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无著(梵Asaṅga,藏Thogs-pa-med、Thogs-med;310~390或395~470)
印度瑜伽行派之祖。音译阿僧伽。北印度犍驮罗国人。与其弟世亲两人都是印度佛教史上划时代的重要人物。无著最初在化地部(一说萨婆多部)出家,对该部教义不能满足。后来从学于宾头卢罗汉修小乘空观,虽然较有所得,但仍意不甚安。其后,相传他上升兜率天从弥勒菩萨学习大乘空义,始得以安心悟入“唯识无境”的空观。并从弥勒受大乘论多种。从此以后,乃在印度盛弘大乘法相唯识的法门,成为龙树以后,印度佛教思想史上最重要的论师之一。
无著是印度法相唯识学的奠基者与主要弘扬者。法相唯识学的思想根源──弥勒的《瑜伽师地论》等书,是他介绍出来的。他自撰的《摄大乘论》《显扬圣教论》《顺中论》《金刚经论》等书,也都是印度大乘思想史上的重要著作。他不祇开启了印度的瑜伽行派,而且对我国、西藏及日本的佛学,也都有深远的影响。关于他的详细传记、思想及历史地位,请参阅附录诸文。
◎附一︰吕澄《印度佛学源流略讲》第五讲第三节(摘录)
组织中期大乘学说的代表学者是无著、世亲。从现存的比较可信的传记《婆薮槃豆传》看,他们是笈多王朝(320~500)后半期的人,所以年代应该是在第五世纪。无著大约是西元400至470年,世亲大约是西元420至500年,这是一个假定的年代。另外,玄奘的《大唐西域记》以及散见于唐人注疏的传说,则认为无著生于佛灭后九百年,真谛一系的说法,认为生于佛灭后一千一百年。不过玄奘、真谛对佛灭年代的计算,各有不同的标准,两者虽有差异,但推算起来,也都近于第五世纪。但是,后世佛教史学者的议论,与我们上述的假定年代,最大的差距有一百年,有说无著是西元320年的人,有说是420年的人。(中略)
无著、世亲是北印犍陀罗人,兄弟二人都在有部出家。无著先是修习小乘空观,感到不满足,后经弥勒的指点而改信大乘,所以他所传习的是弥勒学说。世亲对有部的阿毗达磨很有研究,著《俱舍论》,表示对小乘很有自信,所以那时他的立场是反对大乘的,后来得到无著的帮助改宗大乘,兄弟两人就共同弘扬弥勒的学说。
弥勒的学说是以《瑜伽师地论》为根本。此论内容丰富,全体有五部分,主要部分是〈本地分〉,〈本地分〉的中心是〈菩萨地〉。〈菩萨地〉很早即单独流行,性质属于经的一类,并不是在无著、世亲弘扬瑜伽大乘说时才有的。那么,在此之前是谁在宣扬这种经的呢?应该说,恐怕是在他们之前的一批瑜伽师。瑜伽师的存在,从《大毗婆沙论》就可以看得出来,像有部的世友、僧伽罗刹(众护)就是属于这一系统的。不过后来逐步倾向大乘的是其中哪些人,现在还不能详细知道,但可以肯定,无著、世亲是确实继承了这一系统的。
一般说,无著、世亲的学说出自弥勒,而弥勒并非实在的人,而是住于兜率天内将来要成佛的菩萨,这样,一方面说无著、世亲继承了瑜伽师系统;瑜伽师是有史实可稽考的,一方面又说他们的学说来自弥勒,弥勒是神,这就使许多学者疑惑了。早在四十年前(1921),日人宇井伯寿就主张,除传说的天上弥勒外,还应该有历史上的弥勒,这个人就是无著、世亲所师承的。宇井的根据是这样的︰一般所说的无著传弥勒之学只有《瑜伽师地论》一书,可是现存署名弥勒的著作,不是出于无著口传的并不少,因此,应该有个实际的人物才能接得上头,不过,后人把这个地上实际的人同天上的弥勒混同了。宇井此说,并未获得学术界的公认,但他始终坚持,直到最近作《瑜伽师地论研究》,也还是持这种说法。当然,也有部分人是赞同其说的。据我们想来,无著、世亲以前,应该有一批瑜伽师,就是无著、世亲学说之所自,至于他们是否托名弥勒,就很难断言了。
无著、世亲的著作,我国汉译、藏译都有。无著的著作,汉、藏译本合计,约三十种,世亲的著作就更多了,他原有“千部论主”之称,现存汉、藏译本有五十余种,现在只谈他们主要的著作。两家所传以弥勒署名的书有五部︰(1)《瑜伽师地论》,是五论中主要的一部;(2)《分别瑜伽论》,我国无译本,不过《解深密经》里有一个〈分别瑜伽品〉,内容是弥勒就瑜伽法门向佛发问,由佛作答的,与该论相当;(3)《分别中边论》,亦名《辩中边论》;(4)《大乘庄严经论》;(5)《金刚般若论》。最后两部是关于经的论。五部书都是弥勒说,所以称为“弥勒五论”,无著、世亲并有注释。西藏也说有“弥勒五论”,但内容不同。
无著、世亲除了传弥勒著作外,自己也有著作。无著的重要著作有下列几种︰(1)《显扬圣教论》,它是对《瑜伽师地论》从学说上重新有所组织的纲要性的著作。(2)《顺中论》,是配合《中论》而写的入大般若初品法门的书(释《中论》初二颂),全名是《顺中论义入大般若初品法门》。(3)《金刚经论》,是提出七句义来解释《金刚经》的。(4)《大乘阿毗达磨集论》、(5)《摄大乘论》,两书都与《大乘阿毗达磨经》有关,是总括大乘义理的著作。(6)《六门教授习定论》,是讲瑜伽方法的著作。(中略)
无著、世亲两家的著作,与以后构成瑜伽学派有关系的有八部,这在义净去印时,就已被印度佛学家归为一类,名“无著八支”。据《南海寄归传》卷四说︰“瑜伽毕学,体穷无著之八支。”就是说,学习瑜伽学要讲毕业的话,就得体会研究无著的这八部书。但八支中也有世亲的书,这是怎么一回事呢?据义净讲,世亲之学是来自无著,受了无著的启发,因之,两家的重要著作,统以无著之名发表。这八部书是︰《二十唯识论》《三十唯识论》《摄大乘论》《大乘阿毗达磨集论》《辩中边论》《缘起论》《大庄严经论》《成业论》。两家的主要学说都包括在这八部书里。
无著、世亲的学说主要是根据后出的论议性质的大乘经组织的。在思想渊源上,虽与初期大乘有联系,同时又由于大乘学说的总源头是般若,也还可以把他们的思想上推到般若。但是,除继承前人的思想外,显然还有他们自己的特点。
两家的学说,一开头就讲缘起问题,这个问题是佛家各派都要涉及的。原始佛学时期是从人生现象来讲的,因之那时讲的是“十二支缘起说”。后来范围扩大了,不仅讲人生现象,连宇宙现象也涉及到了。这时就产生了两个极端︰一是执有,一是执空(恶取空)。执有的势力很大,曾经风靡一时。此时龙树的学说出现了,主要反对有部的执有,同时也反对恶取空,创立了中道观。龙树这个阶段所讲的是以能所取(也叫能受用)为依据的“受用缘起说”。为甚么叫能所取呢?这主要是从认识方面说的,人们的认识是从感性到理性,而感性的感觉无非是由内根与外境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龙树认为内根是能取,外境是所取,二者都是自性空。这种说法︰人们不易领会,于是更进而提出二谛来,分别一切法的实相亦以二谛为标准,说“胜义谛”是空,“世俗谛”是有,把两者统一起来的认识就是中道观。所以,龙树的缘起说,主要是从认识角度来说的。
到了无著、世亲时代,不仅不满意从人生现象讲,而且也不限定在一般认识领域内讲缘起。他们要把范围扩展到对整个宇宙、一切现象的宇宙观上,当然,这就不是“受用缘起说”所能为力的了。因此,他们特别提出阿赖耶识来说明缘起(阿赖耶,首先是《大乘阿毗达磨经》提出的,无著、世亲给了它更新的内容),这叫“分别自性缘起说”。他们认为︰阿赖耶识是一切所知法的总依,它能发生一切法。但各种法都有不同的自相(自性),是怎样区别开的?他们说这是因阿赖耶含藏有自性各别的诸法名言种子。换言之,名言种子的自性不同,一切法因之就有区别。这样的区别是属于认识方面的,所谓种子,实质上也就是名言的、概念的东西,人的认识就以它们为根据,因而诸现象之间的区别,也都是由于认识上的原因。(中略)
无著、世亲学说最后一个特点,是方法论上运用了“因明”并加以发展。印度关于逻辑的学问,称为“因明”,很早就在佛学以外的学派中有了组织,特别是正理派,即以逻辑思想做为他们学说的中心,所以,一般也把它称为“正理”,又因为它主张以充足的理由来证明真理,对因特别注重,又称它作“因论”。
初期大乘如龙树、提婆在方法上也多少采用了“因论”,不过反对外派过分重视其中“量”的作用。外派认为“量”是达到真理的唯一途径,是构成知识的唯一标准和方法。量有属于感觉范围的“现量”,有属于思维范围的“比量”,还有以前人现比量为根据的“声量”(言教等),据龙树看来,这些做为一般经验范围内运用的工具还可以,外派把它看作真理的完全依据,就是过分夸张了,所以,着了《回诤论》《广破论》(无汉译)专门破斥正理派的以量为中心说。这种态度,也同他们自己重在破他的方法论有关,他们是破而不立,而且破得非常彻底,与正理派有关的“因论”自然也在被破之列,所以龙树、提婆对“因论”并没有予以重视。
到无著、世亲时代就不同了,因为他们所根据的晚出大乘经典,都谈到了这方面的学说。如〈菩萨地〉把世间各方面的学问像“声论”(语言学)、“因论”(逻辑学)、“医方论”、“工巧论”(手工艺)等都包括在菩萨所学的范围内,再加上本宗的学说,构成为菩萨所学的“五明”。后出的《大乘阿毗达磨经》内,想来也会涉及到这些内容,不过此经不存,只是从与它有关的《阿毗达磨集论》讲到了“因明”而推测出来的。其次,《解深密经》最后一品讲到佛所作事问题,所作事之一就是对别人的言教,其实本母部份就讲了四种道理,其一即“证成道理”(用种种量能证征道理),也是属于“因明”一类。既然晚出经典都涉及到因明,据以组织学说的无著、世亲必不可免地会要涉及。
他们学说的基本典据是《瑜伽师地论》,此论〈本地分〉(本地分共有十七地)中的〈闻所成地〉(闻,即学法)是专讲应学习甚么的,也讲到了五明。并对“因明”的结构有详细说明(见汉译本第十五卷)。该论说,因明的结构是用七类与论议有关的事来辨明问题,因明的运用,重点是同别人辨别是非,所以要用论议的形式。所谓七事,即(一)论体性,(二)论处所,(三)论所依,(四)论庄严,(五)论堕负,(六)论出离,(七)论多所作法。这些就叫“七因明”。随后无著写《显扬圣教论》,以及他参考《大乘阿毗达磨经》所写的《阿毗达磨集论》中都重复地讲到“七因明”,内容小有出入,但大体相同。从上述著作可以看出,无著参考了佛学外其他学派讲的正理、因论,加以改动,构成了自己的学说。
◎附二︰《大唐西域记》卷五(摘录)
城西南五六里大庵没罗林中,有故伽蓝,是阿僧伽(唐言无著)菩萨请益导凡之所。无著菩萨夜升天宫,于慈氏菩萨所,受《瑜伽师地论》《庄严大乘经论》《中边分别论》等,尽为大众讲宣妙理。庵没罗林西北百余步,有如来发爪窣堵波。其侧故基是世亲菩萨从睹史多天下见无著菩萨处。无著菩萨,犍驮逻国人也。佛去世后一千年中,诞灵利见,承风悟道。从弥沙塞部,出家修学。顷之回信大乘。其弟世亲菩萨于说一切有部出家受业,博闻强识,达学研机。无著弟子佛陀僧诃(唐言师子觉)者,密行莫测,高才有闻。二三贤哲每相谓曰︰凡修行业,愿觐慈氏。若先舍寿,得遂宿心;当相报语,以知所至。
其后师子觉先舍寿命,三年不报。世亲菩萨寻亦舍寿。时经六月,亦无报命。时诸异学咸皆讥诮,以为世亲菩萨及师子觉流转恶趣,遂无灵鉴。其后无著菩萨于夜初分,方为门人教授定法。灯光忽翳,空中大明。有一天仙,乘虚下降,即进阶庭,敬礼无著。无著曰︰尔来何暮?今名何谓?对曰︰从此舍寿命,往睹史多天慈氏内众莲华中生。莲华才开,慈氏赞曰︰善来广慧,善来广慧。旋绕才周,即来报命。无著菩萨曰︰师子觉者,今何所在?曰︰我旋绕时,见师子觉在外众中耽着欲乐,无暇相顾,讵能来报。无著菩萨曰︰斯事已矣。慈氏何相?演说何法?曰︰慈氏相好,言莫能宣。演说妙法,义不异此。然菩萨妙音,清畅和雅,闻者忘倦,受者无厌。
[参考资料] 《婆薮槃豆法师传》;王沂暖译《达喇那他印度佛教史》第二十二章;印顺《印度佛教思想史》第七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