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普宁寺
承德外八庙之一。位于河北承德市避暑山庄之东北。因寺内有木雕大佛,故又名大佛寺。建于清‧乾隆二十年(1755)。据碑记所载,是年五月,清政府平定准噶尔部的叛乱,稍后在避暑山庄大宴厄鲁特蒙古四部的上层首领,并分别封爵。由于他们都崇奉藏传佛教,因此,为了纪念战事的胜利与此次盛会,乾隆帝乃循旧制创建普宁寺。
寺院的前半部采汉族寺庙七堂伽蓝的形式,后半部则模仿桑耶寺的建筑样式,主体建筑都在中轴线上。前半部有山门、幢竿、钟鼓楼、碑亭、天王殿、大雄宝殿及东西配殿。主殿大雄宝殿,殿阔七间,进深五间,是汉族重檐歇山式屋顶。殿下须弥合座高达二公尺,宝殿正中供奉三世佛。后半部有梯形殿、大乘之阁、藏式佛塔等。主殿大乘之阁系仿桑耶寺乌策大殿的木造建构,阁高三十六点六五公尺,底层阔七间,深五间,依山而筑。顶部四角有呈方形的攒尖顶,中间高出一层,是采大方亭形的攒尖顶。阁内供一尊千手千眼观音佛像,为罕见的高大木雕立像。像高二十二点二八公尺,头顶一尊无量寿小佛像,全身四十二只手,每手一只眼睛,分持一件法器。
在大乘之阁的东西两边有妙严室、月光殿、日光殿及讲经堂等,为清帝听经与休憩的场所。此外,在阁的四周尚有塔、台等小型藏式建筑,代表佛经中的四大部洲及八小部洲。又,寺的东南隅有一座附属寺院,名普佑寺,为普宁寺喇嘛念经的经堂。
◎附一︰杨时英〈承德普宁寺〉(摘录自《法音》杂志第三十七期)
普宁寺俗称大佛寺,位于承德市东北五公里,依山面水,东南遥对磬锤峰,西南远望避暑山庄,面积三万三千平方米,是外八庙中一处较大的古建筑群。
该寺建于乾隆二十年(1755),清政府平定了准噶尔部达瓦齐的割据势力后,乾隆在避暑山庄大宴厄鲁特四部(准噶尔、杜尔伯特、辉特、和硕特)的上层人物,并分别封以汗王、贝勒、贝子等爵位,因为他们信奉藏传佛教,故仿西藏三摩耶寺修建此寺。
山门前原来是一片很大的开阔地,有三座华丽雄伟的牌坊(现已不存),整个寺的建筑大体可分为两部分,由山门至大雄宝殿为前半部分,大乘阁等为后半部分。前半部分基本上是一般汉族寺庙的建筑布局。山门内自成一个小院落,正中为三间方形重檐歇山顶碑亭,亭内置巨碑三通。中为〈普宁寺碑文〉,记述了修建普宁寺的目的和意义;东侧〈平定准噶尔勒铭伊□之碑〉,记述了清政府平定达瓦齐割据势力的经过及其采取的措施,西侧〈平定准噶尔后勒铭伊□之碑〉,记述了阿睦尔撒纳在沙俄的支持下,再次制造分裂活动,清政府平定了阿睦尔撒纳的叛乱势力。三块碑文均用汉、满、蒙、藏四种文字写成。碑亭两侧有钟、鼓二楼。碑亭后即天王殿,中供弥勒佛像,背后为韦驮像,两侧为四大天王。
天王殿后为四合院布局,主体建筑大雄宝殿面宽七间,进深五间,重檐歇山顶,屋顶覆以黄琉璃瓦绿剪边,台基为石须弥座,四角有石雕螭首,前有月台,并置石栏杆,殿内大型石须弥座上供三世佛,两侧为十八罗汉塑像。山墙壁画为十八罗汉故事像,北墙壁画为度母与伎乐天。
东西配殿各五间,均单檐歇山顶,覆以绿琉璃瓦。西配殿内供三大士,从左至右为普贤、观音、文殊。东配殿内原供三尊金刚佛,现已不存。
大雄宝殿后属该寺的后半部分;一堵00条石砌筑的高台壁面,高达九米多,左右有四十二阶台级可上,入口处为一座梯形建筑,有两拱券可供通行。里面是一处广大的平台,大乘之阁居中,阁高三十七点四米,雄踞于石须弥座台基上,前有月台,绕以石栏杆,南出三阶,东西各一,体型的组合,融合了汉、藏的建筑形式。面宽七间,进深五间,因地建筑,变化自然。前为六层檐,后四层檐,两侧各为五层檐,逐层向内收进一步,第五层四角各置小方亭一座,最后大方亭压顶,这种作法既稳固又美观,使整个建筑形成显著的纵向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阁内供千手千眼观音菩萨,体量宏伟,高二十二点二八米,全身四十二只手,每只手有一只眼睛,各持一件法器。造型庄严,慈眉善目,衣纹潇洒流畅,是我国最高大的木质造像。据工程人员鉴定,此像的重量达一一0吨,约用木材一二0立方米。表面全部饰以金箔,至今灿然若新。左右塑像分别为善财、龙女,高十五点六米。
阁的前后左右,布置着殿庑、白台、喇嘛塔,它们簇拥着大乘之阁,形成丰富多彩的空间变化。这种建筑布局是根据佛经对宇宙构成的记载设计的。大乘之阁代表须弥山,象征世界的中心。须弥山两侧有日月环绕升降,所以阁之两侧建有两个长方形的台殿,叫日殿、月殿。阁的四面有四座重层殿宇代表四大部洲(即南瞻部洲、东胜神洲、西牛贺洲、北俱卢洲)。因南瞻部洲地形像人的肩胛骨,故建筑平面前小后大为梯形台殿;东胜神洲地形像半月形,故建筑平面为月及台殿,西牛贺洲地形为矩形,故建筑平面为椭圆形台殿,北俱卢洲地形为方形,故建筑平面为正方形台殿。在四大部洲之间又有八座重层白台,代表八小部洲。在大乘之阁四角又置红、绿、黑、白四座塔。按碑文所说“义出陀罗尼,四智标功用。”所谓四智,即西北角上的白色塔为“大圆镜智”,东北角上的黑色塔为“平等性智”,西南角上的绿色塔为“妙观察智”,东南角上的红色塔为“成所作智”。
大乘之阁的东西两侧地势稍高,各排列一组建筑,西侧的南端一小院落为讲经堂,是蒙古佛教首领章嘉国师和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讲经之所。东侧与讲经堂对面的建筑为妙严室,是乾隆皇帝进庙休憩之所。在讲经堂和妙严室前各建两排朝房,每排八栋计四十间,为喇嘛僧房和上层佛教人士驻锡之所。
大乘之阁五顶紧密连接,结成一个屋顶组群,四大部洲的台殿和日月殿是把藏族平顶建筑改变比例,做为基座,上建汉式木构建筑,外形略有变化,而白台建筑则是藏族形式,这样使整个建筑既有汉族的传统结构,又有藏族的雄伟外形,又有园林配置的独特风格,充分反映了汉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高度智慧的结晶。(中略)
1953年(中共政府在此)成立喇嘛管理机构,组织喇嘛护庙和生产劳动。1961年普宁寺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了加强对寺庙的管理成立了外八庙管理处,国家连年拨款对普宁寺进行了全面整修。1985年六月一日普宁寺交宗教部门领导,成立了普宁寺管理处,从内蒙迎请了三十名喇嘛,哈木尔出任普宁寺的住持,成立了喇嘛教务委员会,恢复喇嘛管庙,开展宗教活动,使这座塞外古刹经声继起,法螺重鸣。
◎附二︰清高宗弘历〈普宁寺碑文〉(摘录自《清政府与喇嘛教》)
乾隆二十年夏五月,平定准噶尔。冬十月,大宴赉四卫拉特部落旧附、新归之众于避暑山庄,曰绰罗斯、曰都尔伯特、曰辉特、曰和硕特四族台吉,各封以汗王、贝勒、贝子、公,若而人其无隶属之宰桑,则归之公,如内八旗、外四十九旗,喀尔喀四部之例。至是而内外一家,遐迩同风之言允符。昔我皇祖之定喀尔喀,建汇宗寺于多伦诺尔,以一众志。式循旧章,建普宁寺于山庄之北麓,而为之记曰︰皇天有辅德之私,至圣有越世之度,君子有见几之作,兆人有可格之诚。我国家抚有众蒙古,讵准噶尔一部,终外王化,虽庸众有“威之不知畏,惠之不知怀,地不可耕,民不可臣”之言,其然,岂其然哉?以我皇祖皇考圣德神功,经文纬武。其于奠伊□,勒铭格登山,朝四部落之众,而锡之爵,赐之币,式宴陈舞,可汗起奉酒称万寿,如今日者何难?默契大造,意若有待,是以遵养时晦,垂成弗为。
予小子敬承干佑,以为不可失者时。迟徊观望,宁二圣付托藐躬之意。且此山庄,即皇祖岁时巡觐诸蒙古宾客之所也。越三十年,而克见准噶尔之众,咸觐于此。岂非皇天无私,惟德之辅,至圣之度,越世先知,而见几君子之作,予亦不敢不勉,卫拉特之众,岂终不可格以诚哉?蒙古向敬佛,兴黄教,故寺之式,即依西藏三摩耶庙之式为之。名之曰“普宁”者,盖自是而雪山葱岭,以逮西海,恒河沙数,臣庶咸愿安其居,乐其业,永永普宁云尔。复依普贤世界品而述偈言︰ 抖赞转轮王,功德甚深大。造寺于西域,其名三摩耶。逮今千岁余,愿海庄严就。肖彼须弥山,巍阁凡三层。日月在两肩,地金水风轮。其内小铁围,大咸海水满。持地障碍山,马耳及善见。担水并持轴,持双凡七山。其中乃香水,其上坚手天。持鬘及恒桥,四天王所住。复有四方天,其数各以八。中乃忉利天,善见帝释宫。欲界四天子。色界无色界,次第居其上;东曰胜神洲,小胜及胜胜,左右以次住;南曰赡部洲,妙拂并小拂,左右以次住;西曰牛贺洲,行道将小行,左右以次住;北曰俱卢洲,最胜复谄胜,左右以次住;供养佛无数,如普贤愿海,复为四色塔。义出陀罗尼,四智标功用。懿此避暑庄,古佛所游历。较彼卫藏地,佛土无差别。有来众蒙古,及新卫拉特。咸敬黄教人,爰作大利益。肖彼三摩耶,为天奉人师。作此曼陀罗,严洁身口意。依法香泥涂,一切皆清净。香花供养具,法螺法音声。转无量法轮,聚无量法众。诵无量法宝,作无量法事。我闻普贤言,华藏庄严海。是毗卢遮那,往劫修行处。种种宝光明,大云遍一切。舍身等尘刹,以昔愿力住。遍十方国土,出苦向菩提。方便示调伏,世界所有尘。一一见法界,现佛如云集。此是如来刹,大愿周法界。一切化群生,庄严从此出。西土及震旦,究竟无同异。众生皆安稳,暨蠕动肖翘。遂生明佛性,稽首天人师,普贤行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