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无表色(梵a-vijñapti-rūpa,藏rnam-par-rig-byed ma-yin pa)
指于众生身中相续恒转,有防恶发善或障善发恶功能的无见无对之色法。又译无作色或不更色,略称无表、无作,或称无教。《入阿毗达磨论》卷上(大正28‧981a)︰
“无表色者,谓能自表诸心心所转变差别,故名为表,与彼同类而不能表,故名无表。此于相似立遮止言,如于刹帝利等说非婆罗门等。无表相者,谓由表心大种差别,于睡眠、觉、乱、不乱心及无心位,有善不善色相续转,不可积集。是能建立苾刍等因。”
大体说来,无表是四大种所造,以色业为性,这点同于身语之有表业,但因不能表示令他了知,故名无表。又此无表有净、不净之别,有心、无心,睡眠及觉时,以及其善不善与同性不乱心、不同性乱心之位,也常相似相续而转,也就是善戒恶戒之体,有防恶或防善之功能。
此中,所谓无表中有净不净,是以善心等起之无表为净,以不善心等起之无表为不净。而无记则没有无表。《俱舍论》卷十三云(大正29‧70c)︰
“无表唯通善不善性,无有无记。所以者何?以无记心势力微劣,不能引发强业令生,可因灭时果仍续起。”
此中,善心等起之无表,名为律仪,此能遮能灭恶戒之相续;不善心等起之无表,名为非律仪,此能遮能灭善戒之相续。非此二者,名非律仪非不律仪。律仪中,有别解脱律仪、静虑律仪、无漏律仪等三者。别解脱律仪是所谓欲界之戒,即指由作礼乞戒之身语表业而得之无表。此分苾刍、苾刍尼、正学、勤策、勤策女、近事、近事女、近住等八类。各以尽形寿或一日一夜为要期,随僧伽等受得五、八、十、具戒。
受戒时,初刹那之表无表,别别弃舍诸恶,故名别解脱或根本业道,第二念以后,唯无表相似相续,故但名律仪或后起。
静虑律仪是色界之戒,指因得静虑地之心而得之无表。无漏律仪是无漏戒,指得无漏之圣者所成就之无表。此二者是随心转之戒,唯与静虑及无漏心俱生。
不律仪就是恶戒,又名恶律仪。也就是生在不律仪之家,或虽生在余家,但为活命而行杀生等事时,得此不律仪。非律非不律仪,又名处中。也就是非如律仪受五、八、十、具戒,又非如不律仪,以活命为要期而得恶戒。唯依用或重行所得的无表。其体亦不出善不善。
说一切有部以无表皆四大种所造,是实色。摄属于十一种色之中。此中,欲界之戒,初念之无表以现在之大种为亲所依而生,故此能造之大种,具有生、依、立、持、养等五因之义。第二念以后之无表,以过去初念之大种为亲转因,以各现身之大种为疏依而随转。譬如︰轮于地上转时,手为亲转因,地为随转依。但色界之戒,随心转故,必同时为大种所造。无色界无大种故,亦无无表。
说一切有部唯以色法为戒体,《大毗婆沙论》卷一四0云(大正27‧723c)︰
“何故戒体唯色?答︰遮恶色起故。又是身语业性故,身语二业色为体故。问︰何故意业非戒?答︰不能亲遮恶戒故。问︰何故恶戒非意业?答︰未离欲者皆成就不善意业,彼岂悉名犯戒或不律仪耶?是故恶戒非意业。又,善意业若是善戒,则应一切不断善者悉名住律仪。”
此外,成实家以戒体为非色非心,摄于心不相应行蕴。《菩萨璎珞本业经》以心法为戒体,而不另立无表色。此外,异说仍多,兹不枚举。
◎附︰William M. Mcgovern着‧江绍原译《佛家哲学通论》第二分〈宇宙分析论〉(摘录)
“无表”这个名词的意义,颇费佛家之争辩,甚至于他应归入那一个总类,都有很不同的说法。“无表”的意思是“未显现”,或曰“潜在”。佛家信凡是我们的行和言和想,件件有相当的结果。在大多处,结果是显而易见的,譬如一件行为有时能把质点的性质和位置,改变到使人可以看得出。但是有时竟没有如此明显(vijnapti,“表”)的结果,供我们观察。而佛家的道德学说,又绝不许我们猜想,一个行动即使没有可见的结果,就是没结果。佛家因为要成立“不可见的结果不是没有”的主张,就创造出“无表”这个观念。我们可以说“无表”恰合西洋人所谓“人的一般性格”的观念,因为人的一般性格即使似乎是不生结果,却是过去时的行为造成的。
造成这个“无表”或曰“一般性格”的,不但是确定的自觉的行动,而且也是不自觉时或忙乱中的行动。反之,能生“显果”的行动,必须是确定善或确定恶的。而且此一般性格是最一般的,他时常改变,然人的一生总逃不开他的支配。
至此为止,北方佛教里各宗派关于“无表”的意见是一致的。但是一要替他指定确定的地位,争端便起了。诃梨跋摩(Harivarman)着的《成实论》坚持诸表色应划归诸“心不相应”法,就是那些与心和物都无交涉的杂法。支那的天台和华严两宗,说言与行的无表是色法,意的无表不是。但瑜伽宗以为照世谛说(就是从相对观点说),言、行、意三者的无表,未尝不都可以说是“色”的(物质的)。说一切有部人则以为这一切都是物质的,都是依于四“大种”的,因此他们把无表法算作他们的第十一色法。
[参考资料] 《品类足论》卷一;《大毗婆沙论》卷一一九、卷一二二;《杂阿毗昙心论》卷三;《俱舍论》卷一、卷十三、卷十五;《顺正理论》卷三十五、卷三十六;《成实论》卷七、卷八;《大乘成业论》;《成唯识论》卷一;《菩萨戒义疏》卷上;《俱舍论光记》卷十三;《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三(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