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普宁藏
谓元代所出版的普宁寺大藏经。元代大藏经版相传不下十余副。今所知者,除绵亘宋、元二代所刻的《碛砂藏》之外,祇有三部,即《弘法藏》《普宁藏》与《延祐藏》。《弘法藏》与《延祐藏》之目录今不可得,惟《普宁藏》较为齐全,故通常提及“元藏”时,大抵皆指《普宁藏》而言。
《普宁藏》即元代杭州一带新兴宗派白云宗所刻之大藏经。由于刻藏地点在余杭县之南山大普宁寺,故又称大普宁寺本。为白云宗徒释道安、如一等人所募刻。其雕造年代众说纷纭。日本《缘山三大藏缘起》谓始于至元十四年(1277),成于二十七年(1290);欧阳渐〈影印碛砂藏序〉谓此藏始于至元十五年(1278),成于二十六年(1289);此外,另有一说谓始于至元六年(1269),成于二十三年(1286)。
普宁藏原志在重刊《思溪藏》,故其版式、卷末音释与装订皆依《思溪藏》,仍采一行十七字,一面六行之折本方式。然此藏不仅为《思溪藏》之覆刻,又以福州版及下天竺寺藏经加以校勘,并于每帖首尾千字文下,添上帖数,一帖一帙之装帧颇为进步,而表纸以朱色替代黄色,为此藏之特色。在日本,东京增上寺与浅草寺皆有普宁全藏,而安国寺、园城寺、东福寺、西大寺亦藏有此版藏经资料。
依《大普宁寺大藏经目录》所载,全藏共收大乘经五三四部、大乘律二十五部、大乘论九十七部、小乘经二四四部、小乘律五十六部、小乘论三十六部、圣贤撰集一一一部、续入藏三三四部,总计一四三七部,五八七函。依千字文编次,由“天”字以迄“约”字。其中“武”字到“遵”字二十八函,为大德十年(1306)松江府僧录管主八从《弘法藏》中所选的秘密经约九十七部、三一五卷,因另有目录,故未列出经名。若此二十八函不计,应为五五九函、一四三七部、六0一0卷。“约”字函内收有元代沙啰巴译的秘密经轨五种、白云和尚《初学记》和白云和尚《正行集》二种。
◎附︰吕澄〈元刻普宁寺版藏经〉(摘录自《吕澄佛学论著选集》卷三)
《普宁寺版藏经》是中国元代私刻的大藏经。刻版地点在杭州路余杭县南山大普宁寺(现浙江省余杭县境内)。普宁寺的前身普安寺,原为白云宗创立者北宋‧清觉逝世后所建白云塔院的遗址(清‧嘉庆《余杭县志》卷十五,引明‧万历《杭州府志》说,绍兴间改为传灯院,又改称普安寺,淳熙七年即1180年改称普宁寺)。白云宗在宋元之间颇为盛行,普宁寺之设局刻藏,当和白云宗的兴起有关。
普宁寺大藏开雕时曾设立有大藏经局(见《大般若经》《大宝积经》刊记),同时并刻有《般若》《华严》《宝积》《大集》四大部(见至元十九年即1282年《大般若经》卷一八六刊记)。现存《大般若经》刊记最早的年代是戊寅年(南宋‧祥兴元年,元‧至元十五年即1278年,见卷四二九刊记),实际开雕年代还要早几年,大约在南宋‧景炎年间(1276 ~1278),当时缁素们有鉴于碛砂延圣院刻藏事业于咸淳八年(1272)以后中断,因而就继续来发起重刻。
元‧至元十六年(1279)普宁寺大藏刻到微字函(见《中观释论》卷四刊记),大约不久,照思溪圆觉禅院版格式终于合字函南本《大般涅槃经》,就已全部完成,这距开雕之时,已经十几年了。
大德三年(1299)普宁寺比丘如莹从编排庋藏的便利上,曾将各经次第和分卷、分函等作了一番整理,另编了《杭州路余杭县白云宗南山大普宁寺大藏经目录》。在合字函以下,从济到感十函,还有《宗镜录》一百卷,当是仿照思溪法宝寺本补刻的(日本现存普宁寺版藏经都止于《宗镜录》)。另有从武到钱塘二十八函,是元代松江僧录管主八就大都弘法寺版藏经内,选取江南各版藏经所缺少的秘密经等数百卷,在杭州路募刻,作为江南各版藏经的补充部份。到大德十年(1306)才刻成(见碛砂藏遵字函《法宝标目》卷九题记。这部份经版后于至正二十三年即1363年,由管的儿子管辇真吃刺转施给碛砂延圣院),即随同普宁寺大藏流通,所以如莹《目录》后来也就补列进去。最后还补入约字函,收元‧沙啰巴译秘密经轨五种及《白云和尚初学记》《正行集》等,但刻版年代无可考。
还有,在延祐四年到泰定元年之间(1317~1324)补刻有《景德传灯录》,这部份改编入振、缨、世三函。元统三年(1335)又补刻有新入藏的《天目中峰广录》,编为韩、弊、烦三函(见明‧永乐版翻刻本卷首题记)。这些都是普宁寺大藏刻成以后的变动。
此版印本,以前康有为曾藏有多卷,后归浙江王氏。日本东京增上寺、浅草寺等处有较为完整的全藏。
《普宁寺版藏经》的基本内容,同于思溪版。后来补充和改刻的部份,则和碛砂版互有影响。全藏依千字文编号计算,共五九一函,可区分为如次的十个部分︰
(1)《开元录》入藏经︰约一一0二部,四七三二卷,四八0函(千字文编号从天到英)。最后一函(英字函)收有《开元释教录略出》和《绍兴新雕大藏音》。
(2)入藏著述一︰《法苑珠林》,一百卷,十函(编号从杜到罗)。
(3)宋代新译经一︰从太平兴国七年到咸平二年(982~999)所译,一八一部,二七0卷,二十函(编号从将到毂)。
(4)入藏著述二︰《景德传灯录》,三十卷,三函(编号振、缨、世)。
(5)宋代新译经二︰从咸平三年至熙宁间(1000~1077)所译及《贞元录》续入藏经,一四二部,约三三八卷,二十八函(编号从禄到微;在这中间,刻字函杂入唐‧般若译《本生心地观经》一部,从伊到衡六函收《贞元录》入藏经,曲字函收唐、宋译密典)。
(6)入藏著述三和补遗一︰《宋高僧传》和南本《大般涅槃经》,六十六卷,七函(编号从旦到合。以上六部份都和思溪圆觉禅院本相同)。
(7)入藏著述四︰《宗镜录》,一百卷,十函(编号从济到感,这和思溪法宝寺本及碛砂版相同)。
(8)补遗二︰秘密经等,约九十七部,三一五卷,二十八函(编号从武到钱塘)。这一部份是江南闽浙各版藏经以前未曾收刻的密典等,本来没有详细目录,碛砂藏现存这一部份的印本也不完全,兹据后来依碛砂藏翻版的明代南藏初刻本约计。
(9)补遗三︰《传法正宗记》《传法正宗定祖图》《传法正宗论》《辅教篇》,四部,十五卷,二函(编号约、法)。
(10)补遗四︰《天目中峰广录》,三十卷,三函(编号韩、弊、烦)。
以上十部份总计约一五三二部、五九九六卷。
普宁寺藏经的版式和思溪版大致相同,每版五页,每页六行,行十七字。在各版的第一页折缝处刻有函号和版号。
《普宁寺版藏经》原是仿照思溪版写刻的,但经如莹整理过的刻版,就和思溪原式有好多不同,后来碛砂藏依据它来完刻,因而也对原订的《端平目录》时有出入。从这些上,可见出普宁寺版藏经和思溪、碛砂两版的关系。
[参考资料] 《二十五种藏经目录对照考释》卷下;《三缘山志》卷二;小川贯一《大藏经的成立与变迁》第十二章(《世界佛学名著译丛》{25})。