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无漏智(梵anāsrava-jñāna,藏zag-pa-med-paḥi śes-pa)


  “有漏智”之对称。指证见真理,离一切烦恼过非之智慧。小乘谓无漏智乃证见四谛之智,有法智、类智之别。法智证欲界四谛之法理;类智证色界、无色界之四谛法,由于与法智之境智相似,故云类智。若由境分别,无漏智则有苦、集、灭、道四智;于无学位则分尽智、无生智,二智悉证见四谛法理。小乘谓此无漏智于见道始生起,其后,渐次修习。
  大乘唯识家则于无漏智立根本、后得二智。根本智即证得唯识性(即真如之理性)的无分别智。后得智自根本智出,能了知唯识之相(即因缘现起之万象)。大乘谓此无漏智于初地见道始生起,后渐次修习,遂证佛果。
  又,《顺正理论》卷七十三曾揭示有漏、无漏二智之差别,文云(大正29‧736a)︰
  “无漏于境行相明利,彼有漏智与此相违,如朅地罗余木二炭,于所烧炼势用不同,及胜劣香能熏用别,炎铁草火热势有殊,二智相望差别亦尔,或俗智后起增上慢,无漏不然,故有差别。又世俗智与法类智,境有宽狭,故有差别,谓世俗智遍以一切有为无为,为所缘境,(中略)法智但缘欲界四谛。”
  [参考资料] 《大毗婆沙论》卷九十七、卷一0六;《俱舍论》卷二十六;《杂阿毗昙心论》卷六;《入阿毗达磨论》卷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