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无漏法(梵anāsrava-dharma,藏zag-pa-med-paḥi-chos)
“有漏法”之对称。“无漏”指无烦恼、无污染的境界。在阿毗达磨佛教体系中,“无漏法”指无为及道谛所摄等无漏不随增之法。《大毗婆沙论》卷一三七(大正27‧706c)︰“诸无漏法能损减有,能违害有,能破坏有。”《俱舍论》卷一云(大正29‧1c )︰“虚空等三种无为及道圣谛,名无漏法。所以者何?诸漏于中不随增故。”谓虚空、择灭、非择灭等三种无为,及七觉支、八正道支等道圣谛之法都无随增烦恼之义,而能损减有、破坏有,故名无漏法。
择灭是灭谛涅槃的道果,以离系为性;非择灭由于缘阙,永碍未来法之生起;虚空唯以无碍为性;此三种无为都无作用,不为诸漏随增之依处,故总称为无漏法。此即无为之无漏法。又,道谛三十七品属有为法。其中,七觉支、八正道支只通无漏,其余四念住等通于有漏、无漏。即将学、无学法总称为道圣谛,此即有为之无漏法。
说一切有部认为十八界中,意、法、意识等后三界通有漏、无漏,但五根五境五识等前十五界只限于有漏,如佛生身也是他所缘,随增其烦恼,故属有漏而非无漏。然而大众部等认为,在佛身中的十八界都属无漏。又,譬喻者等认为,如非有情数之五境也非漏之所依,故也都名为无漏。如《大毗婆沙论》卷一七三云(大正27‧871c)︰
“分别论者及大众部师,执佛生身是无漏法,(中略)又彼说言,佛一切烦恼并习气皆永断故,云何生身当是有漏。”
又,《顺正理论》卷一云(大正29‧331a)︰
“譬喻论师违理背经,妄作是说,非有情数离过身中所有色等,名无漏法。”
此外,《杂阿含经》卷二曾对有漏法与无漏法加以分别,谓(大正2‧13b)︰
“若色有漏是取,彼色能生爱恚。如是受想行识有漏是取,彼识能生爱恚,是名有漏法。云何无漏法?诸所有色无漏非受,彼色若过去未来现在,彼色不生爱恚。如是受想行识无漏非受,彼识若过去未来现在不生爱恚,是名无漏法。”
[参考资料] 《大毗婆沙论》卷四十四、卷七十六;《杂阿毗昙心论》卷一;《阿毗昙甘露味论》卷上;《俱舍论》卷十三、卷二十四;《俱舍论光记》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