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无相(1)
佛典中之“无相”一词,其梵文原字并不全同,比较常见的有下列几种,各有独特的意义。兹简释如次︰
(一)(梵nirnimitta)指事物并无固定性、实体性之状态。故云“实相无相,无相实相。”
(二)(梵alakṣana)无特质。华严哲学中六相之一。
(三)(梵asallakṣaṇa)“无”之特质。亦即“无”之本性。
(四)(梵nāstitva)不存在。《中论》卷一(大正30‧8a)︰“浅智见诸法,若有若无相,是则不能见,灭见安隐法。”
(五)《大智度论》所谓之寂灭涅槃。该论卷二十二(大正25‧223b)︰“无常无我无相故,心不着。无相不着故,即是寂灭涅槃。”
(六)(梵animitta)佛教修行法中“三解脱门”之一,指离却一切执着的境界;亦即超越差别对立的境界。
此中,第六项,即三解脱门之无相,最为常见,亦最为重要,自原始佛教以迄密教,皆颇有详释之者,兹再引诸经论,诠解如次︰
《百论》卷上〈舍罪福品〉云(大正30‧170c)︰“无相名一切相不忆念,离一切受,过去未来现在法,心无所著,一切法自性无故,则无所依,是名无相。”
《大宝积经》卷五云(大正11‧29a)︰“一切诸法本性皆空,一切诸法自性无性,若空无性,彼则一相,所谓无相。以无相故,彼得清净,若空无性,彼即不可以相表示。”此谓一切诸法无自性,故皆无相。
又,《大般涅槃经》卷三十〈师子吼菩萨品〉,以为涅槃因无色相、声相、香相、味相、触相、生住坏相、男相、女相等十相,故名为无相。《大智度论》卷六十一说无相有假名相、法相、无相相三种,并说无相相亦不可着。
此外,日僧赖宝在《真言名目》中,以为无相有浅略、深秘二义,谓诸法之体性如幻虚假自性空、一相亦不存、无色无形,名为“浅略无相”;一相中具一切相、一相亦不留、非非色非形,名为“深秘无相”。前者为显教遮情之意,后者为真言表德之义。此外,又依教而分有相教、无相教,依行而分有相行、无相行,依观而分有相观、无相观,依土而分有相土、无相土等。
在原始佛教中,无相是重要的修行方法。依无相起修,可得无相三昧。
◎附︰印顺《性空学探源》第二章第三节(摘录)
无相(心)三昧︰无相三昧与空三昧略有不同。《杂阿含》中的修行过程,是由厌患不为境缚,而离欲证解脱。空三昧重在对外界不染,是情意的厌离。厌患离欲,本即可以不取相;不过有的人特别喜欢取相于相,为对治它,而说这无相心三昧。这无相定在所识的一一法,以破坏遣除其相,欲色一切相都遣离不取;因为不取,可以达到离欲证解脱。《杂阿含》五五九经,有一比丘问阿难︰如何对外境法不起所缘相?阿难答他有两种︰(一)有想不觉知,修的是有想定,只因定力强,不起觉知。(二)无想不觉知,不取外所缘相,且连内心的能缘想念也不生起,这是无心定。阿难为诸比丘尼说(《杂》五五七经)︰“若无相心三昧,(中略)是智果智功德。”在定境中,这是比较深刻的,须有真实慧厌患离欲,观察无常无我者,方可获得,不是外道专门修定者所能得到。
《杂阿含》二七二经,佛陀曾为对治一班比丘的贪欲瞋恚亲里等恶觉恶想,而起诤竞故,为说无相定︰
“于四念处系心,住无相三昧,修习多修习,恶不善法从是而灭,无余永尽。(中略)多闻圣弟子作是思惟︰世间颇有一法可取而无罪过者!思惟已,都不见一法可取而无罪过者。我若取色,即有罪过;若取受想行识,则有罪过。作是知已,于诸世间则无所取,无所取者,自觉涅槃。”
观察世间一切法,不见有一法是真实可取的;取,就有烦恼不清净──罪过。经中说︰就是善法功德,也如热金丸,好看,还是取不得,何况五欲染污法呢!“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就是这个道理。如是观色等相不可取,能取心亦不起,就能自觉涅槃。无相心三昧,是在一切上不着,与大乘空最近;如《般若经》的无所受三昧,即此无相三昧的深化。总之,于一切相不着,不念一切相,念无相界(涅槃),就是这无相三昧。这三昧,在《杂阿含》常常谈到的,如︰“无所取故无所著,无所著故般涅槃。”这,在四十三、四十四、二二六、二二七等经中都同样说到,实为佛教比丘现证涅槃寂灭的无上境地。就是佛教迦旃延所修的真实禅,也是此无相心三昧的别名。大梵天王遍寻不得,因为不知他禅心所依的境界。在中国,大耳三藏以他心通知道忠国师内心的所缘,忠国师另入深禅,不住一切相,他心通也就观察不到。这些所修的都是无相心三昧。佛说这无相心三昧,是不依地水火风,不依受想行识,遣其能相所相,入真实禅而见真实。但如何遣相呢?这要观察一切法唯是名言,没有实性,假名无实故,即能于法不起所缘相,进而能缘心想也不可得,就得入此三昧。空义,在空三昧中不明显,而这无相三昧中却明白可见。《杂含》五五九经说︰“一切想不忆念,无想心三昧身作证具足住。”
这经先说四禅及前三无色定是有相行定,在无所有定之上说这无相心三昧是无想行定(地位与非想非非想定相当),是一切定的最高深的,是无漏智所得的。这直证涅槃空寂的深禅,是契入无相界的。
[参考资料] 《大品般若经》卷十、卷二十一;《大智度论》卷十八、卷五十九、卷八十三;《十二门论》;《大乘义章》卷二;《法华玄义》卷十(上);《华严游心法界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