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普化宗
日本临济禅之一派。详称普化禅宗,俗称虚无宗。即以中国唐代普化禅师为始祖,“明暗双打,虚无吹箫”为宗趣的禅宗支派。
普化为盘山宝积之法嗣,常往来于城市、冢间,手振铃铎,口称“明头来明头打,暗头来暗头打,四方八面来旋风打,虚空来也连架打”一偈(称为“普化四打话”、“普化铃铎偈”),向人示其禅境。河南张伯慕其风,但请入门而未得应允,乃吹奏竹管模仿其铎音,且称其乐器为“虚铎”。其后,有张金、张范、张亮、张陵、张雄等人传其风。
宋‧淳祐九年(1249),日僧心地觉心入宋,从张雄的弟子张参习得吹奏虚铎;宝祐二年(1254,日本‧建长六年),觉心偕张参之徒宝伏(一作法普)、国佐(一作国作)、理正、僧恕(一作宗恕)等四人回日本,在纪伊(和歌山县)创立兴国寺,并于山内建普化庵作为四人之住处。此为日本普化宗之始,现在该地称为普化谷(风化谷)。
其后,觉心的弟子金先(靳全),于下总小金开创一月寺,后形成金先派(靳全派)。又,属觉心另一弟子寄竹了圆(虚竹禅师)法系之天外明普,于永仁年间(1293~1299)开虚无宗,又在洛东白河(京都)建明暗寺,此派称为寄竹派。庆长十九年(1614),吉野织部将武藏藤□的铃法寺,移建青梅作为道场,此铃法寺一派称为活总派或火下派。此外,上野(群马县)太田的理光寺一派称为小□派或司祖派,高崎的慈高寺一派称为梅地派或梅士派,常陆(茨城县)下妻的心月寺一派称为小菊派或夏漂派。在普化宗诸派中,上述诸派合称为普化宗六派。
此派原无一定的宗名与制度,至江户幕府时代,为收容各地勇士浪人,便公认普化宗为禅宗之一支派,并为其制定各种法度。即以普化宗为勇士浪人隐居之处、武人修行之宗门,禁止非武士加入此宗,严订衣服之制。另外,指定一月寺与铃法寺为“触头”,统辖关东地方诸派寺院,关西地方则由京都明暗寺等统辖。又,本寺之住持由本寺及末寺之弟子经由会议选出,末寺住持由该寺弟子商洽后请示本寺作决定;住持须剃发,其他看主等有位阶者则蓄发。宗徒以全国末寺为根据地,吹尺八(箫),行脚托钵。
由于幕府对本宗宗徒有极大的优遇,徒众因而日增,盛极一时。后来,因权势日张,弊端迭起。宗四年(1871)遂遭废止,宗徒被编入民籍。明治十八年,宗徒会合致力复兴普化宗。二十一年,于善慧院设立明暗教会,并在东京设立支部。未几,又于和歌山县由良兴国寺、京都鸣泷妙寺,分别设立普化教会、法灯教会。
本宗无所依之经典,但倡说虚无吹断为禅那至上之法。藉吹奏方式,期身心修入虚灵妙境,拈得明暗双打之自在境。其门徒称为普化僧、虚无僧、荐僧、暮露等,皆以天盖(一种僧帽)、竹箫(尺八)、袈裟或挂络(短袈裟)为随身衣物,其他另备有铎铃、笛、大鼓、木鱼等,以供行法之用。然其仪式、衣服,各派之间略有差别。
◎附︰村上专精着‧杨曾文译〈普化宗〉(摘录自《日本佛教史纲》第四期第二十章)
普化宗是禅宗的支派,以中国的普化禅师为祖。起初有一个异僧,叫做朗庵,与一休(宗纯)禅师为友,关系密切。他非常崇拜临济宗第四代祖风穴(延治)禅师的禅风,自称为“风穴道人”,常常吹奏洞箫。据说朗庵在宇治川的旁边建立圆音寺,普化宗由此兴起。最早以前,“法灯国师”觉心在建长元年(1249)到中国,在护国寺佛眼禅师门下参学。当时一个叫张雄的人擅长吹箫,觉心听到清雅悠扬的箫声很受感动,就跟他学习。他回国以后,把这个技艺传授给寄竹,以及国作、理正、法普(一作“宝伏”)、宗恕等人。有人说,国作以下的四位居士是跟觉心从宋地归化日本的。寄竹以下的第五代是僧“虚无”。他开始规定了衣服规格,制出天盖(一种僧帽)、挂络(短袈裟)、副子等,并且发明叫做“雾海篪”、“虚空篪”的两个曲子。僧虚无是楠正成之孙,避世为僧,吹箫流浪四方。据说,“虚无僧”的名称就是从他开始的(也有人说,普化宗的僧徒以“虚无空寂”作为宗义,因此本派的僧称做“虚无僧”)。此后,流浪之徒往往皈依此宗,建寺院、分派别,逐渐兴盛起来。
在当时本派还没有一定的宗名和制度,只是有这样一种佛教的流俗罢了。到德川氏执掌政权,为了收容各地的浮浪武士,便让普化宗作为禅宗的一个派别,给制定各种法度。以普化宗当作“勇士浪人之隐家,武人修行之宗门”,禁止非武士加入此宗,严格衣服之制,允许本宗的人携带木刀、护身剑,而禁止本宗以外的人拥有箫。而且又派遣“虚无僧改”(僧职)到各地去,监督宗徒的品行,开始称之为“番僧”。此外,把下总(今千叶、茨城一带)的一月寺(勤诠派)、武藏的铃法寺(括总派),当作普化宗总本寺的“触头”,在江户设置“宿寺”(办事机构),称之为“江户番所”,又叫“风吕屋”。还让京都的明暗寺(寄竹派)、常陆的心月寺(小菊派)、上野的理光寺(小□派)、高崎的慈常寺(梅地派)等,做统辖各派的本寺。这样,普化禅宗才首次成立。而幕府关于虚无僧的法度,对浮浪之辈有极大的优待,因而宗徒年年增加,曾盛极一时。与此同时,总本寺等利用禁止宗外之人持箫的条令,以授与所谓“本则”为名,追逐财利,致使连农夫、商人,也得到本寺的许可持箫吹奏。这样,普化宗逐渐堕落,变成像演艺家一样的组织,以后到宗时代终于灭亡了。
普化宗的所谓宗义,是普化禅师与临济禅师的临机应缘的语句,曰︰“普化居常入市振铎曰︰‘明头来,明头打;暗头来,暗头打;四面八方来,旋风打;虚空来,连架打。’临济一日令僧把住云︰‘或遇不明不暗时如何?师托开曰︰‘来日大悲院里有斋。’僧回举似济,济曰︰‘我从来疑着此汉。’”
普化宗即以所谓“坐断明暗两头,通彻明暗不到之处,然后方可以一枝竹箫,得转大法轮”作为“本则”。本宗的仪式衣服在各派虽有差别,但在本堂都安置阿弥陀佛等佛像,早晚必读经。此外,都以天盖、竹箫、袈裟或挂络作为本宗必需的用品,其他备有铎铃、笛、大鼓、木鱼等,以供行法之用。
[参考资料] 《宋高僧传》卷二十;《景德传灯录》卷十;《普化宗杂记》卷上、卷下;《虚铎传记》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