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无色界(梵arūpya-dhātu,巴arūpa-dhātu,藏gzgus-med-paḥi khams)


  三界之一。此天界无色法,仅有受、想、行、识四蕴。由厌弃色界为色质系缚而不得自由,故欣求无色,遂得入此界。《法蕴足论》卷十一(大正26‧504c)︰“云何无色界?谓有诸法,无色贪随增,是名无色界。”《俱舍论》卷八谓,色为变碍义或示现义,无色界为色法全然不存在之世界。
  此界由于无色,故无法定其方处。但以业因有胜劣,故果报亦有胜劣之差别。由于果报之差异,乃使此界细分为四类,称为四无色,或四无色天、四无色处。即︰
  (1)空无边处天(ākāśānantya-yatana)︰由修空无边处定所感得之果报,该定由厌弃色界一切色相,观想虚空无边而入。
  (2)识无边处天(Vijñānantya-y.)︰由修识无边处定而感得之果报,该定由厌弃虚空无边,故舍虚空,转心缘识,依观想识无边而入。
  (3)无所有处天(Akiñcanya-y.)︰由修无所有处定而感得之果报,该定由厌弃识之无边,故舍缘识,转心依无所有法而入。
  (4)非想非非想处天(Naivaśañjñānasañjñā-y .)︰由修该定感得之果报,该定非如色界及前述三定之胜想,故称非想,亦非如无想灭尽定之非想,故称非非想。
  前三者从所修入定之因行而得名,后者则从当相而立名。此天界命终后转生欲界、色界之事,即因其人自愿求生该界,遂得感生。
  关于无色之义,众说纷纭,如大众部、化地部即认为“无色”应是无粗显之色,而非无细微之色,若全然无色,则于无色界命终而转生于欲、色二界时,色从何得生?
  说一切有部以为,既言无色,即蕴含“色已全无”之意,因此,若说细微之色为无色,则水中细虫或色界之身,岂非亦可称为无色!又,三界生死相续之状,或色续无色,或无色续色,故不可一概说诸色断已。
  经部认为往昔所起之异熟因,熏习在心,其功能今已成熟,故色法仍能生起。
  至于大乘之意,则认为业果之色虽已不存在,但定果之色仍存。至于对“色界一切有情要依色身等相续,而于无色界受生时,有情之心心所将依何相续”一事,有部诸师说,彼心等依众同分与命根而得相续,经部师说,若因于色已得离爱,以厌弃色故,无色界心等自相续,别无依止。
  又,关于此界四天之寿命,《大毗婆沙论》卷八十四云(大正27‧434a)︰“空无边处二万劫寿,识无边处四万劫寿,无所有处六万劫寿,非想非非想处八万劫寿。”《长阿含经》卷二十依四天之次第说其寿量为一万劫、二万一千劫、四万二千劫、八万四千劫。《立世阿毗昙论》卷七〈寿量品〉谓,四天各有上、中、下三品,且列举从空无边处下品之一万七千五百大劫,直到非想非非想处上品之八万大劫,共计有十二品寿量差别。
  感生于此天界之业因,当为四无色定,如《业报差别经》谓,修行十善业道,能令众生得欲天报及色天报;复有四业能令众生得无色天报,即(1)入于空处定,(2)入识处定,(3)入无所有处定,(4)入非想非非想定。此处仅言四业而未论及十善业,其故安在?《法苑珠林》卷二〈业因部〉释之云(大正53‧283b)︰
  “若尔,此界何故不言十善业者,应言此界是无色报离色而修远离身口,是故据地但言四业不就十善也。”
  [参考资料] 《立世阿毗昙论》卷六;《大毗婆沙论》卷九十八、卷一三七、卷一四五;《俱舍论》卷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