。这类供物明显是对信徒中的穷人的要求。
  另一方面,敦煌文献又证明了在各地区都存在有化度寺无尽藏的附属储藏处。这些供物的储藏处叫作“功德处”,在盂兰盆节时临时开放︰“七月十五日,盂兰盆等是,所在州县造功德处,皆得普超。随喜助成,不必要须送化度寺。”三阶教的创始人信行的弟子之一、一位叫作德美(585~648)的和尚的传记暗示了七月节的这些供物︰“至夏末,诸寺受盆。随有盆处,皆送物往。故俗所谓普盆钱也,往往禅定斯事无殆。”
  因此,三阶宗吸收了大量铜钱供物,同时还吸收了其数目可能也是相当可观的布匹和粮食。其办法是利用长安的无尽藏吸收最重要的部分,而且还利用了洛阳的无尽藏和在盂兰盆节时于全国建立的钱庄。有两类事实需要我们牢记︰一方面是这些供物来自社会中的各个阶级,无论是宫廷中的大人物、贵族和高级官吏,还是来自平民百姓;另一方面是它们主要是在一年间的某些时候,如新年和清明节时润入的。
  该宗具有独立性,它居于整个中国佛教教团之外;其僧侣们居住在那些与寺院主要庭院不相沟通的殿宇内;这些大型的供物储存处及其在各道的钱庄的存在使人所联想到的组织,所有这一切肯定促进了那种神奇的致富。但是,主要是以供物的功效为基础的教理才可解释这种现象。在此问题上,应该批驳一种在晚期才为人所接受的观点︰尽管无尽藏其名可以使人联想到出借无尽财的作法,但似乎是不应该把它们财富的绝大部分看作是质钱的来源,这种错误是由宋代《释氏要览》的作者造成的,他在有关寺院财税活动的条目中提到了《两京新记》中有关无尽藏的段落。当然,无尽藏也质钱放债,但其方式则特别︰它们会同意发放无契约的债,无疑仅仅有利于其上层社会的信徒们。无尽藏明显并不是从这些次要活动中获得其大部分利润的。
  三阶教的一篇经文指出︰“无尽藏种子多少者,法别有两︰一者田无尽,所谓供养佛、法、僧及众生,日日常不断是。二者种子无尽,此明能施人,日日布施,相续不尽,是无尽藏。”
  本处的“无尽”不是表示无尽地积累利润,而是与由供物所引起的心理学功能有关。供物还要以供物相报,供物是一种如同具有“传染性”一般的财物。该宗的经文清楚地说明,应该从这一点出发去寻求三阶教的教理实质,此外还应以此为基础去研究无尽藏这种制度的起源。
  “小乘法中唯明自利,大乘法内自利利他。是故菩萨依大悲心,立无尽藏□。六波罗蜜檀度为初,四摄行中,布施为首。”这卷经文的作者引证了两段经文。这两段经文可以说明等尽藏的双重作用︰其财富一方面都进入了三宝(“敬田”,即梵文satkarapunyaksetra),另一方面是进入了穷人和病人手中(“悲田”,即梵文karunapunyakṣetra)。
  《华严经》中指出︰“又放光名‘示现宝’,令诸贫乏得宝藏。以无尽藏示三宝,因是得成示宝光。”
  另外,《维摩诘所说经》(Vimalakīrti-nirdeśa)中云︰“诸有贫穷者,现作无尽藏。因以劝导之,令发菩提心。”
  该宗的另外一部经文指出,向无尽藏奉献的供物产生的效果是可以常期确保以下十六种开支,并鼓励信徒们为这十六种原因而布施︰
  一者,学供养佛无尽,理佛等是。二者,学供养法无尽,转经等是。三者,学供养僧无尽,莫问持戒犯戒,曾   供养者是。四者,学供养众生无尽。五者,学总明离一切恶无尽。六者,学总明修一切善无尽。七者,学施香。八者,学施光呶尽,灯烛是。九者,学施洗浴无尽。十者,学施音声无尽,钟呗等是。十一者,学施衣服无尽。十二者,学施房舍无尽。十三者,学施床坐无尽。十四者,学施食器无尽。十五者,学施炭、火无尽。十六者,学施饮食无尽。
  在上表中,把仁慈的布施与虔诚的布施、向世俗人的布施与向寺院的布施相提并论了。它们的性质相同,二者缺一则是不可设想的。无尽藏中把各位信徒的少量供物混淆在一起,其价值和宗教功效得以倍增,它充当了一种把收入的财产分别用于法事和慈善事业的分配人的角色。
  这种制度使宗教教理与供物的作法相适应了,它既是以布施的心理学又是以似乎是非常明显的世俗组织为基础的。所以说它是中国的一项新创造。三阶教无尽藏的理论从印度借鉴而来的内容,事实上并没有向这一实际应用的方向发展。无尽藏是大乘的一种礼规,用以指菩萨的道德品质。菩萨共拥有十无尽︰(1)信(śraddhā)、(2)戒(śila)、(3)惭(hri)、(4)愧(apatrāpga)、(5)多闻(śruta)、(6)惠施(dāna)、(7)慧(prajhā)、(8)念(smṛti)、(9)持(dhāraṇi)、(10)辩(pratibhāna)。
  “无尽藏”一名是通过两部我们已经引证过的经文(《华严经》和《维摩诘所说经》)而传入中国的。
  我们不应该把有关无尽藏的事实与教理和历史背景分割开来。七世纪是佛教虔诚最为强烈的一个时代,正是这种特殊的社会风气才使得三阶教如此迅速地发迹。但是,从六世纪末开始,已形成了一股强调布施和慈悲的教理潮流,“无尽藏”一词甚至在化度寺的无尽藏创立之前就出现在吉藏的传记中了。
  在隋文帝(590~605)执政年间,禅宗大师昙献在说法中取得了巨大成果。“豪族贵游皆倾其金贝,请信道侣俱慕其芳风。藏法化不穷财施填积,随散建诸福田。用即有余,乃充十无尽,藏付昙献资于悲敬。”
  无尽藏通过各种手段而确保搜集来自中国社会各部分的布施︰在一年的某些时日,所交纳的布施供物特别多;有时又以日常税的形式征收正常布施品。另外,这些布施供物要根据不同的用途进行分配,无尽藏中的最大部分都分给了宗教机构,只有很少一部分分给世俗人。
  虔诚供物和慈善供物都属于一种统一的体系。其宗旨不在于积累财产,而在于分配和流动;不在于增加利润,而在于花费开支。慈善布施是这一制度的主要内容︰这是最为赚钱的投资,因为它们可以引起新的布施。据三阶教的一部经文记载,无尽藏的方法共产生了两种效果︰“(一)以无尽物施贫下众生,由数得施,故劝发善心,即易可得。(二)教贫穷人以少财务同他菩萨无尽藏施,令其渐发菩提之心。”
  收取三宝布施便会产生虔诚的思想、感激心情和尊重之表示︰它与无偿的慷概大度是联系在一起的。但向三宝奉献所产生的效果则更为深刻,因为它会引起施主逐渐变成菩萨的转变。宗教团体的思想于此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是通过这唯一的“藏”──无尽藏表现出来的,由于布施品数量之巨,所以是无尽的。
  ◎附二︰〈无尽财〉(编译组)
  无尽财,指寺院的钱财。又称长生钱、库质钱。其称“无尽”,系依利息法,贷与金钱,利息附利息,无尽增多,故有此名。《释氏要览》卷下云(大正54‧304b)︰“寺院长生钱,律云无尽财。盖子母展转,无尽故。”《十诵律》载,佛陀听许弟子以佛塔物出息。《僧祇律》亦载,供养佛华多听卖买香油,犹多者,可转卖入佛无尽财中。又,“长生”之名,取自财长生子之意;“库质钱”,则以此财质贷于人,以计利殖而得名。南宋文学家陆游颇不满此种佛教风气。其《老学庵笔记》卷六云︰“今僧寺辄作库质钱取利,谓之长生库,至为鄙恶。”洪迈《夷坚志》卷四十九亦有寺院放款取息,以存款买度牒的记载,其文云︰
  “永宁寺罗汉院,萃众童行本钱,启质库,储其息,以买度牒,谓之长生库。鄱阳并诸邑无问禅律,悉为之。院僧行政择其徒智禧,主掌出入。庆元三年四月二十九日,将结月簿,点检架物,失去一金钗,遍索厨柜不可得,禧窘甚云云。”
  [参考资料] 黄敏枝《宋代佛教社会经济史论集》第六章;道端良秀《无尽の研究》《中国佛教社会经济史の研究》《唐代佛教史の研究》;冢本善隆《信行の三阶教团只无尽藏に涊泜砟》《中国中世佛教史论考》;矢吹庆辉《三阶教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