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昙无谶(梵Dharmarakṣa;385~433)


  昙无谶(意译法护),中天竺人。六岁丧父,跟着母亲做织工过活。他母亲看到沙门达摩耶舍受人崇拜,得到丰富的供养,很为羡慕,就叫他去做达摩耶舍的弟子。十岁学念经,聪明特出,记忆力强,一天能背三百多颂。他本学小乘,后来遇到白头禅师,辩论了一百天,难不倒禅师,禅师便给他树皮的写本《涅槃经》,他读了以后,便专攻大乘。到二十岁时,已熟习大小乘经典六万多颂。他受到《涅槃经》的启发才改小归大,后来他弘扬佛教即以《涅槃经》为主。
  昙无谶的从兄是善调象的,无意间把国王所乘的白耳大象弄死了,被王所杀。国王命令不准亲属去看,独有谶来哭他并将他埋葬了。国王发怒要杀谶,谶很从容地说︰“您因他犯法而杀他,我因他是亲属而葬他,这并没有什么不合理,您何必生气呢?”国王惊讶他的气概,便款留他加以供养。他懂得咒术,颇灵验,在西域有大咒师之称,因此国王很优待他,但不久就淡薄了。后来,他因事触犯了国王,很害怕,就带了《大涅槃经》前分十二卷和《菩萨戒经》等,逃到龟兹。那里的人都学小乘,不信《涅槃》,他只好又去敦煌,停留了几年(这是依〈涅槃经序〉及《记》所说。《魏书》卷九十九说他曾到鄯善,因犯了错误逃去凉州;《祐录》和《高僧传》又说他从龟兹迳到姑臧,都不可靠)。他在那里开始译经,现在《菩萨戒本》一卷就是当时的译品。
  大约在北凉‧玄始十年(421),河西王沮渠蒙逊占领了敦煌地方,迎接他到姑臧(这也是根据〈涅槃经序〉及《记》之说)。十月间,河西王就请他翻译《大涅槃经》(《高僧传》误以玄始十年为译《涅槃经》完毕之时,而说开始翻译于玄始三年,不可信)。那时沙门慧嵩和道朗都是河西的杰出人物,对他很推重,帮助翻译而由慧嵩笔受。谶说︰《涅槃经》的梵本有三万五千颂,译成汉文大约百万言;现在所译的只有一万多颂,经本品数不全。他回国一年多访求经本(当时他的母亲病死)。后来在于阗得到,回到姑臧继续翻译,足成三十六卷(当时有智猛法师也曾去印度取得《涅槃经》梵本,回国在凉州译出二十卷。后人常常将他的梵本、译本和昙无谶的混为一谈;实际智猛回中国远在昙无谶译经几年之后,他们之间无甚关系)。
  昙无谶所译的经,除去上面所说的二部以外,又还应嵩、朗等的请求,译出《方等大集经》三十卷、《悲华经》十卷、《方等大云经》六卷、《金光明经》四卷、《优婆塞戒经》七卷、《佛本行经》五卷、《菩萨地持经》十卷(以上都现存),《海龙王经》四卷(缺本)、《菩萨戒优婆塞戒坛文》一卷(缺本),总计所译现存本和缺本一共十一部一一二卷。这些翻译文词华丽,尤其是他所译的《大涅槃经》和《佛本行经》富于文藻,且能婉转表达出本旨,不曾走样,所以道朗的〈涅槃经序〉说他(大正12‧365b)︰“临译敬情,殆无遗隐,搜研本正,务存经旨。”此外,《法上录》说《大方广三界经》是他所译;《长房录》说《腹中女听经》《文陀竭王经》和缺本《胜鬘经》《罗摩伽经》《楞伽经》《须真天子经》《功德宝光菩萨经》也都是他所译;但前种译文风格不像昙无谶的,后五种翻译的原始记录不明,都不可信。至于他译经的年月,除《大涅槃经》以外,只有《优婆塞戒经》依据经记说是玄始十五年(426)四月河西王沮渠兴国与诸优婆塞等五百余人请译,七月译完,另外就无可考了。南宋以来的《僧祐录》刻本,对于昙无谶的译经,很多都注出年月,来历不明,难以轻信。
  后来北魏主拓跋焘听到昙无谶会种种技术,派人到北京迎索昙无谶。蒙逊既怕魏国强大不能拒绝,又怕谶去魏国之后,对他不利,阴谋除谶。恰恰谶当时有再去西域求《涅槃》后分之意。他赞助谶出发,暗中派刺客在路上杀害了他。时为义和三年,谶年四十九岁。
  昙无谶所传的涅槃学说,在中国佛学上曾发生过重大影响。他所译的《涅槃经》中,发挥一切众生都具备能自觉成佛的佛性因素,乃至断了善根的一阐提也不例外。这引起当时佛教界里的激烈争论,而开创了义学上涅槃师的一派。《高僧传》说他译经当时道俗几百人,疑难交加,谶随机释滞,清辩若流。又说竺道生在谶译《大涅槃经》未到之前,看到略本六卷《泥洹》,就分析入微,说一阐提人都能成佛,因而遭到保守派学者的反对并被驱逐。但他仍很自信地说,如果他的主张不违真理,愿得死在讲座之上。后来昙无谶所译《大涅槃经》传到南方,果与道生所说相符。道生就在庐山开讲,讲毕真的死在讲座之上。这一故事反映出当时佛教界里在佛性问题上争论的激烈,以及对谶译大本《涅槃》是如何重视,此经译出后,在凉州即有道朗作序和注疏(见隋‧吉藏《大乘玄论》);智嵩是译时笔受者,他也用新译经论在凉土教授,辩论深义,着成《涅槃义记》(《魏书》〈释老志〉)。经本传到江南,又由慧严、慧观和谢灵运等重加修订成南本《涅槃经》。从此南北各大家,都提倡《涅槃》,讲疏竞出,直到唐初不衰。唐代慧均僧正的《大乘四论玄义》卷七讲《涅槃经》讨论正因佛性的有本三家末十家,可见其学说发展的一斑。
  其次,印度大乘佛教的戒律,到了《瑜伽师地论》的“菩萨地”,才把散见各经有关大乘戒律总集起来成为一个整体。昙无谶首先把它译为中文。他初到敦煌就重视这戒律的翻译工作。译本与后来唐‧玄奘所译比较大致相同,只缺少善开性罪一条。因为条文里有反对统治阶级的说法,为避免引起纠纷而删除了。他又译出《优婆塞戒经》和《菩萨戒优婆塞戒坛文》等一系列有关大乘戒的典籍,又译出《瑜伽菩萨地》的同本《菩萨地持经》。《法苑珠林》卷八十九说,谶带《菩萨戒本》来时,沙门道进驰往敦煌亲自接受,以后从进受戒的有三千人,辗转传授,迄至于唐,都是他遗留下来的规范。另外,大乘佛教重要经典,像《大集经》《金光明经》以及佛传的重要作品《佛本行经》,都经昙无谶译出流行,对后来大乘佛教有相当的影响。(李安)
  ◎附︰印顺《华雨集》第四册第四篇(摘录)
  中国佛教史上,昙无谶是一位卓越的大译师。他所译的《大般涅槃经》(卷七、卷二)说︰“佛法有我,即是佛性”;“我者即是如来藏义,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即是我义。”后期“大乘佛法”的重要论题,是如来藏、我、佛性,在昙无谶的译典中,有了充分的说明。他译出《大般涅槃经》四十卷外,还译了《大方等大集经》《大方等大云经》《金光明经》《菩萨地持经》(《瑜伽师地论》“菩萨地”的古译)、《优婆塞戒经》等,“后期大乘”在中国的开展,昙无谶是有贡献的。昙无谶的译经,是在姑臧,得到北凉‧沮渠蒙逊的护持而译出的。译经的年代,依可见的记载,从北凉‧玄始三年(414)起,十五年止。永和一年,昙无谶四十九岁就死了。
  昙无谶是中天竺,或说是罽宾人。在佛教的记录中,昙无谶是一位“明解咒术,所向皆验,西域号为大咒师”(《出三藏记集》卷十四、《高僧传》卷二)。《出三藏记集》说到︰昙无谶随国王入山,国王口渴,昙无谶持咒,使枯石流出水来;故意说︰这是“大王惠泽所感”,国王当然非常欢喜,也就尊宠昙无谶。但时间久了,国王对他的待遇也薄了。于是昙无谶打算“咒龙入瓮,令天下大旱”,然后放龙下雨,以便再得国王的优待。事情被泄露了,国王要杀他,才逃到西域来(《高僧传》部分相同)。昙无谶为了取得国王的优待──丰厚的供养,不惜天下大旱,害苦无数的人民。从佛法在人间的立场来说,昙无谶的心态与行为,是多么卑鄙与邪恶!“大咒师”的无比神验,与纯正的佛法是不相干的!其实,昙无谶的邪僻行为,还多着呢,如《魏书》(卷九十九)〈列传〉(八十七)“沮渠蒙逊传”说︰
  “始罽宾沙门曰昙无谶,东入鄯善,自云能使鬼、治病,使妇人多子。与鄯善王妹曼头陀林私通,发觉,亡奔凉州。蒙逊宠之,号曰圣人。昙无谶以男女交接之术,教授妇人。蒙逊诸女、子妇,皆从受法。”
  《北史》卷九十三所说相同。昙无谶的使鬼(即“役使鬼神”)、治病,是一般咒师的行为,他的专长是“男女交接之术”,能使妇女生子的。“男女交接之术”,就是“二二交会”,无上瑜伽的男女和合。不过昙无谶修到怎样程度,是不得而知的。希奇的是,沮渠蒙逊的女儿、儿媳妇,都跟他学习。《北史》(卷九十三)〈列传〉第八十一“僭伪附庸”中说︰“蒙逊性淫忌,忍于杀戮;闺庭之中,略无风纪。”淫乱、猜忌、残酷,是蒙逊的性格。“沮渠氏本胡人,其先为凶奴官,号沮渠,因氏焉”(《通志》〈氏族略〉)。淫乱、残酷、闺庭中没有礼法,确是文化低而粗犷的胡人模样。“闺庭之中略无风纪”,正是女儿、媳妇都从昙无谶学习“男女交接之术”的情形。蒙逊“性淫忌”,虽没有文证,怕也是从昙无谶学习的。学而有效,这才“蒙逊宠之,号曰圣人”了。没有来凉州以前,也就因为这样,昙无谶与王妹曼头陀林私通了。鄯善王不信这一套,大概要处分他,这才逃到凉州来。“私通”这一名词,多少出于社会伦理观念,如在文化低落,习惯于神秘信仰的地区,那王妹的行为,正是供养上师修行呢!昙无谶是被杀死的,被杀的原因,依佛教《高僧传》等说︰魏太武帝知道昙无谶的神术,一再派人来,要求沮渠蒙逊让昙无谶去北魏。蒙逊怕昙无谶的咒术帮助了北魏,而魏的势力,又不敢得罪太武帝。昙无谶自知处境困难,以去西域求经名义而去,蒙逊派人把他杀了。然《北史》却这么说︰“太武帝闻诸行人,言昙无谶术,乃召之。蒙逊不遣,遂发露其事,拷讯杀之。”蒙逊的确是淫乱、猜忌、忍于杀戮的。不愿昙无谶去,又不敢留他,来个彼此都得不到︰揭发昙无谶的秽乱宫庭,拷打审问,把他杀了。昙无谶的使鬼、治病术、男女交接术,正是“秘密大乘”的风范。
  [参考资料] 《出三藏记集》卷二、卷八、卷九、卷十四;《高僧传》卷二、卷三;《历代三宝纪》卷三、卷九;《佛教人物史话》(《现代佛教学术丛刊》49);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十二章;任继愈《中国佛教史》第三卷第二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